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评”一体化的研究进展

2021-09-06 06:58姚瑞
体育师友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校

姚瑞

摘 要:“学、练、赛、评”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立足点,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价值内涵视角、课程模式视角、单元设计视角、教学实践视角等方面梳理有关“学、练、赛、评”的发展动态,对国内学者的诸多观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更好地认识“学、练、赛、评”一体化内涵和相互关系,推进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学、练、赛、评”;一体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23

近几年,各种政策文件的下发促使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涉及学校体育的四个大方面“教会、勤练、常赛、巧评”的问题也更加聚焦。上到体育科学研究者下到一线体育教师都在不断摸索中进步,一些学者认为“学、练、赛、评”是组织方式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体技能的结合,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在模块、单元、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根据阶段目标、项目特点、学生实际不断调整优化,发挥好学校体育在促进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积极作用。

1 “学、练、赛、评”一体化研究现状

1.1 “学、练、赛、评”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以“学练赛”“学练赛评”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全文检索,期刊文献自2009年至今59篇。通过阅读文献发现,近两年共有38篇,占到了研究总数的70%,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学校体育领域上。从图1可以看出,与学练赛评相关的研究呈递增趋势,且有两个明显的增长节点。

1.2 “学、练、赛”学科分类的梳理分析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对“学、练、赛、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职业教育、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教育理论与管理、贸易经济、机械工业等几个领域,且应用在体育类的占比较多。

2 “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概念界定什么是一体化?一体化就是两个及以上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科学方式在同一体系之下彼此包容、相互合作,指的是多个系统的合理分布与衔接[1]。“学、练、赛、评”是解决学校体育工作蜻蜓点水、掌握不了一项运动技能、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的重要抓手,四个环节之间是有序的环环相扣,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以学懂学会来体现,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练”是保障,不是围绕着各项测评在轉,是将课堂学习内容加以思考的重复练习,只有熟能生巧才能在运用的时候不掉链子;“赛”是应用和展示,不仅是少数特长生的天堂,也是全体成员运动技能巩固提高的重要途径。“评”是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勤练,有针对性地常赛,是检验和价值体现。“学、练、赛、评”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运动变化情况,合理灵活构建单元设计和课堂教学。

3 “学、练、赛、评”一体化内容视角分析

3.1 “学、练、赛、评”一体化研究的价值内涵视角于素梅认为“学、练、赛”是形成运动能力不可或缺的方式、是养成锻炼习惯的前提、是健全人格的保障[2]。曾榜、曾荣指出通过学练结合、以赛促学、以评导练等有效联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3]。王德刚强调“学、练、赛、评”一体化可以全方位地认识体育课程、深度构建教学单元、创新优化课堂教学,避免教学变质、浅表、单调的问题,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科效能[4]。陈依方以具体实践案例来证明“学练赛评”是现代体育的新课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解码,通过设计多元化教学内容,催化课堂真正内涵,让学生乐在其中[5]。熊会安认为“学练赛”是一个开放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承载的价值符合整体论原则、核心素养的本质、学科性质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6]。综上可知,一些专家学者、体育工作者以不同视角分析了“学、练、赛、评”的学科价值,所表达的意思具有趋同性,即他们认为“学、练、赛、评”是系统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发挥体育学科“以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的必然选择,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依据课程设置、学生需求灵活运用,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

3.2 “学、练、赛、评”一体化研究的课程模式视角课程模式是从宏观上加以理解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学、练、赛、评”一体化课程模式可分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赛事、学习评价,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7]。对“学、练、赛、评”课程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

3.2.1 体育俱乐部模式刘玉婷从课内外一体化角度探求体育俱乐部模式,提出可以将课内外教学、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课程计划之内,实现三自主原则,增强学生选课、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性[8]。尹继林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引,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构建贯通课内外的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竞赛体系,并制定过程性评价机制,对俱乐部教育教学效果实施考核[9]。

3.2.2 选项教学社团模式江建清在学校体育中引入社团活动,并把学校体育里的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两个组织形式加以管理整合,提出“学”的过程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选项教学为主;“练”指选项教学中的有限练习和以社团为形式的个人和集体课外活动练习;“赛”是指社团比赛、校级校内比赛,通过借助社团充分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兴趣[10]。

3.2.3 过程哲学模式马少坤等人以过程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通过这个模式明确学生学的是什么,怎么去实践,怎么去考核。注重学生锻炼的过程性作用,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具有创造性的,在体育教育中,通过以赛促练、以赛带练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会举一反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11]。综上,从目前来看,对于“学、练、赛、评”一体化研究的课程模式大多采用的是以上三种,且俱乐部模式使用较多,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过于追求形式化,导致预定目标不清楚、实施方案操作性不强、选课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并且与选项教学模式相同,试用范围只限于高年龄阶段正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的倾向性。

3.3 “学、练、赛、评”一体化研究的单元设计视角目标单元是教学单元的基本单位,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单位,主要是根据课标和考试的目标要求,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12],同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将目标聚集到一个核心目标上。“学、练、赛、评”的单元教学从技术单元、体能单元、运用单元、单项测评来设计组织。王瑶根据“教材三个一”以水平四八年级正手双手前掷实心球单元教学中,让学生在单一身体练习中掌握双手掷实心球的技术方法,组合练习中学会技术的应用方法以及所需体能的训练方法,在游戏或比赛中进行自评或他评,养成优良的体育品格[13]。蒋新成根据课程一体化定义对“学、练、赛、评”进行重新界定,他认为“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之下进行的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同时具有教师教学能力因素和学生领悟能力的因素;“练”指练习方法,是学生内化吸收过程,围绕着技能学习和体能发展,从而达到运动技能目标的掌握;“赛”是学、练的有效补充和拓展,是技术的运用;“评”是对游戏和比赛技术要领[14]。综上,“学、练、赛、评”一体化研究的单元教学确保了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从目标整体上把握局部和进阶提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根据教材和学情的不同,不断调整优化。评价机制不仅是运动能力表现、体育成绩,更要对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态度、进取、努力因素能够全面真实客观评价,关注学生过程中感悟而非结果目标。

3.4 “学、练、赛、评”一体化研究的教学实践视角石冰冰以肩肘倒立展示课为例,深入剖析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并对教学实施的原则进行了界定说明,包括可操作性、层次性、丰富性和灵活性,凸显了“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特点[15]。胡娟以水平四立定跳远练习方法一课中,对各个环节创新发展,学的环节利用器械功能改变环境和任务、练的环节以技术动作加强体能为重点、赛的环节提倡赛教融合、评的环节设置最强实力奖、进步奖、最美动作奖来激励“优等生”,不仅调动了“学困生”,而且真正做到了以评促学[16]。张梦真以优化场地器材来践行学练赛,不仅增强了课的密度和强度,而且课堂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结构合理,循序渐进,充分提升了课堂效果[17]。综上评价了关于“学、练、赛、评”四者的关系以及观点,尽管他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非对每一位学生都普遍适用,但每一观点都有自己的应用范围,若想在学校体育课程单元教学和一堂课教学模式中贯穿“学、练、赛、评”各环节,应在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做到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

4 反思与建议

4.1 反思以上对“学练赛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阐释,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学练赛评”只有少量的实证研究,但就研究内容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没有理清楚理论与具体操作层面的关系,对阶段特征、学情定位、目标任务不清晰,“学练赛评”精准干预不强。忽略了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学生,练习不同运动项目学练赛特点、学练赛需求、学练赛能力的灵活把握,评价合理性与适宜性上。基于此,“学练赛评”的开展要根据学生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身体发育规律,在不同环境下对主体实施“学练赛评”。

4.2 建议

4.2.1 依据政策导向,增加研究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所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寓意深刻,而要落实这一思想,就要把学生的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以指导思想为导向,学生通过学乐、学会再到勤加练习,不仅可以增强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可以强化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是否真正习得通过比赛来检验,在赛中养成勇敢拼搏、遵守规则的品德。因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终身体育的目标定位需要在整个“学、练、赛”中落实与体现,在整合提升中“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

4.2.2 立足学校体育,增加研究意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总会出现些许的偏差,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落实文件精神过程中也不容乐观。要保证体育课的量,根据学校体育学生数量多、场地器材少、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在保证开齐开足体育课基础上,要勤练和常赛,加强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目标;体育课的质也不容忽视,100次的原地踏步不如1次有进步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思考地学习和练习,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体现出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学、练、赛、评”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4.2.3 希冀未来发展,丰富研究成果针对过去体育课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要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体育改革当中,强化意识,抓住机遇。未来“学、练、赛、评”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也将会呈现出波浪式前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5 结语结合我国研究现状,只有充分理解学练赛评各个环节内涵价值、模式构建、单元设计、教学实施基础上,根据学段分层、学情特点、目标定位,才能更好把握“学、练、赛、评”的不同类型和方式方法,避免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结果,真正落实“教会”到“勤练”再到“常赛”,那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就有可能“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参考文献:

[1]

谷斯妮,殷红.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综述[A].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

[2]于素梅.从一体化谈“学、练、赛”及其应用[J].体育教学,2020,40(08):17-19.

[3]曾榜,曾荣.以赛促学,以评导练--体育课堂“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的教学价值[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36-37.

[4]王德刚.“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学科价值与教学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34-35.

[5]陈依方.用“学、练、赛、评”催化“内涵”体育课堂[J].体育师友,2020,43(02):15-16.

[6]熊会安.关于體育教学中“学、练、赛”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9(12):20-23.

[7]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04):41-48.

[8]刘玉婷.高校“教、学、练、赛”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创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03):113-116.

[9]尹继林,李乃琼.北部湾大学实施“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01):152-153.

[10]江建清.浅谈“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教学模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20):114-115.

[11]马少坤,吕俊杰.过程哲学视野下高校健美操普修课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19(19):141-142.

[12]潘建芬.体育课程需要目标单元教学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107-111.

[13]王瑶.“学、练、赛、评”在实心球单元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38-39.

[14]蒋新成.“学练赛”一体化实施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7):68.

[15]石冰冰.“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实施案例分析--以水平三(五年级)《肩肘倒立》一课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9(12):23-24.

[16]胡娟.“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的课堂构建——水平四(七年级)《立定跳远练习方法1》一课的设计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39-41.

[17]张梦真,刘晋,向苏龙.“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的体育课例研究--对全国第八届中小学优秀体育展示课高中四节课的测量与分析[J].体育教学,2020,40(07):32-33.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