兰草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在浙江杭州吴山风景区,中国财税博物馆隆重推出“党旗下百年财税印迹”主题展,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赶在5月份的尾巴,记者来到中国财税博物馆,见证中国百年财税印迹,感受红色财税文化。踏着清河坊的石板路西向,登临吴山眺望杭州城后沿粮道山路迤逦而下,与城隍阁遥相呼应的中国财税博物馆就映入眼帘。
见证百年财税印迹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了极不平凡的奋斗征程。1921年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一部完整的中国共产党史,财税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推出的“党旗下百年财税印记展”展厅,位列于博物馆进门右边最显眼的位置。伴随着博物馆讲解员的娓娓讲述,中国财政的历史脉络和细节清晰而生动地展示在记者眼前。
负责给记者讲解的中国财税博物馆宣传部工作人员傅欣荣介绍,这一主题展览是中国财税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发挥红色文物馆藏优势,为弘扬红色财税历史文化,传承财税精神而精心推出的。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箩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壹圆纸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借谷证、各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印戳等许多红色财税展品。聆听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犹如走进了一段段鲜活的红色财税史。
“党旗下百年财税印记展”主题展览聚焦党领导下的百年财税历史,回顾总结了党领导财税工作的百年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阐释了党的财税工作在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发挥的基础和支柱性作用,通过运用文字、图片、图表、文物、文献、多媒体等多种展陈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财税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
在展厅内,展出了很多与“三农”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展品。《中国土地法大纲》就是其中一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主要任务,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改革,各革命根据地先后颁布了许多有关土地问题的指示和法规,开展土地改革。1947年10月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总结了20多年来土地改革的经验,明确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使得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分得土地的农民自觉上缴公粮,缴纳税收,以具体行动支持革命事业。”
“主题展览推出以来,前来参观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还有很多单位来这儿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傅欣荣看来,这个主题展览犹如一本“党建+专业教育”的“活教材”,在参观过程中,参观者既可以学习党史知识,还能感受到财税文化的熏陶。“给广大党员搭建一个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平台,通过现场学习的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知史爱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力行,激励广大财税干部职工自觉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展现财税新担当新作为。”傅欣荣说。
拿出水磨功夫做内容
除了“党旗下百年财税印迹展”,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解放后期的各类税票、钞票都可以在馆内看到。
2004年11月9日,占地面积27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与杭州风景名胜城隍阁遥相呼应,整个展馆雍容大气、气势磅礴、独具一格。傅欣荣介绍,博物馆平面布局采用战国时期大型耸肩空首布的形状,寓意国家财政。站在博物馆二楼玻璃扶栏处,记者发现馆内的细节设计很多采用方形和圆形的组合,“这象征秦代货币半两方孔圆钱的形式。”傅欣荣向记者解释道,在博物馆的西侧,有一个象征财源滚滚的巨大涌泉瀑布水花飞泻,在博物馆的南侧还有一个象征国家权力状似印章的方型塔楼。
自建立以来,中国财税博物馆馆一直致力于收藏各类财税相关文物、文献资料和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努力打造成财税历史文化展示教育基地、财税历史文化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构筑起主要面向财税系统的财税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平台。十几年来,博物馆通过广泛征集,完美展示和准确诠释财税文物弘扬财税文化,全面普及财税知识,深入宣传财务税政策,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服务。截至目前,中国财税博物馆是我国国内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大型专业财税博物馆。
“现在,博物馆收藏各類财税历史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近万件。”说起博物馆的收藏展品,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国财税博物馆工作的傅欣荣滔滔不绝。傅欣荣介绍,博物馆现有中国古代财税历史、中国近现代财税历史、中国当代财税历史、中国会计史、财富中国五个展厅以及摇钱树与理财家展区,全景式展示中国财税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近现代财税历史展厅,记者发现该展厅纵向以时间为序,分为晚清时期财税、北洋政府时期财税、国民政府时期财税三个部分,横向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体系为框架,向人们展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财税管理体制逐步走向瓦解,现代财税管理体制逐渐建立的过程。
在中国会计史展厅,按照夏商周至元以前、元明清时期、建国以来三个时间段介绍会计发展历史,让人们更多地认识了解会计和会计工作,也清晰地看到会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1月起,中国财税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如今,坐落于杭州市上城区吴山广场28号的中国财税博物馆吸引了众多的市民朋友前往参观。除了周一,每天9:00-16: 30,人们只需凭身份证登记,即可免费参观博物馆。
走再远也要记得为什么出发
参观者走进博物馆,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不同时期的财税政策,通过展品和讲解员的解说,参观者能充分感受到财政和国家发展历程密切相关,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税收与国家的产生发展同步,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了解国家财税的发展历程,参观者从中品味到了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财政人始终忠诚于党、服务于人民,积极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长期以来形成的财政优良传统作风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财政人心中。应该说,我们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由此产生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决定了党领导下的财政部门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作风,这是财政优良传统作风形成的前提和依据。”记者参观的当天,正巧遇到一位在财政系统工作多年的老财政人也在现场参观。谈起自己的参观感受,这位老财政人表示,透过这些资料和讲解员的讲解,自己更能深切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财政部历届老部长们树立的光辉榜样,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为财政优良传统作风植入了红色基因,为财政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养成良好作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一代代财政人拼搏奉献、接续奋斗,使许多财政优良传统作风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说起财政系统的优良作风,这位老财政人深有感触地说。
“从领导中国革命事业开始,党就一直将财政工作置于重要位置,把壮大财政实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革命根据地时期,我党明确提出了广开财源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指导思想,以精兵简政、厉行节约为原则管理财政支出。这里,我可以给大家分享几个故事。”因为在宣传部门工作,傅欣荣经常以讲解员的身份陪同参观者参观博物馆,她对很多展品背后的故事也能倒背如流。
革命根据地时期条件极其艰苦,环境异常复杂,斗争十分激烈。为了广开财源解决财政困难,当时湘鄂赣苏区政府除了制定税制,征收农业税和商业税,发行公债以外,对不同阶级采取不同办法来筹集资金,如打土豪筹款、向富农派款、动员城市资本家捐款。
傅欣荣的讲解中,有着“红色理财家”之称的林伯渠的故事让记者记忆深刻。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立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简称中央财政部,由邓子恢担任第一任财政部长,在江西瑞金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木板房里,红色财政专家们担负起了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当家理财的重任,在苏维埃财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收入,同时合理分配有限的财力和物力,保证了革命战争的供给和苏维埃政府的支出。1933年9月—1934年10月,林伯渠接替邓子恢担任中央财政部部长。
从在中央苏区管理财政起,林伯渠就十分注意勤俭节约,杜绝浪费、贪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俗话说:“耙耙要有齿,匣匣要有底”。把这个道理运用到财政上就是既要想办法创收,又要紧缩开支注意节约,如果无限度地漏流资金,即使有再多的收入,也会入不敷出。到达陕北后,除健全各种财政制度外,林伯渠更是特别强调要注意“保持苏维埃红军刻苦节省的传统作风,防止浪费腐化的习气侵入”。1937年4月21日,林伯渠与中央审计委员谢觉哉同志联名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公私费用必须“严格分开”,一切私人费用,“均不能出公家账”,禁止“办高价酒席”。1941年以后,由于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保障了军民吃饱穿暖,这是在战争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奇迹。但在这时,边区机关、部队却出现了一些浪费现象,林伯渠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1944年春,林伯渠将自己订的《我的生产节约计划》贴在墙报栏里,其中有:“戒绝吸外来纸烟;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被套、手巾、肥皂,完全不要公家供给”等。后面还附有一首节约诗,“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
在展厅里,林伯渠与中央审计委员谢觉哉同志联名发出的通知和《我的生产节约计划》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围观和讨论。
尽管已经换了几部手机,但有一张照片,傅欣荣却始终保持在手机里,在她看来,那是一张比较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部分历任财政部长的合影,照片的原件就在展厅里,当时布展的时候是我去扫描的,因为觉得很难得,所以每次更换手机时,我会复制到新手机上。”傅欣荣说。
在这张合影里,就有老财政部长吴波。吴波是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1906年,吴波出生于安徽泾县,早年曾加入过北伐军,但随着蒋介石叛变革命,他便对国民党的说一套做一套的决定感到失望至极。后来他投奔延安,加入了革命队伍,在革命圣地延安的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迎来了思想上的脫胎换骨,他决心放弃私利励志,不为自己活着,要为人民和国家活着,要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从此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伴随着吴波,直到生命的终点。
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批护送公文和财政文件档案的特殊队伍进入了北京,夜以继日的筹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时任华北财政部副部长的吴波就在这支队伍中。吴波和同事们殚精竭虑的忘我工作。他一直提倡勤俭节约,严格做到公私分明,在财政部上下有口皆碑。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复苏以及大规模建设的关键时期,此时吴波担任财政部的副部长时常对大家说,虽然财政部掌握了大量资金,但都是人民的血汗钱,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应当是财政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
20世纪90年代,单位分配给吴波一套200平方米的住房,这是他一辈子唯一值钱的“家产”。吴波在晚年先后立下了两份遗嘱,将单位住房全部交公。2005年5月,吴波逝世三个月后,吴波的3儿子吴立威将吴波生前居住的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的房子的钥匙交给了财政部,实现了吴波毕生当一个“无产者”的愿望。
林伯渠、吴波的故事反映的只是中国财政历史中的冰山一角。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100年来,一代代财政人,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保障和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厚重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顾百年财税工作,对今天的财税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新时代的财政人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对于进一步推进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机关建设,推动财政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