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的对比

2021-09-05 08:22张鑫娜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边塞边塞诗敦煌

张鑫娜

边塞诗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一般讨论诗歌的题材和内容等方面,如边塞诗的发展进化史,边塞诗在某个历史时期繁荣发展或衰败的原因,不同时期边塞诗的比较,以及边塞诗意象的审美研究等。本文以敦煌边塞诗和盛唐边塞诗为研究对象,从当时社会发展的各种主流因素及文学发展的主流思想入手,对二者的形成原因,二者内容和风格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

关于“塞”,有很多种说法,《辞海》认为,所谓“塞”,是“边界险要之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所有具有边防和军事防御功能的地理障碍都可称为“塞”。但是,在中国古代人眼里,“塞”的含义却相对固定,专指统一的中原王朝的西部、北部边疆。由此可知,《辞海》关于“塞”的界定属于广义的“塞”,中国古人文化认知中的“塞”,属于狭义的“塞”。因为研究对象与地域范围所限,本文的讨论基本围绕狭义的“塞”展开,即统一的中原王朝的西部、北部边疆。

众所周知,唐代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个流派,与我国边陲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敦煌作为西北边陲的重镇,自然而然会受到风靡唐代社会的诗歌热潮的影响,所以它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如在思想内容方面,大多描绘边地奇异壮阔的山川景色,讴歌行军征战的恢宏气势,或者是对边塞战争的一些认识等。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敦煌诗人的诗作着重于抒写边地现实生活感受,艺术境界相对狭小,从而缺失了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所具有的那种宏大气魄和壮阔胸襟。

文学的发展,是环境与作家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刻反映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每个作家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因此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都要打上环境的烙印,所以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也要打上这种烙印,这就是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毫无疑问,边塞诗的创作也受此影响。

边塞诗的创作主体主要是一些具有边疆生活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或者是一些长期居住在边地的当地作家,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绘边塞风光、赞美大好山河、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怀、反映守卫边疆战士的艰辛以及思乡之情,是边塞风貌及游牧民族生活的记录者。

一、敦煌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兴盛的不同原因

(一)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盛唐时期,指的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时期是唐诗发展的巅峰。在此期间,伟大的诗人纷纷出现,近体诗也有了固定的形式,诗歌体裁广泛,风格多样。在盛唐诗歌中,出现了许多风格粗犷的描写边疆生活、战争场面和出征将士心态的诗,被称为“边塞诗”。其中,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高适、岑参等诗人为其代表。他们抱着“功名马上取”的信念,以昂扬的情绪、乐观的精神,奔赴边疆,在战斗的第一线为人民群众“负重前行”。即使面对艰苦的边塞生活,在茶余饭盏之间,他们仍旧以妙笔生花的笔触,描写战争和异域风光,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作。在继承前人已有成就的同时,他们在内容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充分地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那么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盛唐边塞诗创作繁荣离不开诗人亲身体验边塞生活

唐玄宗时期,对边将非常重视,而主将的得宠也就代表着其属下的幕僚有很多升迁机会。玄宗时在边境普遍设立节度使,且大多都任职长久,因而与属下的关系较为稳定,这就使得属下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主将的赏识。所以不少士人都热衷于从军入幕,担任军中的文职人员,寻求立功的机会。当时的边塞诗作者,很多都有从军入幕或者游历边塞的经历,如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瀚、王之涣、崔颢、王维等均是如此。

2.对于前代优秀文学作品的继承

南北朝和初唐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了写作边塞诗的传统,涌现出一大批诸如鲍照、骆宾王、陈子昂等优秀的创作者。盛唐边塞诗正是在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上兴盛起来的。而且,盛唐诗人又受到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的影响,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又自觉地接受建安风骨,追求明朗刚健的风格,而这种审美趣味与表现边塞的题材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所以,盛唐的边塞诗能够兴盛也在情理之中。

(二)敦煌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敦煌边塞诗是指保存在敦煌写卷中的描写敦煌边地社会生活和自然风景的诗歌,有300多首。它从初唐开始,一直延续到五代和宋初,涵盖了敦煌社会发展的400多年的历史。吐蕃进占沙州之前,这一时期大致是唐朝的开始,包括唐中期。此时唐王朝的势力不断扩展,国势日甚,而且“丝路”畅通,中外交通、贸易都十分发达。敦煌地处“丝路”之枢纽,呈现出一片兴盛的景象。

中原先进的文化传入敦煌,中原诗人的诗歌广为流传,因此,敦煌写卷中的敦煌边塞诗主要是从内地流传至敦煌的作品,包括抄录的盛唐名篇,其中高适、李白、王昌龄、崔颢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之所以保存在敦煌写卷中,多是由敦煌人士抄写。从抄写一方而言,或为供自己吟诵学习使用,客观上也促使中原诗人诗作在边地更广泛的传播。它表明,中原文士的边塞诗歌,备受敦煌人民的青睐;也表明唐代发达的内地文化哺育着祖国边地文化的成长,而敦煌诗人也学习借鉴中原诗人的创作经验,在表现自己特色的同时,积极模仿唐代著名诗歌的特征。

二、敦煌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的相同内容

盛唐边塞诗与敦煌边塞诗兴盛的原因虽然不同,但作为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和主题上却有着相同之处。下面就对两者在内容上的共同点进行归纳。

(一)表现征人思乡,闺人思夫的诗歌

无休止的战争导致无数夫妻分离,打破了无数个幸福的家庭。“外有征夫,内有怨女”成为时代的必然。这类诗大多由久役塞外的诗人或者征夫所作。作者通过想象,从对方入手,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融入对方真挚的相思之中。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盛唐的李颀用这首诗谱写了一支男儿从军的相思曲。在诗里,诗人首先描绘了一个男人勇敢而凶悍的形象,然后描写因长期地处边塞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前后映照,抒情感人。羌笛之音的结局,更加突出了男儿的思念之情,效果尤为强烈。

猜你喜欢
边塞边塞诗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