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传承与传播创新研究

2021-09-05 15:32姚嘉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3期
关键词: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非遗领域中使用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承与传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储存与获取的便利性,传承与传播的广泛性,人文与数字化的交互性等都成为当今相关领域的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对张家港后塍竹编传统技艺的调研,整合相关资料,后从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方式的研究等方面,提出对张家港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的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统技艺;竹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089-03

【本文著录格式】姚嘉.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传承与传播创新研究——以张家港后塍竹编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89-91.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开始快速转型,由信息技术、现代通信、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非遗保护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的分类、保存、展示、传播提供了宽阔的空间,极大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快速传播[1]。

从199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说法得到国际广泛认可,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获得批准通过,再到2011年2月25日,中国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中国有了初步的立法以及管理规定。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伴随着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逐步完善。

一、非遗数字化

(一) 非遗数字化概念

2009年,王耀希将“文化遗产数字化”定义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1]。随着技术科技的发展,非遗的保护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数字化的保护方式可以使非遗得以更好的传承与传播。

(二)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美国于1995年启动“美国记忆”项目,该项目于2000年完成了对美国文化遗产的数字格式化,至此以后,美国加大了对非遗项目的搜寻与救护,并提供因特网服务,为教育提供公众服务,并实现了非遗数字化。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与Cyberwave公司合作的数字化米开朗琪罗项目以及芝加哥大学、西安大略湖大学的Sulman木乃伊工程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

法国国家图书馆对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03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已对中世纪至一战期间的文史材料做了系统的整理,并于2010年启动“文化、科学 和教育内容数字化”项目,旨在用数字化的方式保护与传承法国的文化遗产。

日本于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遗产保护法》。而后借助图书馆、博物馆等公众教育资源构建文化遗产信息资料库,并与高校联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调查研究,致力于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承与传播,至今已取得广泛成就。

(三)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我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还处在较早期,在保护与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数字化手段也较为简单,但也对许多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于2014年建成,总投资高达3亿多元,数字展示中心采用了主题电影、球幕电影等方式让游客在参观前对莫高窟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这样可减少游客在洞内的停留时间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也与IBM公司合作开发了“虚拟紫禁城”项目,采用3D建模技术虚拟出宫殿、文物等,并借助高科技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 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MR( Mix reality,混合现实)等技术,尽可能地满足游客身临其境的需求,并获得游玩的乐趣以及学习的需求。

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港后塍竹编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技艺概述

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是指具有高度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隐含在各知识主体手中和头脑中,体现为技能、技巧、诀窍、经验、洞察力、心智模式、群体成员的默契等文化形态[2]。传统技艺不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满足了不同人们的生活需要,还承载了意义丰富的人类文化。因此,传统技艺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地域及传承方式等的局限性。

(二)后塍竹编发展现状

2009年6月16日,后塍竹编经批准被列入苏州市市级非遗代表名录。2011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保持传统技艺的活态性,政府根据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后塍竹编展开公开招聘收徒。2019年非遗日当天,8名学徒拜传承人陶永飞先生为师,截至目前,共有3名学徒坚持学习。

根据作者的实地考察走访以及对传承人的访谈了解到,目前后塍竹编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慢慢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社会和政府的扶持下,对后塍竹编的保护逐渐趋于生产性保护,传承人陶永飞将更多的关注从竹编的实用性转移到艺术性上,突出其编制技艺的独特性、成型和装饰风格的艺术性、种类款式的多样性。

国内外学者对竹编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其设计及应用上,较少涉及竹编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

三、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的困境

在政府的扶持、团队及个人的努力下,后塍竹编的传承与传播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努力保留其原始的文化内涵之余,让更多的新鲜血液进入到这个领域,使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活态性。但是,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的背景下,传统技艺的特殊性质使之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

(一) 传统技艺的特殊传承性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主要是老一辈的传承人口授心传给新弟子,在其过程中,被传播与传承的并不是只有单一的制作技艺,还包括了历代传承人的职业态度以及工匠精神。因此在这种特殊的传承性之下,传承方式的改变,无疑会给传播的内容带来巨大变化。通过数字化的传播与传承方式固然可以便于制作技艺的长期储存与公共获取,但也会使原本的精神传承變得单一化、扁平化,更有甚者可能会使这些精神直接消失在数字格式中。

(二) 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起之秀较少

我国许多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老龄化已经成为非遗的最大杀手,许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至耄耋之年,甚至还有些传承人还未将非遗文化传播下去便已逝世。这样的现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让后代传承人的存在变得必要且迫切。但是,许多传统技艺类的学习周期较长,物质回报也较低,很难吸引年轻人主动接触。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的兴起使年轻人更加倾向于互联网的娱乐性以及丰富性,较难将注意力放在传统技艺上。

(三)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技艺类手工艺品缺少市场

随着社会的转型,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业生产,传统手工业的没落已成现实。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限制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多元化的商品带来了新兴的思想观念以及大众审美,传统的手工艺品遭到了极大冲击,失去市场。虽然保护性生产的方式可以帮助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但是因为此类工艺品有着高昂的人工制作成本,所以不免走向商品的“贵族化”。

(四)大众对职业的偏见仍然存在

近年来,在政府及个人的努力下,大众已经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增加了关注,但是将其视为一种职业并愿意投身其中的人仍然较少。高付出、低回报的现状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因此许多传统技艺类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

四、传统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策略

(一) 注重传统技艺中内在精神的传播,运用多种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播

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不能只停留在使用设备拍摄等基础层面上,后期的剪辑制作与解说也同样重要,必要时候可以借助高科技复原过去的场景、古迹等。在对传统技艺类非遗进行传承与传播时,可以使用对传承人进行采访的模式,并在后期对制作原理进行数字建模与解说,在再现了制作技艺的同时,也突出强调了传统技艺中的工匠精神。

(二) 完善相关数字化资料,建立系统资料库

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竹编的相关资料进行采集,具体可对竹编传承人进行采访、对制作技艺进行拍摄记录、对拍摄的图片与视频进行后期制作剪辑等。再通过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将数字格式化的资料储存到数据库中,便于后人随时获取,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后塍竹编在数字化的平台上分享与展示,并对系统资料库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除此之外,还需定期对系统数据库进行维护升级,以保证资料的有效保存。

(三)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培养非遗数字化复合型人才

利用区域优势,与江浙沪地区的高校展开合作,大力培养非遗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着重文化领域IT方面的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有跨学科研究的培养规划,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才能多元化、多层次地培养起复合型人才。利用复合型专业人才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四)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加深非遗与大众的交互性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各类App的应用为竹编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当代的许多年轻人已经适应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信息,因此应该良好地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软件,利用其趣味性、多样性、便利性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有效宣传。大众将通过这些熟悉、便于操作的App来加大与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非遗脱去“贵族化”的帽子,从而变得更加“平民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避免工匠精神单一化、扁平化以及过度娱乐化。

(五)利用电商平台,对传统技艺类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

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应以品牌管理为出发点,对不同背景、不同用途、不同制作技艺的产品进行不同的定位,从而产生多元化的品牌理念。根据竹编的特质建立相应的品牌,然后利用电商平台对这些产品进行推广销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冲击。

五、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技艺的保护方式也需要随着时代进步而改变,利用数字化对非遗进行系统的传承与传播无疑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需求的保护方式。本文从非遗数字化的内涵以及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来介绍非遗数字化已经实现的具体应用;以张家港后塍竹编为例,从传统技艺本身以及传承与传播的特质出发,揭示传统技艺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传统技艺面临的困难处境;最后结合时代背景,提出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式。总之,传统技艺在数字化时代下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考虑到其文化的内涵核心,在保证人文得以有效传承的情况下,利用数字化的方式建立系统保护。只有将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传承核心相结合,才能将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做到极致。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9-55.

[2]黄永林,余欢.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22-129.

[3]刘鹤.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数字保护与管理平台创新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8(2):9-11.

[4]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专刊,2019(2):121-142.

[5]王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的现状及完善[J].武夷学院院报,2019(8):92-97.

[6]扬力.信息化时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抢救性保护探析[J].文化艺术研究,2017(2):36-41.

[7]张沛全.生产性保护视角下乡村传统手工艺发表研究[J].人文天下,2019(4):62-71.

[8]周亚,许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7(2):6-15.

[9]谈国新,张立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刍议[J].图书馆,2019(4):079-084.

[10]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

[11]张瑞民.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其启示:兼论武强年画数字化保护策略[J].文教资料,2015(25):45-46.

[12]王文杰.手艺——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及其获得机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1):75-79.

[13]梁淑荣,侯杰.故宫文创产品的社会效应——以《故宫日历》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5):20-26.

[14]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7-11.

[15]樊苗苗,梁小燕. 试论壮锦传统技艺的数字化保护[A].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广西文博 第一辑[C].: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2017:9.

[16]尹锋超.非遗视野下西安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开发[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4-51.

[17]李凌婧.文化产业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新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4):40-41.

[18]谈国新,张立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刍议[J].图书馆,2019(4):79-84.

[19]吕彦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以苏绣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8):53-55.

[20]王犹建,权亚楠.基于全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J].美术大观,2017(10):138-139.

[21]E.Selmanovic,S.Rizvic,C.Harvey,D.Bokovic,V.Hulusic,M.Chahin1 S.Ijivo.VR Video Storytelling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C]//Bournemous University.2018.

[22]Ke Xue,Yifei Li,Xiaoxiao Meng.An evaluation model to asses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 Elsevier Masson France.2019.

[23]Stamatios Giannoulakis,Nicolas Tsapatsoulis,Nikos Grammalidis. Metadata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 of Folk Dances[C]//SCITEPRES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cations.2018.

[24]Vladia Borissova.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ation and 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C]//Elsevier Masson France.2018.

作者簡介:姚嘉(1999-),女,江苏昆山,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非遗数字化。

猜你喜欢
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游伟 《竹韵金沙》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竹编存钱罐
数字化起舞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