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强
发掘乡村资源优势,保护传承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第二十三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1]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传统工艺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工艺生产销售中心,入选教科文组织“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作为苏州重要的文化品牌,苏作工艺种类丰富、分布地域广泛,具有经济、文化、艺术等多重属性,是苏州各地不可或缺的城乡特色文化产业。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布局的需要,在苏州光福、镇湖、东渚、香山等具有较好苏作工艺产业基础的环太湖乡镇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作工艺产业集聚区,即光福镇传统雕刻产业集聚区、镇湖街道刺绣产业集聚区、东渚街道传统工艺集聚区、香山街道舟山核雕产业聚集区。[2]调查显示,仅吴中区光福镇就有苏作工艺传承群体6000 余人,其中150余人拥有工艺美术系列各级职称,苏作工艺及其配套产业年产值近1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近30%,成为该镇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苏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苏州市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为苏作工艺助力苏州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苏作工艺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发展是苏州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也是苏州新一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苏州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施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振兴苏作工艺,打造一批苏作工艺文化乡镇、特色村和产业集聚区,促进苏作工艺产品走进当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苏作工艺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对助力苏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太湖旅游度假区
苏作工艺助力苏州乡村振兴的相关实践探索已初见成效,形成一些较为典型的经验和模式。如镇湖街道通过政府主导、协会助力、行业推动、院校参与的“四方联动”合作机制,推进刺绣产业振兴,推动刺绣品质提升,创新刺绣人才培养,拓宽刺绣展销售渠道,开创了“现代作坊式”镇湖刺绣振兴模式,推动镇湖乡村振兴和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3]“目前,镇湖刺绣产业从业人员1.2 万人,绣工8000 余人,从事刺绣设计、生产、销售及与其配套产业人员4000 余人,刺绣工作室、艺术馆及相关配套门店380 余家。”[4]刺绣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吴中区舟山村大力发展核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核雕销售服务网络,核雕产业从业人数超过5000 人,全年销售额已超2 亿元,形成了一条比较成熟的核雕产业链,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主体性内生动力,实现了核雕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当然,在苏作工艺助力苏州乡村振兴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苏作工艺相关产业往往生产经营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产品生产和销售大部分仍是家庭作坊模式,存在生产能力低、经营实体松散等突出问题。二是苏作工艺产品在文化内涵、设计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相对薄弱,产品创意不足,制作水平不强,整体品质、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三是苏作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足。苏作工艺的转化利用常常被狭隘地理解为苏作元素+文创衍生,即从苏作工艺品中提取元素,然后用廉价的材料,以生产小商品的方式进行批量制造。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转变,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将不再局限于替代品和衍生品,而是要求体验和占有文化本身。这就需要进一步深挖苏作工艺文化资源,提供更高品质的苏作工艺文化体验和文化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和特色文化发展。
当前,苏州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苏作工艺如何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助力苏州乡村振兴,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走在最前列?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用心实践,既不可泥古,也不能牵强附会,应按照苏作工艺发展规律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对之进行适当的提升和转化。
苏作工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城乡各地,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和价值。将苏作工艺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其发掘、整理和转化成为当前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传承与发展苏作工艺文化传统,激发民众的自觉自信,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要依托苏作工艺传习馆、合作社、生产企业,开展苏作工艺生产,促进乡村生产和居民增收。二是要通过苏作工艺的设计、制作实践,让技艺持有者成为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主体,帮助居民转变观念,开阔思想,树立文化自信,真正成为文化福利的享有者。三是要加强苏作工艺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形成乡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四是要正确对待以苏作工艺为代表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中,要充分发挥苏作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通过发展苏作工艺特色文化产业扩大农村就业创业,促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苏作工艺赋能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的活化利用,实现苏作工艺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一方面,要推动苏作工艺提高设计制作水平,生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系列产品,在现有苏作工艺基础上实现品牌化、高质化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相关设计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合作,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审美内涵,打通设计、包装、宣传、流通、销售环节等产业链条,有意识地从传统的“工艺作坊”模式向文化创意产业经营模式转化,推动苏作工艺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苏作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于苏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依托苏作工艺相关村镇、博物馆、美术馆、展示馆、传习馆、体验工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和生产性保护基地等文化空间、机构和场所,开展苏作工艺项目体验与研学活动,使游客深度参与其中,达到技艺与文化、认知与情感融合的更高层次体验,推动苏作工艺体验式旅游深度发展。二是要打造“苏绣小镇”“旗袍小镇”“工艺小镇”等以苏作工艺为主题的文旅风情特色小镇,策划提供“苏式生活”体验服务和产品,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苏式生活”服务网络,让一座小镇、一道苏帮菜、一杯碧螺春、一场昆曲秀、一门苏作工艺等成为展示苏州文化的窗口。[5]三是要拓宽苏作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打通苏作工艺、文创产品在乡村旅游市场的销售“经络”,在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乡村民宿等设立苏作工艺游客体验与文创产品展售区域,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地域特色的苏作工艺文创产品。
在苏作工艺助力苏州乡村振兴实践中,还应着重培育苏作工艺知名文化品牌,打造“苏州礼物”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一方面,要打造苏作工艺产品品牌、艺术品牌、门类品牌以及整体品牌。集中优势打造“云帆苏绣”“如意檀香扇”“祯彩堂缂丝”等产品品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姚艺术”苏绣品牌等艺术品牌;提升苏作玉雕、苏州织绣、苏作家具等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门类品牌;推动苏作工艺整体发展和行业运作,做强苏作工艺文化整体品牌。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苏绣、宋锦、核雕、玉雕、丝绸、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传统非遗项目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引导开发一批能反映苏州历史文化特色和当代发展成果的创新礼品、旅游纪念品,打造“苏州礼物”系列文化创意产品。
传统工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当下传统工艺振兴实践中的时代命题,也是对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传统工艺角色定位的探索实践,其考验着具有历史传承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能否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换言之,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工艺迎来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和可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建构。因此,积极回应社会与时代需要,依托苏作工艺资源优势,通过设计再造与活化实践,发展苏作工艺特色文化产业,推进苏作工艺与旅游深度融合,培育苏作工艺文化品牌,实现苏作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苏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苏作工艺助力苏州乡村振兴的相关实践中,要注意苏作工艺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采用绿色、生态材料和环保生产方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要注意传承和保护苏作工艺的文化特性,不能简单地将苏作工艺进行工业化、机械化生产,从而丧失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注意发挥乡村民众的主体作用,充分重视人、手工艺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