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在经济发展迅速,电力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并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概念和分类进行详细论述,明确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具体途径和重要作用。帮助施工单位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为其未来健康平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电力系统;应用;展望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3..00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电力行业获得众多机遇,现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但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社会需求随之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为保障自身市场竞争力,都在实时对技术手段和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和优化。其实人工智能技术便是主要的优化方向,合理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工作体系的适配性,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并且人工智能技术也是我国当前政策提倡的重要技术手段,正确运用对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 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不断提速,能源使用渠道也从原有传统的单一使用模式转为多元化的清洁能源结合使用模式,提升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使得很多终端连接技术获得长足发展。同时,因智能电网的兴起,电力市场营销模式突破了传统理念的桎梏,发生前瞻性变化,电力系统逐渐呈现多元化、智能化特点,在工作过程中也同步出现了不确定性和时间、空间差异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电力行业发展,继续沿用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法满足当前行业进步需求,因此全新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人工智能技术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全新工作体系,在电力系统中进行运行,大幅强化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对未来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内容繁多复杂,除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外,数据检索,数据分析也是工作强项。同时,其工作原理还包含计算机科学、生理心理学等多种现代化学科的知识。根据不同学科的观点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都给予了不同的定义,逐渐促使其成为海纳百川的技术手段。
2. 人工智能技术分类
2.1 数学理论主义人工智能
数学理论主义人工智能就是在人工智能技术中代入数学定理逻辑的,结合计算机技术高效的计算能力来实现的定向的逻辑演绎,对大量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实现理性概括。在数学理论主义人工智能系统中,将记录在册的各类元素,以符号的形式进行代表,将精准的信息和抽象的行为转化為常见的数学符号,并按照人脑思维来实现对智能行为的模拟,以达到指令需求。数学理论主义人工智能理念除人工智能行业外,为其他行业也带来成熟的理念,加强各工作体系的信息处理能力,确保参数指标的准确性,减少人力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数学理论主义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缺陷,因为其思维模式和工作体系都是严格按照数学逻辑和定式进行约束的,所以缺少人性化和变通性,只能单纯的用作高效的信息处理。
2.2 联结主义人工智能
联结主义人工智能是基于生物仿生学而建立的人工智能工作系统,通过理论知识来模拟生命体神经元角度来模拟人脑功能及结构模型,实现仿生能力的工作体系。这类人工智能系统以基础神经源为运算基本元素,通过对人类行为开展模式的模型虚拟计算,来实现人工智能行为仿生的模拟。联结式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联想功能,用于电力系统中比较死板的数学理论主义人工智能而言,具有更多的潜力和变化性,在应对多样化问题,能进行自主决策改变,确保突发状况的良好应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因为联结主义人工智能的系统数据繁多,复杂规模较大,且会涉及到诸多细致的参数指标,以此其才能确保足够的变化性。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数据的精准度和运算速率,如果数据存在明显误差,就会对后续检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
2.3 行为主义人工智能
行为主义便是将固定的行为进行模块加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相对比上两种人工智能体系而言,行为主义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外在人工手段来实现对人工智能的控制,并且实施自主向外界发出信号和环境进行交互,感知周围情况,完成系统运算,进而实现对复杂动作的分解完成。三种人工智能各具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缺陷,数学理论主义人工智能在进行复杂多变的数据处理工作时难度较大,联结性人工智能在进行常识非定性理论获取过程时难度较大,行为主义只能对表面动作进行感知,模仿心理和行为映射方面无法全面感知。
3.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变革,各类新型能源不断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势逐渐显现,在电力系统中,合理利用可以解决传统工作模式来解决的问题,其实际应用渠道主要包括:
3.1 电力系统调度
在信息化、现代化不断深入的当下,电力行业获得长足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企业业务内容也繁多复杂,结构越来越多样化,调度工作压力激增。在工作过程中实现电力调度工作是为了保障电力平台的稳定性,实现供电系统合理正常工作,避免突发状况的发生,整体有效进行,为用户供电带来保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帮助电力企业控制成本,造价为行业未来发展推波助澜。通过对现有工作体系进行充分优化,可以解决网络数据复杂而产生的系统不完善的问题,在进行建模计算过程中,可以依据完善调度所设立的监测目标来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运行方案。总的来说,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调度工作体系,可以将复杂的诸多岗位内容和机组优化方案进行统筹管理,以确保整体工作的完善联动。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十分重要,大幅减少人力里损耗,在以后的研究发展过程中,还会就其自动化控制方向进行重点优化,终极目标可以保证系统运行绝对平稳安全。
3.2 系统规划
电力行业系统规划,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电力供应系统的稳定性,对电力波动和分布情况进行有预测,为接下来的电能供应和运输线路生产情况奠定基础,确保安全。对于系统规划工作而言,合理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在电源规划,电网规划以及网规划三个部分进行。以电源规划为例,传统的工作内容需要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对各变电站的数据进行收集,根据实际情况再提出新型的工作体系。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获取变电站信息即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算法来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工艺分析后,可以对需要新建变电站个数集中量进行迅速敲定,进而快速提出设计方案。人工智能技术在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电力系也应该采取多样化工作形式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深度。
3.3 市场发展
通常电力行业市场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地测量技术和通信平台作为交易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安全性保障。在实际电力资源优化过程中,其完善的工作体系,便意味着营销需要平衡,收支需要稳定,电力系统体系的不断成熟和电力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显现。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应用渠道是在发电侧、配电侧以及用户侧,是一体化的优秀技术手段,并且已经受到电力行业管理人员的普遍重视,在行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电力交易,然后会按照市场波动而产生变化,业主和企业之间的交易也会向更加直观的方向发展。用户供电的人性化和实用化特点都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人工智能技术是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优化方向,企业应该认真对待。
4. 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
4.1 设备智能化
引进智能化电力设备是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想要在电气设备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就必须要开发与之匹配的操作程序,加强工作内容和智能化平台的联动性,提升交互能力。使用计算机编程软件,手写人工智能程序,促使电力设备自动化运行,并根据工作人员实际需求作出反应,减少企业员工人工损耗,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工作系统健康、平稳、高效发展。
4.2 流程簡化
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整个电力系统的操作步骤,过对传统电力设备进行优化升级,使其可以和计算机网络平台相交户,将操作指令由原有的人工输入转为计算机传,提升设备工作效率,保障数据准确,使得各项设备都能充分利用、各司其职。而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避免数据错误情况的发生,计算器会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执行,所以操作失误现象也能得到良好治理。
4.3 智能检修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设备完成自检工作,特别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及时预警。传统的检修工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按照复杂的工艺流程,对零部件进行逐一排查,检测过程长且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整体工作效率较低。另外,自动化电气设备内部的结构精密,许多零部件无法拆开查看,导致内部状况不能被全面把控,很多潜在的故障,无法排除,这也是当前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难题。改进传统的维修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实现设备运行的参数被实时监控,发生异常时会及时预警,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性数据,并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初步判断,减免维修损失。同时妥善的自检体系也使得成本造价被有效控制,工作效率被大幅提升。
结论: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得知,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电力行业不断发展的当下,正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的,同时也是保障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和分类进行论述,明确其实际应用途径和重要的作用,旨在帮助工作单位明确管理难点和优化方向,为未来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秋野,杨凌霄,张化光.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展望[J].控制与决策,2018,33(05):173-184.
[2]区伟鹏.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无功电压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26(009):102.
[3]赵晋泉、夏雪、徐春雷、胡伟、尚学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的应用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0,v.44;No.694(24):6-15.
[4]靳龙.人工智能AI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18,35(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