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桦
历史上的黄克功案本身已具足“戏剧性”:战功无数的“老革命”枪杀了拒婚的进步女学生。命案发生地点是陕甘宁边区,时间是1937年10月抗战初期,每一个元素都蕴含着过载的信息量。要处理好这起事件,无疑是困难的。史料记载的是,该案由当时代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雷经天担任审判长,黄克功最后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审理方式以及审判结果,对革命及其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审判。
假如要将这个过程搬演上今天的话剧舞台,恐怕会面临如下考验:
一、历史事件的戏剧性与话剧艺术的戏剧性如何有效接洽。尽管我们可以说黄克功案仿佛就是历史神笔挥就的、一个纵使天才编剧也难以写出来的“剧本”,但该案的审理过程在今天所显形出的,仍还是一个用记录体记载下来的历史档案,其内在的、深具的戏剧性是一定要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才能显现出来。而这个历史背景又是相当之复杂:外有日军入侵和国际社会的观察,内有国民党的随时窥探。边区内部,不同群体的革命认知和需求也各不相同。看不到这层复杂性,也就难以理解事件的“戏剧性”,也即审理工作的挑战性和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那么,话剧的戏剧性能否如实准确、不放大也不缩减地展现出整个历史事件的戏剧性?
二、历史叙事如何与今天的现实对话。再现是为了对话,是为了在过去与今天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对这起旧案进行剧场化的再现,是否还能激动今天的观众,抓住他们的视线,触发他们的情感,从而让舞台上下产生真实的同频共振?更进一步,对这起历史事件的艺术化的再现,是否还能指示和启迪今天的生活?
不得不说,原创话剧《雷经天》(以下简称“《雷》”)给出了漂亮的答案。
以精湛的舞台语言,展现了历史事件的丰富面向
《雷》剧是以审判长雷经天为核心人物,以他接手、调查、处理此案为主线来展开对整个事件的铺陈。整个剧作有着清晰的线索、紧凑的节奏和流畅的起承转合。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则是隐藏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故事场景中,不露痕迹地层层揭示出来。
例如,开场一幕即是雷经天在田间办案。从处理农民打老婆和偷吃贼的过程中,可见他的智慧、风趣与同情之心,也可见他对法律功能的理解和对边区法制的艰辛探索。旧法不可用,新法又该从何而来?这既是雷经天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接下来他立即要遇到的判案难点所在。
还有“田间办案”一幕随着偷吃贼处理方式上的争议,很快过渡到战斗英雄黄克功上场一幕。在黄、雷以及侦察队队长的酒叙中,黄的资历、功绩、特殊身份、对婚事的期待、对两性关系的理解以及与雷的深厚的战友情、兄弟情都一一地表现了出来。接下来,在黄克功的视线里,刘茜开始出场。在刘与比她更传统、成熟的林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革命意志上的果敢坚定和年轻人的任性天真。无疑,刘茜所代表的,也是革命所珍视的一股重要力量。很快,刘黄二人的冲突逐渐积累、演变并最终爆发。黄克功拔枪杀人,雷经天陷入到激烈的内心交战中。
短短两小时的演剧时间里,我们既看到了一个紧张激烈的戏剧故事,也领受到了历史情境的复杂和革命任务的艰难。案件中每一方的观念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每一种利益都需要被考虑被重视,每一股革命力量都需要爱护不可或缺。如何处理好这起案件,对革命队伍、对雷经天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以人性化的方式塑造历史人物,引起当代人的情感共鸣
共鸣源自人物的真实。我们看到,《雷》剧中的历史人物都被注入了普通人的情感逻辑和思维习惯,让人觉得真实可信。首先是黄克功和刘茜。黄克功是一个为革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老革命,也是一個传统婚恋观的持有者。他只知道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两人关系,全然不顾、也不能理解刘茜所说的“意志和认识的相同”是怎么一回事。刘茜则是以西式的社交方式、带着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去接触黄克功的。在她那里,对黄表达激烈的喜欢,还并不意味是爱;就算是爱,当她发现不爱了的时候,也可以按照恋爱自由的现代观念,随时退出。这样的行为方式,无疑都是符合两个人物的生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性格特征的。舞台上,两位演员也将这两个人物饰演得非常形象生动。这就使得后来的最后摊牌和枪杀案的发生显得非常合乎人物的行动逻辑,一种命运的必然性降临下来。当观众认可了这种命运的必然性,也就是认可和理解了人物本身。
当角色获得信任,事件走向符合人情与人心,接下来,雷经天内心里所受到的震动、在情、理、法之间辗转来回无从抉择的痛苦,也就同样能令观众感同身受。这样,到了最后的审判时,雷经天做出抉择的勇气,以及这一抉择的意义,也才能自然地被观众所理解、所接受。雷经天于是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化的高大全人物,而是有着普通人的情感挣扎,又有着超越普通人的意志与信念的人。正是这种表演的可信度和观众的代入感,让人进入到了人物的世界和历史的语境中,感知到了伟大人物的人性基础和历史事件的鲜活脉络。
以深入灵魂的拷问,思索永恒的正义议题。
《雷》剧中有几场震撼人心的激情对话
一是刘茜与黄克功的死前对话。两人表面上是情感纠纷,实质上是现代与传统观念之争。由于刘茜的观念源自革命的影响,黄克功也是革命的拥护者与献身者,两人的紧张关系,意味着革命内部存在着紧张的张力,两人的矛盾,也是存在诸多差异的革命成员与统一的革命步调之间的矛盾,两人矛盾的不可调和直至最终的爆发,是这种紧张张力撑到极限之后的一次失控,是历史之手导演的一出必然戏剧。这个矛盾同样也喻示着判案的艰难(当然也预示了判决结果的智慧与远见):怎么判,才能缓解这一易爆的张力,达成最理想的结果。
雷经天与侦察队队长、与黄克功的两次对话,也堪称灵魂拷问。侦察队队长提示雷经天的,是大家之间的兄弟情(“我们是兄弟,我们得帮帮他!”),而且这个兄弟情都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过程中缔结的,在兄弟情不足以作为轻判的考虑因素时,价值问题就被提了出来。黄克功尤其如此,他骁勇善战,杀敌无数,很年轻就成为重要将领,在日军来犯的紧急形势下,他的价值显得尤其重要。在狱中对话中,黄克功提示雷经天的,是他的认罪与伏法(“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他丝毫不惧怕死亡,他只是想选择怎么去死。他渴望的是,能在战场上,与敌人同归于尽(“大哥,求你件事,判我死刑。但是执行死刑的地方,是在战场上”)。这里,同样出现了价值称量的问题。被执行死刑和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这两种死,有什么不同吗?
的确,黄克功真的必须判处死刑吗?杀人行为,如果没有前科、激情杀人,手段并不十分恶劣、残忍,而且还有悔罪情节,能够从轻处理吗?何况,这还是一个功劳无数的战斗英雄,为什么就不能让他在危急时期戴罪立功? 法律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是惩罚,还是教育,是教育,又是怎样的教育?怎样判,才真正地体现了正义?这些永恒的难题,都通过一次次对话,逼向雷经天,拷问着雷经天—当然也在拷问着在场所有观众。
以巧妙的结构,实现了跨时空的精神交流
黄克功案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当年那场审判对于革命的影响,已随历史的云烟逐渐被人淡忘,当审案过程再现于今天的舞台上时,那种革命者做出决断的艰难、矢志不移的担当以及高瞻远瞩的智慧,是否还能给身处不同困惑中的我们以启示、以引领?
《雷》的剧场里设置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引出黄案的当下的上海某大学法制史课堂,一个是作为黄案发生地的延安。在当下的课堂里,法制史教授面对青年学子们发问:为什么要学法律?他得到了很多熟悉的回答:“就业前景好”“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等。在延安的时空里,雷经天作为一个新世界里的司法者,在一起格外艰难的刑事案件中,践行着他的司法理念和法治理想。教授讲述的雷经天的故事深深触动了那些对法律还只是抱有抽象概念和实利考虑的年轻人。他们从这个故事里,知道了今天的法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法应该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他们还知道了学法律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实现平等、公平和正义。这种带有蒙太奇色彩的隔空对话,延展了舞台上的时空感,也延伸了雷经天审案的历史意义,实现了剧作的艺术性与教育性的完美融合。在一个困难与煎熬并不比过去少的时代里,这种跨时空的精神交流显得极其的必要,又极其的珍贵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