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巍, 潘 捷, 赵克威
(中国船舶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 200129)
配电柜通常被设计为封闭结构,这种形式使屏柜只能采用外部自然冷却的散热形式,而柜内元器件所释放的热量全部由壳体吸收[1]。配电柜内部断路器和铜排导电发热,热量通过对流、辐射和扩散等3种方式传至外部空间[2]。配电柜内空间狭小、不易散热,需要优化内部结构、表面通风孔隙几何形状及位置,以保证配电柜内部温度分布满足相关规范。
主要通过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软件对配电柜进行流场模拟,计算在标定工况下发热元件及充放电板内部空间温度变化,并根据计算结果对配电柜布局进行优化设计,使配电柜整体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通过对换热原理的分析,将配电柜散热问题归结为求解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其基本方程为流体力学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3]。
连续性方程为
(1)
动量方程为
(2)
(3)
(4)
能量方程为
(5)
式(1)~式(5)中:ρ为流体密度,kg/m3;u、v、w分别为流体在x方向、y方向和z方向的速度分量,m/s;μ为流体黏性系数,kg/(m·s);p为流体内部压力,Pa;g为重力加速度,m/s2;T为流体温度,℃;λ为流体导热系数,W/(m·K);Cp为流体定压比热容,J/(kg·K)[3]。
与常规流体力学问题不同,与传热相关、需要加以考虑的影响因子[3]如下:
(1)选用合适的湍流模型才能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
(2)配电柜内部结构非常复杂,采用结构化网格进行网格划分。在边界层模型方面,采用工程流体计算常用的标准壁面函数模型。
(3)适用完全气体模型,气体状态方程采用克拉伯龙方程。
(4)气体浮力和重力作用,在控制方程中引入重力和浮力项。
(5)固体壁面间辐射换热,数值计算在能量方程中引入辐射热。
配电柜外形尺寸为800 mm×500 mm×1 800 mm,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配电柜计算模型
模型简化:集合模型按照设计图纸生成,对内部元件几何形状进行合理简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省略底部槽钢;(2)省略螺钉等附件和倒圆角;(3)省略内部支架;(4)铜排及线缆暂时不定(暂时忽略铜排及线缆发热问题);(5)省略各元件突出部分;(6)发热元件改为矩形结构(尺寸根据元件原尺寸);(7)侧板、后板冲百叶根据实际尺寸,改为平板结构,通过分析软件设置为多孔板结构。全计算域几何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全计算域几何模型
在进行传热计算时,配电柜内各部件初步认定的发热元件(体热源)如表1所示。
表1 发热元件(体热源) W
全计算域几何模型边界条件(见图3)如下:固体内热传导,重力方向大小为9.81 m/s2;流体材料为空气;固体材料为碳钢;壁面热交换系数为10 W/(m2·K),外部流体温度为40 ℃。
图3 全计算域几何模型的边界条件
利用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软件生成全局网格并对网格进行局部加密(见图4)。全局网格定为级别3。由于安装位置关系,3处发热模块间距较小并大于简化模型的最小板厚,因此在间隔处对网格加密,产生级别5网格。其他元件表面网格加密为级别4。网格划分为2 529 330个。
图4 局部网格
轨迹线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轨迹线
多个截面速度场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截面速度场云图
计算结果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计算结果曲线
计算结果各项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如表2所示。
表2 计算结果各项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通过分析计算得到的轨迹线、云图及曲线,得出如下结论:配电柜内部温度区间为39.94~87.44 ℃,流体+固体,流体最高温度集中在2个发热模块间隙处,由于间隙较小,因此自然对流很难带走该区域热量;速度为0~0.538 m/s,由于没有强制对流,完全靠发热元件热气产生自然对流,因此速度较慢,而流体流动则由侧板及后板的百叶窗上下开口处进出。经过对百叶窗位置进行适当优化,内部温升指标满足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