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 陆曦
漆,从水,形声字,从字形上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液体。人们在8000 余年之前,就已经发现了这种从特定的树上流淌出的特别的汁液具备的特性:将其涂刷在器物表面,可以延长器物的使用寿命,而在器物表面或内里进行各式各样的纹饰,也很美观。
“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出自《说文》,说的是器物很多,用狗看守。器,指的就是器皿,会意字,是人们用来盛放各类物质的收纳容器。古时多以木成型,但木胎易损,用生漆来进行防虫蛀、防潮损处理,便能大大提高器皿的使用寿命,故有“漆木成器”一说。
史书中,曾有“漆园吏”一说,一般指的是庄子,典出《史记》卷六十三《老子列传》附《庄周传》,有一种说法是庄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无论是地名还是其所执之事,皆表明了漆是一种受到官家管控的资源。漆园吏的官阶不高,但漆事仍然是由专门的官吏来主理,这是国家关于物资的战略定位。
漆树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经济树种之一,除黑龙江、吉林、内蒙、新疆等纬度较高的地区以外,各地均有栽培。漆树嫩叶作蔬菜,籽榨油,皆可食、可料理,木材坚实,从树干韧皮部割取的生漆可做品质上乘的涂料,干漆入药,分类市场的经济定位明确。“百里千刀一斤漆”,代指采割生漆的不易。由于生漆采割难度大,耗时也长,至今割漆仍然采用纯手工进行,故而金贵。
古时权贵阶级有别于平民百姓,百姓是不允许使用漆这种材料的。西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漆纚纱冠,是我国可考的最早的“乌纱”,即采用了在织物上髹漆的工艺。从墓葬出土来看,以汉代为例,王公贵族大墓多有成建制和规格的漆器随葬品出土,但平民墓则无。在这样的丧葬制度之下,漆器就是权贵阶层的象征,是一种阶级定位的象征。
2001 年,跨湖桥遗址现场发掘出一把漆弓,是由柘桑制成的上等弓,弓身经过髹漆,历经8000 年后重见天日,仍然不腐。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最早的、漆作为涂料在军事上的运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碗、宋人根据宋绶《图记》十卷而绘制的《大驾卤簿图书》,朱髹跨越时空,体现的是祭祀礼仪运用;马王堆、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漆器,既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文化记录的载体。而漆器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分割上的运用,是当今的我们能管中窥豹了解先人是如何通过髹漆技艺的一种直观了解。(图1)
图1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地屏《金阊图•三百六十行》
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等新材料诞生、运用,漆器已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某种程度上,它正以现代室内空间陈设新宠的形态,回到奢侈品的行列,即使是饰品,也至少是轻奢的级别。在手工艺从业者延续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人们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并实现更高的生活目标。(图2)
图2 《喜相逢》系列漆盒在苏作馆的展陈
从本质上说,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从髹漆建造工艺来说,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大型漆器,以木、石、砖搭建房屋,用生漆来髹饰木构件是自然首选。房屋空间形成后,又从实际出发,按需分割出大小不一的小空间,或出于风水理论,或出于个人喜好。此时,漆器屏风作为空间分割的手段,仪式感强、可移动、形式多样,灵活地明确了主次关系,例如,地屏、折屏、挂屏,甚至小到砚屏,很好地实现了空间美学、阶层需求与主人私密性等诸多要求的良好共存。
浙江省临海博物馆有一幅双面髹漆款彩屏风(图3),计十二扇,每扇高约260.5cm、宽53cm、厚2cm。屏风正面为人物风景图像,背面为祝寿序文及亲友姓名,规模宏大,画面细致精准,是现存不可多得的款彩屏风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图3 临海博物馆藏双面髹漆款彩屏风局部
历史上,作为出口创汇的高端商品,款彩家具是欧洲顶尖富豪们的宠儿,甚至有了专门的外国名字“COROMANDEL”,香奈儿的珍藏系列“东方屏风香水”便是以此命名的,足见人们对它的珍爱。回到东方,酒具、茶具、炊具、食器等日常生活用具中都可以看到漆器的身影。在东南沿海,凭一套“十里红妆”就能让女儿家的后半生不受夫家欺压,就是娘家实力的体现。
时代变革,东西方文化交融,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在苏州做了很多活动,却也还是常常听到诸如“漆器是什么呀?”“啊?苏州也有漆器吗?”这样的疑问。随着工艺断代、快餐和一次性文化的普及、地域文化的差异、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替代,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对漆器渐渐用得少了。但好在随着国家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帮扶,很多好的手艺包括漆器制作,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逐步被接受,这并不是一种回到过去的要求,而是多元化发展的良性推动。大家逐步认识到,漆器本就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为文化的印记和生活方式的传承,正有更多的年轻人用新的设计理念结合传统技法,在漆器制作的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图4)
图4 2020 年葆怡堂参加中国(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第四届“苏艺杯”工艺美术大赛参赛及现场交流
漆器制作的规则是取之于自然。比如从漆树上割漆,采漆,制漆;比如制作夹苎胎所用的植物苎麻,制木胎时用的老屋房梁木;又比如制作腻子层使用的烧结瓦灰,使用物理性能稳定的基材可以保证胎体变形度最小。
此外,还需要合理地使用植物凝胶、矿物或植物提取的颜料等等。作为手工艺者,每天都要记录好荫房的温湿度,做到一件一档。信息化和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及时准确地做好文字、图像和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将记录落到实处,体现着工艺严谨的必要性。
针对文物,我们目前只能通过对残留物、断面等进行取样、扫描,进行显微观察分析,再通过实验室的化学分析和不断尝试,才能得出有效的组合配方并投入使用。(图5)
图5 葆怡堂漆器制作过程
制作一件漆器,涉及的原料有很多种,力求还原工艺的同时,也应考虑原产地原材料的特性,因地制宜。例如,中国古建的髹漆工艺与髹漆家具、器皿同属一脉,由地仗工艺发展出来的腻子工艺在南北各有差异。各地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出于成本、可操作性等因素考虑,常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而雕刻工艺涉及的腻子层,讲究更为合适的配方,以便后续雕刻工艺的开展。
20 世纪80 年代,轻工部在阳江开设全国槚如果漆制成的合成大漆培训班,并展开推广运用,推光漆逐渐退出髹漆制品材料选择,同时无机粘合剂的运用,彻底替代了以大漆为基材的制作方式。当下蓝天保卫战正在打响,天然环保理念的提倡和配套的立法与规定,使得纯天然的生漆又回归了。葆怡堂在研究试制的项目中,已经完成了大漆瓦灰腻子层在款彩工艺中的有效运用的试样工作,并投入使用。
源于自然,用于自然,归于自然,漆器作为艺术品,有其工艺的价值,作为实用品,也必须具备实用功能。在回望古人精深的漆器造诣之后,我们更应在当下为漆器的现状和发展找寻到更合适的、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赋能于传统手工艺,是手工艺者的生存方式,对漆器的过往、现况和将来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知前者,研当下,才能有更好的创意,创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