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精准脱贫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1-09-07 10:18马发生李一辉舒小舍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武陵山湖北职业院校

马发生,李一辉,舒小舍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升学输出和就业输出为湖北省职业教育精准脱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群”的示范效应显著。

长期以来,湖北省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省内外其它区域相比较为落后。本文研究以当地职业教育为切入点,以职业教育精准脱贫需求为关注点,于2018年5月至12月期间,持续走访调研了湖北省武陵山特困地区11个县市的扶贫办、教育局相关人员,以及1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1所高等职业学院的校领导和师生,分别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和统计表格,回收有效问卷5802份,回收职业教育相关数据统计表12份。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梳理出了该区域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的主要需求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截至2017年,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机构)61所,在校生537510人,在校生数平均8811.64人/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机构)289所,在校生371206人,专任教师20211人,在校生数平均1284.45人/校,生师比约为18.37。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仅有1所: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8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原恩施教育学院等八所大中专院校合并组建,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7年,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在校生4504人,专任教师407人,兼职教师207人,生师比约为11.07;在校生规模、生师比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机构)11所,在校生25097人,专任教师1370人,在校生数平均2281.55人/校,生师比约为18.32。其中,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最多,为3893人;建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数最多,为185人。

二、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精准脱贫需求调查分析

(一)精准脱贫工作状况调查分析

2013年至2017年,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直接就业人数、创业人数和升入应用本科人数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2017年,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建档立卡贫困生1169人,占比47.52%,同比增加539人,同比增长86%。详见表1。

表1 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升学就业状况表

(数据来源:作者实地调研整理汇总而来。下同。)

2013年至2017年,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总体呈现小幅上升趋势。详见表2。

表2 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校生人数统计表

2017年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11所学校建档立卡贫困生数为9766人,占比52%。详见表3。

表3 2017年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统计表

2017年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11所学校升学人数为4147人。详见表4。

表4 2017年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升学状况表

上述数据表明:该区域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发展态势良好,就读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职业教育脱贫成效已显。职业院校学生中来自贫困家庭的人数比例较大,平均占比达到52%;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数平均占比达到55.36%,升入到应用本科的人数平均占比为7%。

(二)区域发展服务力调查分析

1.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作用调查。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在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方面,认为“一般”和“不明显”的比例为40.81%,认为“非常大”的比例只有14.97%。详见表5。

表5 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特色经济情况调查表

2.区域特色经济对职业教育需求调查。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特色经济对职业教育需求“非常强烈”的比例为28.23%,“一般需求”的比例为56.8%,只有14.96%的表示“不了解”或者“不强烈”。 详见表6。

表6 区域特色经济对职业教育需求调查表

3.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调查。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一般”和“较差”的比例为46.94%;匹配度“良好”的比例为35.03%;匹配度“很好”的比例为18.03%。 详见表7。

表7 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调查表

4.区域职业教育服务精准脱贫调查。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选择“毕业生离开本地”的比例为57.53%;选择“学生就业能力不够”的比例为61.33%,选择“专业设置不合理”的比例为32.29%;选择“学校培养质量不高”的比例为19.54%;“其他”的比例约为20%。详见表8。

表8 区域职业教育服务精准脱贫调查表

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色经济对职业教育需求强烈,彼此还应更紧密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度还需提高;职业教育还应进一步对接精准扶贫。

(三)毕业生输出质量调查分析

1.就业意向地点调查。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意向地点55.88%选择一二线城市,40.12%选择本地县市和乡镇,只有9.41%选择返回原籍。详见表9。

表9 就业意向地点调查表

2.参与当地精准扶贫工作意愿的调查。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高达62.52%毕业生愿意为家乡脱贫工作出力,只有4.07%的毕业生明确表示无意参与当地精准扶贫工作。详见表10。

表10 参与当地精准扶贫工作意愿调查表

3.吸引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的因素调查。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吸引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的因素高达50.84%的比例原因是离家近,其次是为家乡出力、工作机会和创业机遇,选择就业补贴和落户当地的因素只占到约22%的比例。详见表11。

表11 吸引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因素调查表

4.本地就业(创业)预期月收入调查。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本地就业预期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000—5000元,有1/3左右月收入预期超过5000元。本地月收入达到4000元,将有40%毕业生选择本地就业;本地月收入达到5000元,将有2/3毕业生选择本地就业。收入水平是决定毕业生返乡回村就业的主要因素。详见表12。

表12 本地就业(创业)预期月收入调查表

上述数据分析表明: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多升学或外出务工,该区域职业教育以人才输出为主。但是他们对家乡感情深厚,如果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增加收入水平,职业院校毕业生大都愿意返乡回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四)教育教学软实力调查分析

1.教师年龄。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年龄在45—60岁的比例为35.69%,年龄在30—45岁的比例为42.61%,30岁以下的只有21.71%。45岁以上教师比例偏高,30岁以下教师比例偏低。详见表13。

表13 职业院校教师年龄分布表

2.教师学历。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学历本科比例为85.75%,专科比例为9.77%,博士研究生比例只有0.14%。高学历教师严重不足。详见表14。

表14 教师学历调查表

3.教师职称。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中级职称比例为51.42%,初级职称比例为20.22%,副高及以上的比例只有21.57%,还有6.78%没有职称。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占比过大。详见表15。

表15 教师职称调查表

4.从教年限。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年限在15年以上的比例为48.58%,在5年以下的比例为20.76%,5—10年和10—15年的比例只占到了30.66%。从教年限15年以上和5年以下的教师占比过大。详见表16。

表16 从教年限调查表

5.留学或访学经历。调查显示: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教师96.34%不具备留学或访学经历。详见表17。

表17 留学或访学经历调查表

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和职称层级偏低,发展后劲不足,人才吸引力不强,国际化视野欠缺等现象。

三、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精准脱贫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调研及数据分析,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成效已显,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输出和就业输出,为湖北省职业教育精准脱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要求,以及湖北省委省政府“一芯两带三区”的发展战略还有较大改进空间,该区域职业教育精准脱贫主要还存在着区域发展服务能力不足、毕业生输出质量不高、教育教学软实力不强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一)产教融合纳入地方政府顶层设计,提升区域发展服务力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须由地方政府将“产业侧”与“教育侧”从捏合到耦合再到融合逐步推进。针对职业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不足,在专业设置、产业布局等方面,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导致出现专业设置重复、发展模式雷同等问题。[1]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应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脱贫的决定》(鄂发〔2015〕19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以及“一芯两带三区”发展战略布局,将特色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一并纳入地方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当地职业教育发展和定位。邀请当地特色行业(硒产品农业、中药种植业等)相关协会,组织当地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与当地职业院校一道,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客观研判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由当地政府主管、特色行业主导、重要企业主动、职业学校主力、乡村主体构建“特色产业—特色专业—特色工匠”育训并举的五方联动机制,联合社会各界力量确定区域发展特色并开展针对性职业教育,培养特色工匠,促进职业教育无缝对接区域特色经济。例如,结合当地风能、水能、光伏、页岩气等能源资源,开设与环保和能源利用相关的专业;结合区域红色革命旅游产业发展,开设“红色旅游专业”“生态旅游专业”“富硒种植专业”等,培养红色文化讲解员、生态导游、富硒茶农等。通过职业教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开展精准人才培育,充分发挥人才在区域特色行业领域的智力作用,在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和人才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培育新型原生乡民,振兴乡村经济,更好服务以“绿”为本的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助力打造我省绿色发展增长极。

(二)助力帮扶对象融入全新环境,提升毕业生输出质量

针对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一部分毕业生在省内农业较为发达市县从事涉农产业,由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新微技术”帮扶,定位于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培养,与省内农业较为发达市县乡(镇)村委会联合设立“‘新微技术’培训站+‘田间地头’流动岗”模式进行,促进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毕业生身份转变融入省内农业较为发达市县乡(镇)村,实现安居乐业,助力成为家庭农场主、农业雇员和农村经纪人等多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以“农”为基的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

针对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院校一部分毕业生流向省内经济较为发达的鄂东区域工作,逐渐在新的城镇安家落户;还有职业院校一部分毕业生享受国家政策,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不再回到老家,成为新型城镇居民。要重点审视他们核心需求,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避免因城乡迁移出现被边缘化现象,助其融入城市主流生活。[2]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已成为新型城镇居民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工作以外的“碎片时间”,开展标准化或定制化的“终身+碎片职业教育”(即:利用工作以外的“碎片时间”开展满足技术技能需求的小模块终身职业教育或培训)。基于网络职业教育这一重要途径,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开展适应城镇生活的教学,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在技术技能、生活方式、文化自信、价值观念等方面同步成长。同时,探索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顶层设计,学习时长可以折算相应学分,学分累计到一定程度,经考核合格,授予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发放相应职业教育学历文凭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解决所存在的“身体进城,利益留村”的“表面城镇化”问题的同时,培育他们成为新型城镇居民,实现身份转换,融入全新环境,更好服务以“转”为要的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助力打造全省转型发展增长极。

(三)拓展职教边界共享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软实力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的致贫重要因素之一是技术技能人才极度缺乏。要解决这类问题,在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横向拓宽职业教育区域边界,纵向拓深职业教育体系边界。

省会城市以及省内重要城市企业资源明显优于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使其落户于该区域,并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是不现实的。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导推动省内重要城市的企业资源与该区域职业院校以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柔性共享,例如,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外派技师前往该区域开展短期、定期帮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远程展示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企—校—乡(镇)村”联合定制授课等。

省会城市以及省内重要城市职业教育资源同样优于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受于相关政策规定和自身发展需要,优质职业院校落户于该区域也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导推动省会城市、省内重要城市的职业院校资源与该地区职业院校柔性共享,例如出台政策鼓励省会城市、省内重要城市的职业院校教师支教、送培上门、开门随培等,鼓励省会城市、省内重要城市的职业院校共享实训设施、帮建实训基地、代管实训场所等,鼓励省会城市、省内重要城市的职业院校定期指导专业建设、远程指导课程教、共同开展短期社会服务等。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基于现行职业教育衔接模式,鼓励该区域职业院校与省会城市以及省内重要城市职业院校探索分段推进2+3(5年一贯制)、2+3+2(中专本衔接)、3+4(中本直通车)等学制,有效解决该区域学生在时间、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上的压力;创新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机制,鼓励该区域职业院校与省会城市以及省内重要城市职业院校实现联合招生、联合考试、联合办学等形式开展更深层次合作,打造多方利益共同体。既拓宽了职业教育区域边界,跨过了区域资源柔性共享的门槛;又拓深了职业教育体系边界,打通了职业教育衔接的瓶颈,在做到收放自如、进退裕如的同时,促使职业教育资源更为均衡,提高该区域职业教育教学软实力。

(四)统筹精准脱贫衔接乡村振兴,提升乡村现代治理力

健全职业教育脱贫完成后控制返贫的兜底机制。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完善“输血”“造血”并行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更加突出人性化和精细化,夯实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精准脱贫成果。加大扶助力度,将扶助与综合素质挂钩,优化扶助标准,实行分级助学。探索开展奖助“业”金模式(即保障学业、补助就业、奖励创业),一是对贫困家庭积极就业的学生补贴额度适当提高,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对贫困家庭积极就业的学生一次性补贴发放调整为在一定时期内分段递增补贴,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创业的持续性。以武汉市为例,将补贴总额按当地中心城区最低工资标准的80%(即:1400元/人,详见:近三年《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工作的函》)提高至当地中心城区最低工资标准的2倍(即:3500元/人),在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创业第一年按总额20%补贴(即:700元/人),在就业创业第二年按总额30%补贴(即:1050元/人),在就业创业第三年按总额50%补贴(即:1750元/人)。创新实施奖助保险模式(即为贫困家庭学生以奖助的形式配购一定期限内的疾病保险,特别需要包含新冠疫情治疗项目)。避免脱贫基础不够牢固的家庭因“业”返贫、因“疫”返贫。

建立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脱贫完成后乡村振兴的延续机制。在制定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相关规划和方案之前,就“脱贫后”到“振兴前”这一段“空窗期”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延续:一是坚持发挥职业教育思政教学优势,持续“扶贫志”直至“立兴志”,做好观念衔接,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职业教育开展“思政下乡”是联合村支两委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普及、思想政治宣传的工作,[3]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传播、指导乡村振兴工作,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转变观念,主动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早日过上富裕生活。二是坚持发挥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优势,持续“扶智扶技”直至“立智立技”,做好帮扶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启动支撑。在提升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贫困人口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总结脱贫攻坚过程中好的方法、好的途径,继承、创新并运用于乡村振兴工作,让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之路走稳走好。

建立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乡村脱贫完成后乡村振兴的治理机制。打造职业院校干部驻村帮扶升级版,不仅帮助该地区贫困人口立志、立智和立技,更要帮助该地区乡村干部“立治”。通过党建引领加强村两委和村内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村民自组织能力,为承接脱贫攻坚或者乡村振兴的政策、项目与资金奠定组织基础。[4]一是驻村干部帮扶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加强党员干部培训扽途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二是驻村干部帮扶村支两委班子完成党务、村务、纠纷调解等系列管理制度,解决村民办事无规可依的局面,推行乡村阳光治理。三是驻村干部帮扶村支两委搭建现代化的宣传平台,例如,创立乡村公众号、修建政策电子屏、启用无人机视频投射等,向村民宣讲国家、省市相关政策以及先进典型事迹,营造乡村振兴氛围。四是驻村干部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训职能,为村支两委开展乡村定期定制治理能力培训,提升乡村干部现代治理力。

湖北武陵山特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2020年“脱贫摘帽”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更是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

[注释]

①② 数据来源于教育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③④ 数据来源于各职业教育机构2017年度质量报告。

⑤ “新微技术”培训站+“田间地头”流动岗模式即:在帮扶乡村常设实施当前主流的、最新的微小涉农技术改良的培训站点,结合田间地头流动帮扶的模式。

猜你喜欢
武陵山湖北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The rise of China-Chic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诗二首
驰援湖北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