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下的文学文本解读

2021-09-05 09:50赵万里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气节文学文本

赵万里

在以往关于中国文学发展研究方法论的研讨中,根据阐释学的视角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关于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经济文化性别理论,提出了一种文学教学研究的性别视角问题。视角作为阅读和解释文本的一个角度,关系到文本意义的发现和解释,关系到读者和诠释者能从文本中看到什么和对什么视而不见。

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性别视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于,作为一个个体,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不仅是某种种族、阶级的人,而且是一个性别的人,在延续了几千年的父权制社会中,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以自然性别为基础的男优女劣的社会文化性别观念。文学,作为人的情感的、意识的与无意识的表现,自然会更加自觉和不自觉地将这些发展历史与社会的性别文化内涵携带进中国文学研究文本内容之内。在这种条件下,运用主体间的综合性别视角,理性审视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内容,可以清楚地揭示其长期隐藏和曲解的意义。本文以柳如是形象为例,从性别视角对柳如是形象进行塑造来说明性别角度阐释文学文本形象的差异。

一、男性视角下的柳如是形象

柳如是,原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与董小宛、卞玉京等人,同称秦淮八艳。作为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她的传奇经历亦有不少的诗词传赋进行记载。但研究后不难发现,在大多数男性笔下的诗词传赋中,柳如是往往包含了过重的男性思维,他们是带着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来叙述柳如是这个人的。

譬如在顾苓的《河东君小传》一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在对柳如是外貌与性格的描述中,有这样一句:“为人短小,结束俏利,性机警,饶胆略。”既说出了其娇小美丽的相貌,也将其勇敢果决、机敏善辩的性格透露出来,虽然胆略一词,多用于对男子的谋略胆识的描述,但在此用作对柳如是的描述,也是对其的一种认可。而在谈及柳如是为孝廉妾室时,以“婉媚绝伦”一词形容柳如是,却着实又带了过重的男儿色彩。除了外貌及性格上的描述之外,顾苓在描写家国动荡时,柳如是对宗伯的劝谏,也凸显了其以男性色彩来对柳如是进行描述的这一特色。虽然柳如是身为女子,气节上不输男儿,无畏生死,愿保名节,在当时的社会,作为一个女子能有如此觉悟,着实是为人赞叹的。在《河东君小传》一篇中,不难瞥见顾苓在撰写此文时,处处对柳如是的感慨与惋惜之情,但也印证了在这篇中,顾苓看待柳如是时,始终以男性角度为主,描述这个风华绝代的人物之时,运用了过多的潇洒之词,使之转换为极为潇洒,又极为大气的更偏向男性化的角色。

而不仅是顾苓《河东君小传》中对柳如是的描述附上了当时男性的情感,許多流传于后世的关于柳如是的作品中,仍然不乏过重的男子色彩的描写,对这一人物的评判多少都有失偏颇。

若说对柳如是这一人物最为全面的解析、最为深入的探讨的文学著作,还是要从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又名《钱柳姻缘诗释证》)一书谈起。这部关于柳如是的著作中,详细剖析了柳如是的一生,也详细地交代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凸显了柳如是这一人物在当时社会颇为传奇的一生。而这部作品的出现,也将柳如是的形象做了一个正式的校正。这部著作主要分五个章节来叙述:第一章“缘起”介绍写作此书的原因,第二章考证柳如是最初的姓氏名字、家世以及附带问题,第三章考证柳如是与陈子龙等交往的故事,第四章考证柳如是与钱谦益的交往及相关问题,第五章考证他们夫妇如何从事“复明运动”及钱氏家难。正是有了这样完整的资料对柳如是进行阐述,才终将其坎坷的身世、豁达的心胸、灵气的才情、处世的旷达一一体现出来,才终将她的美好秉性,以客观实际的角度呈现出来。

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文献,还原柳如是这个人物的生平,这既是精妙的文本创作手法,也是值得考究的一种文学考证方法。在《柳如是别传》中,还原了一个因喜爱“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而为自己取名“如是”的潇洒女子,这是一个为了钻研学术女扮男装混迹学堂只为探讨诗词歌赋的调皮形象,她也是一个敢爱敢恨、舍生忘死,愿意为家国情怀而牺牲一切的豁达爱国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这样的人设,倘若是一个男子,风流倜傥,定是为人称赞的,但柳如是这一人物直至这部作品现世时才得以洗清污名,改变了无数人笔下“风流不羁,浪荡随性”的形象。可见当时在人们心中,无法接受一个女子如此热爱文学,更无法接受一个女子拥有比男人更惊艳的才学,拥有比男人更豁达的境界这一事实。在那个时期,研究文学,理应是男人的事业;抒发爱国之情,君臣之道,也理应是男人所求。若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不会让一个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女子,背负不堪的名声如此之久。但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却也不是只纯粹为柳如是正名,也不只为考证这个人物的真实情况,陈寅恪先生撰写此书时,也有着自己的目的—在书中,字字句句彰显出的是陈寅恪先生的哲学观,也抒发着先生以“气节”为核心的生死观,呼吁当代的文学从事者追求“气节”的民族精神,选取柳如是这一人物也是因为她劝说丈夫钱谦益以死明志时,身上有着男人所不及的“高风亮节”。一个女流之辈尚且如此,身为当代文学从业者的你们,更应该看清事实的真相,看清国家的格局,展现自己的气节,绝不与自娱式的“文儒老病消愁送日之具”为伍,是陈寅恪先生作此作的最终目的。从此方面来讲,陈先生依旧是以当时社会为主要问题,来创作这部人物传记的。

二、主体间综合性别视角的柳如是形象

那么,真正的柳如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如何撇开世俗的观点,来探讨这位传奇女子的品格,便要从理性看待她的作品开始论起。在柳如是为数不多的传世之作中,《金明池·咏寒柳》一作,不可谓之不绝也。词中一字一句,皆是意境,一顿一扬,亦皆是精髓。

金明池·咏寒柳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猜你喜欢
气节文学文本
气节,一个人的精神脊梁
我们需要文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竹外疏花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