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红色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2021-09-05 08:27陈兆林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剧社山歌苏区

陈兆林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共历时七年。在这七年时间里,根据地的军民为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还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革命文艺运动,革命歌曲应运而兴,苏区红色音乐在此背景下诞生。

进行革命斗争需要向大众传播新思想新文化,音乐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苏区红色音乐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土地革命斗争而发展。关于苏区音乐如何产生有以下几点:第一,工农红军部队的歌咏活动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革命歌曲在部队中传唱,这为苏区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二,随着红军各部队宣传群众工作不断展开,红色革命歌曲开始在苏区人民大众中传唱。第三,苏区人民大多都有唱山歌的传统,这构成了苏区音乐传播的社会基础。综上,由于党对音乐的重视以及红军宣传工作的深入,苏区音乐便诞生了。

苏区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歌曲口头传唱、旧曲填词时期,是苏区音乐发展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自主创作、专业和业余相结合时期,这是苏区音乐发展的成长期;第三阶段是综合性文艺团体时期,这是苏区音乐发展的繁荣期。

口头传唱、旧曲填词时期

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到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这一阶段是苏区音乐发展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红色歌曲基本由群众自发口头创作,大多是老百姓熟悉的民间曲调,形式短小、易传易唱,音乐、歌谣创作的题材以人民解放和红军战斗为主。这些音乐真实描写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的革命斗争以及现实生活。

根據地最初流传的红色歌曲,内容大多在鞭挞旧社会、控诉地主阶级。如《农民苦》《穷人最伤心》等。随着土地革命的不断深入,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老百姓们又唱起了《打倒豪绅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等土地革命的歌曲。妇女在红军战士的宣传鼓舞之下,也成为了革命中的重要力量。在根据地,每当红军凯旋,妇女们组织“慰劳组”慰问红军。红军们也为发动妇女参加革命而编了《十诉妇女困苦歌》。红军部队的政治教育通常以音乐作为载体,红军中的政委负责教授歌曲,他们通常采用旧曲调填词,词的内容是上级下发的纲领或者要求。在1928年1月,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政委们用《苏武牧羊》的曲调将其编成歌曲,广为传唱。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音乐集中于单旋律歌谣、歌曲的创作的传播。创作方式多为口头创作,文字性的较少;其内容紧密结合红军战斗以及土地革命,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

自主创作、专业和业余相结合时期

从古田会议召开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一阶段是苏区音乐文化的成长期。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总结了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古田会议决议中第四部分对于红军的宣传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强调红军不仅要打仗,还要肩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等任务。其中包括对文艺宣传工作的具体要求: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对红军宣传队的选择和培养做了规定、提出了各种宣传群众的方法、强调重视革命歌谣的收集和整理等。决议贯彻执行后,各部队的文艺活动络绎不绝,苏区音乐逐渐成长壮大。

从1930年12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不断对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前两次的围剿均以失败告终,红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袁国平创作了《三期革命战争胜利歌》,以激发红军的斗志。歌曲分成三大部分共11段,218行。歌词生动形象,朗朗上口。

《第一次革命战争胜利歌》在G徵五声调式上陈述,平行二句式结构,前两小节旋律围绕徵音展开,三四小节旋律围绕商音展开,旋律以“徵”“商”两音为骨干音,句子之间采用“鱼咬尾”的手法,第三小节采用上五度自然应模进,第五小节上四度自然音模进,该曲真实展现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画面。

《第二次革命战争胜利歌》在C徵五声调式上陈述,由同尾变头平行性两乐句构成,旋律以“徵”“商”两音为骨干音。采用平稳八分音符与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相结合,为全曲增添了行进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同时,扩展手法的运用和高八度跳进旋律更是描绘了人们庆祝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时欢欣鼓舞、载歌载舞的画面。

在这个时期,各个苏区的文艺活动和音乐活动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闽西苏区的山歌队十分活跃,随着山歌的传唱,出现了许多表现新内容的红色革命山歌,如《新打梭标两面光》《风吹竹叶》等。

《新打梭标两面光》是一首福建宁化山歌,结构可以看作二句体重复一次,也可看作是四句体。它的旋律由两个音(D音和A音)构成。第一小节是“引腔”作为引入旋律的作用;二三小节是上句,四五小节是下句,之后重复一次;上句A音起D音落,下句A音起A音落,反复一次。

《风吹竹叶》是一首福建长汀山歌,结构也可看作四句体,采用“鱼咬尾”的手法在e角五声调式上展开。这首山歌的旋律发展手法值得推敲,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逆行(以商音为轴),第四小节是第三小节的逆行(以徵音为轴)。

在湘赣苏区,红军建立油山革命根据地,油山的群众用山歌和小调编唱了《当兵就要当红军》《满山红旗蛮威风》等歌曲。在赣南苏区,因多采用文明戏这一方式宣传政治,促使戏剧活动发展迅速;在音乐活动中兴国山歌广泛传唱,使得苏区的革命歌谣运动达到高潮。

这一时期的音乐活动在古田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下,方向更加明确,不再纸上谈兵而是落在实处。专业歌曲和业余歌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专业的创作歌曲数量开始增加,质量也在逐步提高。歌曲的题材也丰富起来,全面反映了苏区的战斗、生产和生活。

综合性文艺团体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到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这一阶段是苏区音乐文化繁荣期。苏区音乐事业的繁荣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个文艺团体的建立。如八一剧团在1931年成立,剧团中纳入了许多音乐、舞蹈和戏剧的人才,剧团在各地演出,演出的剧目深受苏区大众欢迎。该剧团的成立推动了整个苏区音乐工作以及文艺活动的开展。

工农剧社在1932年成立,其性质是专业性的机构,目的是领导整个苏区的文艺活动。工农剧社表演了很多剧目,如《到前方去》《为谁牺牲》等。剧社社歌《工农剧社社歌》采用苏联民歌的曲调稍作改编、剧社成员填词写成,1933年发表于《青年实话》。

在这一时期中央红军各部队也相继建立起各种文艺团体。工农剧社总体负责领导中央苏区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中央苏区红三军团的火线剧社、红五军团的猛进剧社、红一方面军直属队的铁拳剧社也都是中央苏区的重要戏剧团体。

由于文艺团体在苏区遍地开花,产生了文艺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1933年4月,蓝衫团和蓝衫团学校正式成立,蓝衫团负责演出,蓝衫团学校主要负责培养人才。瞿秋白到达瑞金,着手抓各个文化团体的组织整顿和制度建设。他把蓝衫团更名为“中央苏维埃剧团”。蓝衫团学校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

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从过去的借鉴、模仿,进入创造、繁荣的时期。歌曲的创作质量也普遍提高。随着出版事业的繁荣,有关音乐活动的报道与音乐作品大量地见之于报纸,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相比较前面两个阶段能在群众口头流传的同时,通过报刊进行传播,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可靠的珍贵史料。音乐也不在作为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与戏剧、舞蹈等融合贯通,综合性发展。

七年间的苏区音乐从口头传唱、旧曲填词的萌芽阶段,逐渐发展到自主创作、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成长阶段,最终达到了创作歌曲遍地开花、综合性文艺团体百花齐放的繁荣阶段。这对于我党在井冈山时期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正是苏区的文化运动推动了我党的政治运动的开展,从而使苏区的军民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自下而上思想解放。苏区红色歌曲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仅折射着时代风云,更凝聚了不朽的苏区精神。

猜你喜欢
剧社山歌苏区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戏剧演出
苗山歌
冲锋剧社在唐县
山歌好比春江水
教室里的趣事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国画:唱支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