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钧 付林江 杨长焕 张珍弟 杨亚霖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茶油是国宝级的绿色资源,具有食用、药用、保健、养生等多种功能[1]。贵州省瓮洞镇拥有老油茶林,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优势。但现在出现了新造油茶林规模化与集约经营化程度不高、规划设计不合理、示范产业没有起到很好的经济效应等诸多问题。基于此,通过对贵州省天柱县瓮洞镇片区油茶产业园现状进行全盘摸底,包括产业发展现状、油茶产业发展定位和用地规划方面,提出一个合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油茶产业园区发展规划[2]。
天柱县瓮洞镇位于清水江下游,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65%,河网稠密,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油茶生长。瓮洞镇具有悠久的油茶种植历史,其也是贵州省的重要油茶产区。目前,瓮洞镇油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活力不足,品种落后、混杂、低劣,产量较低;地块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之前的老油茶林均已荒废,空闲土地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大多数产业园产业链单一,没有打造成现代化、综合性的田园综合体,没有形成包含休闲、农业、文创、旅游等多项功能的绿色生态产业园[3]。
天柱县瓮洞镇把油茶产业园建设成复合型特色油茶林基地,配套养殖、种植,开展农家乐,创建油茶山庄、油茶人家、油茶村寨等,把瓮洞镇的油茶产业园打造成集传统文化、农业、科技、创意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统筹当地产业、人口、资源、用地空间和社会事业发展、设施配置、生态建设等,构建高效能、高品质、低碳生态化的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形成城乡联动互促、和谐融合、共享现代文明和民生福祉的新型城乡一体化社会形态;在规划期内建成国家著名的湿地自然景观旅游区、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生态宜居家园;在规划期末建成融合优良生态、优质生活、现代产业和多元文化等元素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园区。
将传统产业园区打造成生态复合型特色油茶基地,配套养殖、果林种植经验开展农家乐、油茶人家、油茶村寨等,形成山庄共享休闲、网络与店面直销、旅游观光、文化游赏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油茶产业园(见图1)。
图1 天柱县瓮洞镇油茶产业链发展示意图
3.2.1 主要开发线路。以传统的油茶种植为主,建立油茶合作社,将村民闲置土地与原有油茶林地入股,完善运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村民可以自愿将土地交由企业与政府部门管理,企业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改善民宿的条件,同时村民可收取租金或者通过房屋入股获得利益分红。合理规划当地的地块,营造多功能、多元化的产业园,以特色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业为发展主线,实现线上线下多种发展经营模式共存[4]。油茶产业开发模式见图2。
图2 天柱县瓮洞镇油茶产业开发模式
特色农业生产和旅游产业在各自发展的同时也可以相互促进,以茶叶合作社为例,旅游企业可以开辟一条专门的“休闲农业”或者“观光农业”线路。游客有专门参与农事体验的空间,可亲自参与采茶、炒茶等制茶工序,或者开辟一块茶叶种植观光园,供游客摄影拍照[5]。
3.2.2 油茶园林空间格局规划。除了油茶园林的规划场地要位于适宜的种植区之外,还要发展林下养药、种椒、养兔、养鸡、烤烟等配套养殖模式。在临近水源地块设计农村田园,打造特色农家乐,建设游泳区、广场等娱乐设施。油茶产业园功能联系图见图3。
图3 天柱县瓮洞镇油茶产业园功能联系图
油茶产业园内规划有货运行业、鱼虾养殖业、民俗农家乐与特色油茶园林,有较多的功能与生态协调的产业关系,产业园内的布局规划图见图4。
图4 天柱县瓮洞镇产业布局规划图
“一轴三线,二域三片区,多功能一体化”的规划用地布局见图5,改善了油茶产业园用地布局,优化了产业结构,盘活了油茶产业园各类产业的活力,打造了一个生态、持续、新型、绿色、无污染、无危害、健康的现代产业园基地。
图5 天柱县瓮洞镇用地布局规划图
在节约原有公路与地势的条件下,完善园区内的用地布局,沿两岸相呼应,达到产业园内农庄、产品、土地、项目资源等共享。片区用地图见图6。
图6 天柱县瓮洞镇片区用地图
3.2.3 瓮洞镇空间格局“1+7”区域联动发展规划基于瓮洞镇的文化底蕴、油茶文化和旅游资源,形成基于区域整体发展的以油茶产业为主,带动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古村带动、旅游产品、全域旅游、全民生态意识7个方面统筹发展的“1+7”产业规划和“1+7”整体产业发展模式(见图7),进行文化联动、产业联动和生态联动。这种模式突破了瓮洞镇自身发展的瓶颈,从而避免了在瓮洞镇有限的范围内同时发展旅游业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
图7 天柱县瓮洞瓮洞镇空间格局“1+7”区域联动发展
该文从产业调整、用地布局优化、区域联动发展等多个层面出发,助力天柱县瓮洞镇油茶产业园打造复合型生态产业园,创建集油茶产业、特色养殖业、观光休闲农业和旅游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