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斌
(安徽省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中心,安徽合肥230061)
今年“6.13”湖北十堰市燃气爆炸事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安委会要求,充分运用好先进监测设备和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及时发现风险、管控风险、化解风险,推动建立燃气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树立“科技让城市更安全”的指导思想,以防范化解重大城市安全风险为目标,聚焦预防燃气爆炸、桥梁事故、路面坍塌、城市内涝、大面积停水停气等城市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大力实施安全科技发展战略,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实现了城市运行风险可视化、监管规范化、运行透明化、管理精细化、保障主动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推广、应用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客观上制约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起关注。
合肥市政府超前谋划、大胆决策,于2015年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挂帅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城乡建设局、应急管理局、财政局、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单位组成专项工作小组,把平安城市建设的需求纳入地方建设整体规划中,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项目建设和运营。
合肥市政府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城市燃气相邻空间燃爆风险识别评估,一期、二期工程重点选择高风险区域、重点敏感区域和关系民生保障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物联网建设,目前已覆盖51座桥梁、822公里燃气管网、760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14公里中水管网、58公里综合管廊、城市高风险点2.5万个。目前,三期工程已经启动,未来将实现对全市高风险区域的全覆盖。
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列为合肥市安委会成员单位,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公用企业共同购买监测中心服务,形成了市政府领导、多部门联合、统一监测服务的运行机制。通过监测中心的7天×24 h监测值守和数据分析,将预警信息分为三、二、一级,第一时间点对点分层加推到城市基础设施运管单位(供水、供热、供气、管廊公司、市政处、排水办、管线办、公路局)、行业主管部门(城乡建设局、交通局)和市应急指挥中心,同步推送到辖区政府,联动处置预警信息(见图1、图2)。
图1 城市桥梁状态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图2 城市热力管道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此系统运行近4年,平均每月有效报警92.8起,提前排除了燃气泄漏可能引发燃爆等突发险情6 000多起。比较系统应用前,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合肥市市政部门、交通部门根据监测预警信息,发现市内多处高架桥支撑桥墩出现沉降,偏差数值达到维护标准,及时对上述设施维护加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2020年9月24日深夜,监测中心依托燃气监测系统,监测发现主城区居民密集区一处地下空间燃气浓度超限(超爆炸下限),燃气泄漏填充长度超50 m,立即联动燃气集团、城乡建设局和应急管理局,经过现场抢修协同作业,迅速消除这一重大安全隐患(见图3)。
图3 城市燃气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合肥市的探索与实践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认可,并获得2019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应急管理部高度肯定项目的应用价值和建设成果,总结为“清华方案·合肥模式”。2019年住建部刊发工作简报,推广至全国各地学习借鉴。2017年3月安徽省政府以皖政办20号文,要求在全省推广。目前此系统已推广到佛山、烟台、徐州等城市,部分技术已在省内马鞍山、淮北、铜陵、池州、黄山等城市应用。
城市生命线工程涉及部门较多,权属复杂,风险交叉。以燃气管网相邻的密闭空间(如暗渠、雨污管网、电缆沟、窗井等空间)为例,点多面广且基本处于监管盲区,分属燃气、排水、电力、通信的多个部门和权属单位管理,燃气安全监测点可能安装在另一权属单位。因此,从城市安全整体角度,任何一个单一部门都难以达到应有效果。由于目前对于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缺少统一的政策要求,各地政府在推动中存在缺少政策依据的困难。
当前尚无针对燃气相邻空间等髙风险区监测的技术标准,复杂地下空间专用传感器、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测预警的技术门槛较高,容易导致低水平和有名无实的监测系统建设情况出现。
从生命线工程运营企业来说,从自身权责范围的安全生产责任、任务来考虑,有限的投入不能解决各种不同类别的风险交叉。从政府来说,设备、工程和专业预警服务在建设初期需要较大资金投入,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是减损,而不是增值,导致项目投资不足。
为使各地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能有效落地并发挥实效,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科技、产业优势,支撑服务全国城市的安全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针对高架桥梁、地下空间、轨道交通、电网及高压管廊、自来水管网、燃气管道、热力管网、城市人员密集区等各类高风险区域,由应急管理部牵头,相关主管行业部门组织业内专业人员梳理现行行业安全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引入“工业互联网+风险管控”的做法,将技术标准、规范嵌入到信息化系统中,并配套开发一系列的个人移动app系统,真正实现远程监控、自动报警、无人值守、报警提示、应急方案自动生成的功能,让城市监控预警中心值班人员、主管行业人员、运维单位领导、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及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人员同步获得预警信息,减少信息上报传输的层级,精准处置,高效处置。此类标准制定后,应以国家行业安全标准的名义由应急部门统一发布,提高标准执行的权威性。
在当地政府安委会领导下,各地成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协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地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员包括应急管理部门、住建部门、交通部门、公安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自然资源部门、能源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依托第三方专业力量成立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提供监测预警和辅助决策支持服务),建立“政府统筹领导、多部门协调联动、统一监测服务”的分级联动工作机制。
面向安全场景的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的核心。以视频监控为主的平安城市建设推进了社会治安领域技术和产业的高速持续发展,应加快建设面向安全风险的智能物联网、数据和监测中心等,形成新型城市安全基础设施。
一是由省级层面发文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下达要求,指导各地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二是推广合肥市、佛山市、烟台市、徐州市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应急管理部联合有关部委,可在上述城市召开现场推广会;三是考虑到差异化的需求,重点围绕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测预警,在执行国家统一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省级编制发布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等系列地方标准,避免低水平建设和低效率应用。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在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培育带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正在积极建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据悉,2021年5月,安徽省科技厅组织通过了建设方案咨询论证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障安全的第一要素。基于合肥市等国内一批城市的先行先试,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的物理场所、平台架构、数据运行、专业队伍等建设要素已日益成熟,集约化建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全国输出城市安全运行科技保障服务,实现对全国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的全面感知、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测,以科技创新和理念创新,支撑全国创建安全发展型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