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成军
(临洮县中医院骨伤科,甘肃 定西 730500)
踝关节骨折属于近年来高发的一种关节内骨折疾病,其中以旋后- 外旋型较为常见,该类骨折占踝关节骨折的40%~70%,同时在全身骨折中约占4%,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1]。目前,对于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式为常用手术方式,然而其切口较长、创伤性较高,易出现恢复慢、预后差等情况,影响整体治疗效果[2]。近年来,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的出现为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其具有创伤小、稳定度高的优势,可在不破坏骨折端血液循环的前提下,完成骨折复位,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患肢功能恢复[3]。本研究旨在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临洮县中医院收治的76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式的不同分为切开复位组和闭合复位组,各38例。切开复位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0、18例;年龄24~79岁,平均(42.59±1.4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 h~6 d,平均(2.41±1.07) d;踝关节骨折 Lauge-Hansen分型[4]:Ⅱ型15例,Ⅲ型12例,Ⅳ型11例。闭合复位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9、19例;年龄25~78岁,平均(42.62±1.3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 h~6 d,平均(2.42±1.06) d;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Ⅱ型12例,Ⅲ型16例,Ⅳ型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与治疗》[5]中关于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诊断标准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闭合性、新鲜骨折者;临床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压缩性骨折、粉粹性骨折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哺乳、妊娠期女性等。本研究已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切开复位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取仰卧体位,予以常规消毒,行腰椎麻醉,麻醉生效后于踝关节外侧处作一10 cm的纵行切口,依次切开各层皮肤,使骨折断端充分显露,清除血肿与周围软组织,妥善保护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观察如有坏死组织需充分切除,后将骨折端复位,采用钢板固定;后于内踝再作一长度约为5 cm的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下组织,保护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并进行复位,后采用空心螺钉固定,切口缝合后于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闭合复位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中麻醉方法、手术体位同切开复位组,在C型臂X线辅助下,患肢保持背伸90°,采取手法复位,依据外踝、内踝及后踝的顺序使骨折断端充分复位,待复位效果满意后利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之后顺克氏针将事先备好的加压空心螺钉旋入并固定,于C型臂X线辅助下明确骨折复位情况,满意后即可将克氏针取出,最后对创口进行包扎,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两组患者均术后观察与随访4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骨代谢因子,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以3 5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骨γ-羟基谷氨酸蛋白(BGP)、 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水平。③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的排异反应、螺钉松动、螺钉断裂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围术期指标与骨折愈合情况 闭合复位组患者手术、住院、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切开复位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开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与骨折愈合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与骨折愈合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骨痂形成时间(周) 骨折愈合时间(周)切开复位组 38 60.26±7.95 16.79±3.19 35.16±4.09 8.25±3.05 12.79±1.95闭合复位组 38 42.65±6.91 11.25±2.95 19.75±2.62 6.81±2.03 9.95±1.62 t值 10.306 7.860 19.557 2.423 6.90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2 骨代谢因子 术后1周两组患者血清BGP、PIC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闭合复位组高于切开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骨代谢因子指标比较(±s, g/L)
表2 两组患者骨代谢因子指标比较(±s, g/L)
注:与术前比,*P < 0.05。BGP:骨γ-羟基谷氨酸蛋白;PIC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组别 例数 BGP PICP术前 术后1周 术前 术后1周切开复位组 38 2.02±0.83 2.70±0.77*90.30±20.18 115.26±30.05*闭合复位组 38 2.03±0.82 3.13±0.69*90.26±21.05 133.26±29.79*t值 0.053 2.564 0.008 2.62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3 并发症 闭合复位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承重关节,若发生踝关节骨折后未能妥善治疗,则会引起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极易引发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影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外科手术是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优选方案,然而,目前的手术方式较多,在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还需科学地选择手术方案来提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以促进骨折部位的尽早愈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属于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传统术式,能够对骨折处解剖结构进行复位,然而该术式切口较大,易损伤骨折部位及其周边软组织,且出血量较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6]。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医疗理念的转变,临床在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中更注重充分保护患部软组织和血供,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为一种新型微创术,是在C臂X线机的辅助下进行手术操作,且无需完全暴露患者骨折端,通过精细测定固定螺丝钉位置,从而减小对患者软组织的损伤,最大程度保护骨膜与骨骼血液运输,利于骨折愈合[7]。本研究中,闭合复位组患者手术、住院、术后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切开复位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开复位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减少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PICP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骨组织胶原蛋白,而BGP则是骨细胞所特异性的分泌物。有报道指出,PICP与BGP水平的高低与患者骨细胞活性有关,且两者间呈正相关,因此,评估手术前后血清PICP与BGP水平,可了解手术方案的应用对于患者骨细胞功能与活性的影响,进而评估手术方案的安全性和价值[8]。本研究结果中,闭合复位组患者术后1周PICP、BGP水平均高于切开复位组,进一步说明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更有利于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骨折端的生长与恢复,从而促进术后骨折的愈合。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可减小对局部骨折端软组织的损伤,保证骨折端的血液供应,从而促进新骨形成,提高成骨细胞的活性有关[9]。
综上,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于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骨折端的生长与恢复,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术后骨折愈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