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柱,钱 玲,谢晓亮
(广东省水电医院骨科,广东 广州 511340)
胸腰椎骨折主要因外伤所致,在外伤作用下椎体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被破坏,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脊髓损伤。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虽然可避免手术创伤,但是治疗周期长、骨折愈合速度慢,且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成为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首选方法,其治疗原则为重建患者脊柱稳定性,促进患者椎体高度和脊柱功能改善,从而加速患者康复[2]。有研究提出,在对该类骨折患者实施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时,应用椎弓根植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椎体高度,增强其生物力学稳定性[3]。为了解伤椎置钉联合椎弓根植骨应用于胸腰段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的效果,本文选取了广东省水电医院收治的4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就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广东省水电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1~72岁,平均(57.96±3.86)岁;骨折损伤节段:L18例,L25例,L34例,T112例,T121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2~74岁,平均(58.45±3.82)岁;骨折损伤节段:L17例,L26例,L33例,T112例,T122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4例。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4]中关于胸腰段骨折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与上述诊断标准相符,且经X线、CT及MRI等检查确诊者;单节段骨折者;符合手术指征者等。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陈旧性骨折者;骨折累及椎管者等。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广东省水电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在胸部和骼部放置软垫,保持腹部悬空,使用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伤椎,选取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剥离椎旁肌,显露关节突,按人字嵴进行解剖定位,在伤椎及上下位椎体置入单轴向6枚椎弓根钉,将弯好的连接棒置于椎弓根钉钉尾,以撑开器撑开复位,锁紧尾帽。研究组患者实施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置钉、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麻醉、伤椎定位、手术切口方式与对照组一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实施椎管减压,对于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需实施减压,无神经症状者可根据术前CT、MRI等检查结果确定;上连接棒,两侧分别连接棒上夹持持棒器,然后用持棒器前方对顶伤椎上关节突,然后对伤椎进行复位、固定等处理;C形臂X线机确定伤椎高度恢复满意后,将连接棒拆除,使用大直径椎弓根钉进行适当扩孔,在器械辅助下对塌陷终板进行撬拨复位;操作完成后,将提前预备好的小骨块打压植入到伤椎椎体,并在伤椎椎弓根内置入固定钉和螺钉,螺钉深度以超过椎体侧体后1/3处为准,并对连接棒进行再次连接固定;经C形臂X线机检查确认患者复位固定良好,植骨填充满意后,可实施切口冲洗和缝合等处理。术后予以两组患者常规抗感染等治疗和康复训练,并观察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骨折完全愈合,X线检查显示椎体Cobb角基本矫正,功能基本恢复,无畸形为显效;骨折基本愈合,存在轻微疼痛症状,X线显示椎体Cobb角矫正良好,功能显著改善,无明显畸形为有效;骨折未愈合,胸腰部疼痛严重,Cobb角恢复效果不佳,甚至出现畸形的情况为无效[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分别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5]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6]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与腰背功能恢复情况,VAS分值范围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剧烈;ODI量表共包含10个问题,各问题得分0~5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腰背功能恢复越好。③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进行对比,Cobb角运用X线侧位片进行检测,椎体压缩率=(治疗前压缩率-治疗后压缩率) / 治疗前压缩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VAS、ODI评分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 VAS、ODI评分比较 (±s, 分 )
表2 两组患者 VAS、ODI评分比较 (±s, 分 )
注:与术前比,*P < 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ODI评分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对照组 20 6.69±2.39 5.23±0.87* 33.67±4.71 24.27±3.96*研究组 20 6.71±2.36 4.17±0.54* 33.75±4.68 15.82±3.54*t值 0.027 4.630 0.054 7.115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均较术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比较(±s)
注:与术前比,*P < 0.05。
组别 例数 Cobb角(°) 椎体压缩率(%)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对照组 20 21.87±4.38 15.82±3.34* 46.82±9.77 27.45±6.31*研究组 20 21.92±4.35 9.67±2.89* 46.85±9.74 18.23±5.79*t值 0.036 6.227 0.010 4.815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男,52岁,术前侧位X线片显示椎体前缘高度减低,后凸成角,予以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见图1;术后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恢复,后凸角得到纠正,见图2;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椎体高度无丢失,见图3。
图1 术前X线片
图2 术后X线片
图3 术后6个月X线片
胸腰段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高能量外伤是导致患者胸腰段骨折的主要原因,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且与患者骨质疏松具有较大关系。患者的胸腰段骨折可累及多个椎体,需及时予以有效治疗,使其能够恢复至正常解剖结构,从而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预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方法,保守治疗虽然能够避免手术所致创伤,但治疗效果欠佳,所以手术成为临床治疗该类骨折的首选方法[7]。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临床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重要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骨折复位和固定,减轻患者痛苦,但是单纯应用该方法治疗容易丢失椎体高度,出现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等情况,其原因在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时,固定伤椎上下椎体后,实施撑开复位,会导致伤椎高度恢复后的结构完整性、机械强度得不到保障,从而引发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等现象。因此,有研究提出,可考虑将伤椎置钉与椎弓根植骨结合,最大程度上将“蛋壳椎”现象消灭,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提升,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在胸腰段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联合应用伤椎置钉与椎弓根植骨更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缓解疼痛,改善椎体功能。同时上述数据结果得出,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胸腰段骨折锥弓根内固定术中应用伤椎置钉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有利于患者伤椎高度的维持,从而促进患者脊柱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在于患者术中加用伤椎置钉联合椎弓根植骨,能增强植骨粒与植骨床之间的挤压接触,植骨粒可参与伤椎骨愈合,从而获得更好疗效[9]。
综上,在胸腰段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应用伤椎置钉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椎体功能,而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