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与场域:图像的绵延与重生

2021-09-07 08:33:50
关键词:重生当代艺术艺术家

由寒山美术馆主办的“时空与场域——图像的绵延与重生”展览于2021 年5 月25 日下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由独立策展人、艺术理论家藏策策展,是寒山美术馆正式成立以来,首次以摄影艺术为主体,结合视频影像、互动装置等形式融而为一的展览。展览集结了来自国内外30 余位艺术家,展出近200 件当代影像艺术作品。本次展览旨在梳理当代艺术语境中影像艺术的理念与脉络,通过“观看之‘动力’”“照相与造像”“图像的重生”三个单元,探讨图像与“对象”间的动力关系,以及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图像在不同介质中的栖居、绵延与重生。

当代摄影的概念,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国内真正对其进行学术梳理的展览其实并不太多,尤其是从现代图像学视角切入的展览。1975 年,在纽约罗切斯特的乔治·伊斯曼大厦的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新地形:人为改变了的风景照”(New Topographics :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的展览,这次展览第一次把“摄影师”和“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展出,来自不同传统以及脉络的摄影在此汇集。

20 世纪的70 年代,是艺术摄影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安德烈·胡耶认为:“摄影在文化和艺术领域里被承认是近来的事情。摄影实践和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狭窄的实用领域,而是进入了文化和艺术的殿堂。”与“新地形”展览遥相呼应的另外两个重要展览,分别是1967 年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新纪实”展览、1976 年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新彩色”展览。“新纪实”将“艺术家的纪实”推向了前台,从而改变了纪实摄影的发展方向;“新彩色”则让彩色摄影图像逐渐替代黑白照片而成为了摄影发展的主部。

中国大陆地区的新一代影像艺术家,虽然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有了先行者,但却直到新世纪伊始才渐成规模。他们以个人化的主观视域突破了传统纪实的所谓“实”,由记录观看对象,转向了对“观看”本身的体验与反思,在视觉转向中完成了由事件转述向问题意识的精神转向。让图像成为文本,进入到当代艺术的系统之中。

当代艺术并非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处于不断流变过程之中的,其脉络更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早在20世纪的20-30年代, 曼·雷、拉兹洛·莫霍利·纳吉、亚历山大·罗德钦科等艺术家,就将摄影带入到了前卫艺术运动之中。其后“新视觉”与“新客观”等都对今天的艺术摄影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20 世纪60-70 年代,约瑟夫·科苏斯、约翰·巴尔德萨里、梅尔·博赫纳、罗伯特·巴里等观念艺术先驱用摄影作为反审美、反传统的方式,使摄影开始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媒介。1970 年贝歇夫妇发表了《无名雕塑》,并由此而形成了后来的杜塞尔多夫学派。1971 年Lustrum 出版社为年仅28 岁的拉里·克拉克出版了个人摄影集《塔尔萨》。

1977 年,道格拉斯·克里普(Douglas Crimp)在纽约的艺术家空间举办“图像”( Pictures)展览,包括特洛伊·布劳图奇、杰克·戈德斯坦、雪莉·莱文、罗伯特·隆戈、菲利普·史密斯, 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使用可识别图像而非制作图像,颠覆了图像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的意义,也由此成为战后当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1981 年,辛迪·舍曼的《无题电影剧照》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她由此成为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代表。1982 年,杰夫·沃尔、玛莎·罗斯勒参加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与此前的文献展相比,这一届是最具理论性的,同时标志着一种当代艺术趋势的转向。1986年,南·戈尔丁的《性依赖叙事曲》出版。1990 年代,数字图像开始取代传统胶片摄影,许多仍使用胶片相机的艺术家,把负片扫描到电脑并打印,而不再像以往那样通过传统暗房洗印。摄影被宣称为“新绘画”。1993 年的惠特尼双年展,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具思想性的双年展,由此带来政治、社会问题在艺术中的讨论至今仍然非常激烈。展览中包括艾伦·塞库拉、索菲·卡尔、洛娜·辛普森、南·戈尔丁等众多艺术家的摄影作品……摄影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演化与重生,在中国大陆艺术家的创作中同样异彩纷呈。

2019 年,由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安德烈·胡耶任学术主持的“文献之上”展览在兰州举办,是对从文献抵达到当代艺术脉络的大陆艺术家的一次学术梳理。而此次“时空与场域——图像的绵延与重生”展览,则以更加宽广的视域,联合国内外更多元实践面向、更多样创作媒介的艺术家群体,形成了对图像艺术发展与演变的多方位梳理与展示。

本次展览共分三个单元部分,在第一个单元中,高岩《风城》《布拉格》系列由视觉文献而抵达观念的路径,显然与尤金·阿杰、沃克·埃文斯、罗伯特·亚当斯以来的脉络密切相关。而从敖国兴、郑知渊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同样能感受到来自“新地形”及杜塞尔多夫学派的艺术理念。罗洋的肖像作品《女孩们》,则是对看与被看关系的反转。在第二单元中,杨泳梁、邵文欢等艺术家巧妙地调用了东方视觉符码,既指向的是当下的现实处境,同时更指向了观看本身。第二单元与第三单元的过渡与对接,既是艺术理念的延展与深化,更体现了在数字时代新技术对人们观看方式与图像栖居方式的改变。摄影术的出现,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对于摄影而言无异于摄影术的再次发明。就如当年摄影对绘画进程的改变一样,数字技术对摄影的改变会更为深远,犹如图像的重生。参展艺术家缪晓春、毕振宇、贾鹏森等在数字艺术领域做过多年探索的艺术家,将在第三单元中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与惊喜。在数字的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容易地生成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人物与场景,而互联网艺术、NFT/区块链艺术又能为摄影开辟哪些新的可能性呢?这些都是这个展览中所关注的前沿议题。

同时,为了更好地将展览的学术内容分享至更多的公众群体,自“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始,到展览结束期间,寒山美术馆还与北京服务器艺术基金会联合,邀请众多当代艺术领域中的艺术家、策展人、学者、美术馆人等,陆续推出“‘白盒子’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从视觉文献到当代艺术”“‘此曾在’与‘此不在’,重新发现摄影”等一系列“线上+线下”学术研讨活动。

(图文资料提供:寒山美术馆)

韩磊:1987-2000,韩磊 作,1987-2000 年

欢乐颂,敖国兴 作,2011-2013 年

再见,谢谢所有的鱼,王天羲 作,2021 年

风城,高岩 作,2017-2018 年

回家,木格 作,2005 年

消失佛像,肖萱安 作,2005-2006 年

三峡系列No.02,巫山县青石,三个等船的青年,颜长江 作,2002 年

三峡系列No.09,秭归县香溪,王家吊桥,颜长江 作,2002 年

三峡系列No.49,长寿区木洞镇,江滩,颜长江 作,2006 年

三峡系列No.50,长寿区,长江水,颜长江 作,2005 年

女孩们,罗洋 作,2009-2019 年

318 国道,骆丹 作,2006 年

2020-系列,严怿波 作,2020 年

大城,郑知渊 作,2008-2018 年

雪,菲利普.杜兰德 作,2014-2015 年

溪山行旅图,杨泳梁 作,2014 年

赤.壁,张兰坡 作,2020 年

世界先生的肖像,马良 作,2019-2020 年

人偶档案-2,张巍 作,2019 年

自拍者:尺笺传影,何博&许雷 作,2016 年

混沌,尤达任 作,2016 年

冰川天堂,邵文欢 作,2019 年

安德鲁斯的三角形,贾淳 作,2017 年

马拉之死,易都 作,2020-2021 年

收购苹果的摊位,张晓 作,2012-2015 年

故国梦重归,杜艳芳 作,2013 年

独步者的黄昏,杨欣嘉 作,2018 年

无始无终,缪晓春 作,2011-2012 年

鼠,贝特朗·加丹纳 作,2006 年

身体图景,毕振宇 作,2020

虚拟扩张,贾鹏森 作,2016 年

5 秒,罗强&朱自杰 作,2021 年

极昼之夜,杨泳梁 作,2016 年

猜你喜欢
重生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微软重生
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 13:08:58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重生
艺术评鉴(2016年13期)2016-05-30 16:19:05
趣玩:南下重生
创业家(2015年10期)2015-02-27 07: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