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下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探索

2021-09-05 03:20张彩鹏徐爽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书院制养成教育实践

张彩鹏 徐爽

【摘要】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养成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现代书院制以创新的育人模式,为高校养成教育提供了有利平台。晋中信息学院箕城书院发挥书院社区化育人功能,创新学生养成教育载体,通过多元文化浸润、多维导师机制、多样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素质养成,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过介绍箕城书院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实践,初步总结书院制下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经验,并在提升养成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做出思考。

【关键词】书院制;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12-03

【本文著录格式】张彩鹏,徐爽.书院制下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探索——以晋中信息学院箕城书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12-114.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心理品质。养成教育内容宽泛,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书院制下学生实行跨年级、跨专业混住,使生活、学习、成长融为一体,为學生提供了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多元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成长平台,营造了养成教育的共同体生态环境。同时,书院制是传统教育阵地赋予现代教育内涵的一种全新育人机制,重拾教育本意,关注学生完整人格、知识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并养成一生受用的好习惯,同侪合作探索未知、齐心思考解决生活难题,有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实践性德育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基础保障,是规范学生行为文明,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1]。通过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具备优良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而强化进取精神、增强感恩意识、锻炼实践技能等。养成教育重在丰富的体验中提升认知,促进习惯养成,激发学生自主性参与、自觉性完善、自律性内修的成长机制,其实现手段一般从行为训练入手,同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通过日积月累的参与体验、影响辐射等作用,使学生能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朝良好方向发展和改变[2]。

二、书院制创新大学生养成教育机制

书院制下,通过长期和反复的教育、培养、熏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和养成。书院的社区化育人模式,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构建不同类别的交互、连接平台,它有效地保证了学生拥有除了传统的专业班级外的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成长圈层。在这样的圈层中,构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融互动关系,在自我影响与彼此影响中搭建了“教”与“育”相结合的新载体[3]。

(一)文化浸润与熏陶,提升品质修养

优良的文化环境能影响人、感染人,促使人逐渐提升修养,扩大格局。每个书院拥有自身鲜明独特的社区文化,通过院名、院训、愿景、标志、软装等全方位、浸润式呈现文化定位和育人理念,引导书院家人的价值选择,培育熏陶书院家人的文化气质。让有温度的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在潜移默化之中通过独有的书院文化影响学生;让学生在书院自由、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温暖和力量,树立情怀和志向,提升品质和修养。

(二)师生交流与互动,深化引领发展

书院为实现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深度互动,搭建了立体交叉的学习交流平台。一方面通过书院多维导师机制,实现全员、全天候、全过程陪伴,为学生养成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助推力量。另一方面书院社区搭建了朋辈共享与互动社交圈层,朋辈领航,互学互帮,在长期交流互动中能够找到共同的成长的感染点,从而有效促进思维、习惯以及行为的共同养成。

(三)实践锻炼与体验,培养兴趣特长

学生是书院教育对象,也是书院教育主体,书院制“基于习惯养成的自我教育”和“基于育人目标的特色成长”实践规划,让学生完成自主乐学,体验中成长[2]。书院公共空间由学生自主管理运营,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书院活动,创建亲近包容、多元创新的成长平台,在互助共享中形成学习成长共同体,更新思维观念,激发兴趣培养,锻炼能力特长,深化习惯养成。

三、箕城书院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

晋中信息学院箕城书院创新社区文化式书院模式,围绕“思辨力”“领导力”“家文化”三核驱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注重学生个人修养提升和自能力完善,通过多元文化的浸润渗透、多维导师的指导互动、多样活动的实践体验,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价值观塑造以及个性发展等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

(一)多元文化浸润,促进社会交往

书院厚植文化育人理念,从文化定位、氛围营造、价值传递等方面强化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功能,为学生养成教育提供新的土壤和新的可能性。一是书院紧扣培养学生思辨力的核心理念,以“博闻、辨思、卓见”为关键点,践行“通识知识与多元文化、艺术品鉴与审美体验、批判反思与理性对话”三维育人路径,让学生在书院温馨有趣的家文化氛围中,不断认同和增进思辨精神的培养。二是以书院空间建设为基础,优化多元功能设计,持续做好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氛围营造。书院拥有集学习、生活、娱乐、社交一体化的公共环境,吸引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走入书院场地,增强社群交往和学习互动。书院设有思维拓展室、桌游俱乐部、艺术思辨趣工坊、沙龙间、聊天室、图书室、瑜伽室等十几个功能房间,成为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文化阵地;三是书院理念的价值传递,依托书院青年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服务与管理职能,打通书院功能区和学生公寓的文化衔接,将学生宿舍园区打造为不同学生关联、交叉、互补、共享、共建的生活学习环境,充分关注学生作为社区主体的体验性感受、主体性表达和参与性分享,从多元视角与不同维度营造浸润与改变的成长氛围[4]。

(二)多维导师机制,深化成长领航

箕城书院实行多维导师育人机制,以激活学生为目的,通过持续性、跨平台、多层次凝聚合力,打造书院引领、营销、示范团队,领航学生能力品质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书院成长导师从生活、学习、兴趣、情感、职业规划等多个维度,实现与学生的全天候陪伴和交流,并为书院学子建立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学生大学四年的成长改变情况,精准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和身心健康;书院发展导师精心设计组织书院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得成长体验,打开全新视角;学业导师凭借自身人格、学识、专业背景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打造书院精品课程,全面助力学生养成实现;学长导师发挥朋辈引领,从成长经验到学习方法提供全程帮扶,以关键少数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书院学子,形成传拉帮带的成长接力。通过以上不同层面的师生互动,强化了学生在情感、认知、道德、意志品质、文明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养成和发展。

(三)多样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养

校园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能力锻炼和素质培养,本着大众化、社区性、共享式的原则,箕城书院结合自身文化定位,构建学生素质养成体系,在具体实践中设计组织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活动并常态化推进,让学生通过组织或参加有意义、有意思的书院活动,提升综合素养,达到知行合一。一是搭建四效合一活动载体,即“思辨箕城”领导力提升课堂、“博雅箕城”文化修身计划、“书香箕城”读书创建工程、“乐享箕城”社群共享行动,通过丰富的书院活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锻炼和优秀品质的养成。具体实践中,以传承优秀经典文化为基点,开展“1+1”文化传承周,围绕“以文化人”和“活化传承”两个主题,开展包括优秀经典文化大讨论、传统文化宣传行、民俗手工艺制作体验、第二届造船大赛暨端午龙舟赛会等十余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子活动,拓展学生审美艺术与文化思辨能力;以“为你的思想搭建提升爬梯”思想LEVEL、“打造属于你的思维导图”思维Zone、多元批判思维训练营等活动,通过思维训练与知识汲取来拓展认知视野与思想境界;以箕城月旦评、箕城开放麦、思辨N次方达人站等精品活动,通过思想争鸣与辩论实战,促进学生语言表达与批判思维的养成。二是建立5K成长计划,从运动、阅读、思考、辩论、鉴赏五个方面,搭建低门槛、趣味性、大众化的成长平台。分别开展运动健身、读书打卡、电影赏析、趣味辩论以及箕城彩绘等养成性活动,强化学生习惯、兴趣、思维、意识的内化提升。三是深耕书院思辨力拓展课表,分别从领导力专项、视野拓展、成长导航及项目工作坊运营等方面,聘请非书院优秀教师入驻书院担任学业导师,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结合书院特色文化定位,组织学生开展常态化养成教育活动,满足学生成长全方位、全过程需要。

四、书院制下大學生养成教育的有关思考

箕城书院在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中,形式上强调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实践体验,路径上坚持社区共享与朋辈互动,内容上依托书院师资力量,定制不同成长套餐,实现了全方位、全员性关注、参与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模式。但是,在养成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做好机制优化和价值评估,处理好个性与共性、分类培养与特色教育、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关系,立足于学生自主、自发、自觉性习惯的养成。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书院制秉承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发展能力。为了适应学生自主成长、健康发展的需要,书院制养成教育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和发展动力,这是养成教育的基础,也是实施的关键所在和内在动力源。因此需要仔细研究学生主体特点,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养成教育活动并有所收获,同时结合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将教育内容和实现形式进行科学设计和有机布局,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实施举措,注重教育的针对性

书院搭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质平台,激发与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养成教育拓展更自由的空间和张力,需要基于多元性智慧和多向性发展的需求,实行“分类培养”和“特色教育”,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学科分类、兴趣专长、未来规划等,建立多种类型的养成辅助实践平台,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际工作中,可定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地设计和推进养成教育实施举措,构建多样性的成长成才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大众化和个性化的教育实践中,通过持续性的文化熏陶、言传身教、严格训练、活动影响等,增强思考和学习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提升养成教育的效能感。

(三)实施科学评价,追求教育的实效性

在清晰养成教育实施路径和举措的基础上,需要建立科学实用的评价制度,通过深入的调研、诊断,掌握养成教育取得成绩的内在逻辑。在评价内容上,一方面是学生核心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常规习惯的养成,只有清晰核心习惯的培养路径,设计制定常规习惯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并不断优化生成具体可行性的培养方案,同时注意养成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深化拓展。在评价标准上,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组织者、参与者、观摩者等角度科学评估每项活动举措的教育潜能,重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过程性评价,既要建立基本素养与一般能力的评价标准,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规划设计,设立个体发展的增值性评价标准[5]。

五、结语

新时代条件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养成教育活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抓手,现代书院制为学生的素质养成搭建了更加具体、生动、多元且离学生最近的实践育人平台,超越了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院系、专业班级和学生宿舍等的概念和范畴,让跨年级、跨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在共同的成长空间中,时刻发生更多的连接、影响、互动,共同趋向于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以及精神状态。目前看来,我国高校书院制大多处于改革探索阶段,不同高校的书院制也呈现出各自的育人特色和运行模式,因此在养成教育具体实施中,各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生特点和书院制特色,在养成教育内容体系、实践活动架构、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因地制宜、个性发展,始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将养成教育作为书院育人的一个基础保障,通过书院一流的硬件生态、系统的服务软件、多元的活动实践、全员的陪伴守望,不断内化学生习惯养成,期待学生能够获得包括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精神和人格在内的“完整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袁海军.大学生养成教育:边界、内容及途径[J].教育探索,2020(1):48-54.

[2]张倩. 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载体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6):33-34.

[3]蔡英. 书院制下医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7):190-191.

[4]吴薇.杨艳红.立德树人:书院制下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7-11.

[5]励继红. 立德树人:书院制下的高职生养成教育[J]. 文教资料,2019(31):137-138.

作者简介:张彩鹏(1982-),女,河北石家庄,晋中信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徐爽(1984-),女,山西省大同市人,晋中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书院制养成教育实践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