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王金莲

2021-09-05 19:33王珍付
回族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金莲老人家

王珍付

玛纳斯县六户地镇鸭洼坑村有个叫王金莲的百岁村民,原籍安徽省砀山县龙海公社双王庄村,生育三男两女。1959年秋,丈夫张惯五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来到新疆,被分配到玛纳斯县北五岔公社(现北五岔镇)永丰大队(现六户地镇)二队(三年后分队,改为三队)。

此后几年,政府号召支边人员接家属来,共同建设美好的新疆。1962年春,王金莲带领次子张洪军、女儿张素芝、女婿刘玉金等来村,与丈夫团聚。

1967年春,生产队分队后称九队,迁居鸭洼坑村。好日子没过几年,丈夫于1968年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对老人打击很大。

王金莲在年轻时,还是个戏曲爱好者。村头搭了一个大戏台,经常演南北大戏、花鼓戏、黄梅戏等,她就经常去看。这村演完到那村演出,她就跟着去看,一连看好几天,乐此不疲。看得久了,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到家里来访,她也能来上两段曲子助兴。他们村人多地少,家里种了二亩薄田,在当地也算是大户了。父母为人处事平和,也经常给她讲“心里无邪事,不怕鬼叫门”的故事。

1933年春,十九岁的王金莲嫁到张家,从早忙到晚,操持家务,服侍老人,照顾子女,毫无怨言。晚年,王金莲与次子张洪军住在一起。张洪军也已六十多岁了,一生未婚,日子过得很艰辛。

2013年12月,我到王金莲家采访。一个很厚的棉门帘,将住房与外间的冷房子隔开。打开房门,热气扑面而来。不大的房间,杂乱无章。门窗紧闭,炉火正旺。一张双人床老人睡,被褥及衣物占去了床的大半个地方。单人床儿子睡,一床被子叠在床头。老人正坐在火炉边与儿子一起剥棉花桃子。我见状也搬过来一个木头墩子坐下,边剥棉花桃子边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耳背,但思维敏捷。当问起老人的年龄时,我伸出一根指头问老人家有一百岁了吗。虽然老人家没有听清我说的是什么,但她看到我的口型后就明白了。她回答:“今年就一百岁了。”说话间,我让张洪军将户口本和身份证拿来,以作证明。我双手各伸出一根指头,交叉十字后,又伸出两个指头,老人马上会意道:“你的意思是让我再活两年?”我马上大声说:“再活二十年。”这次她听到了,大笑着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歇后语:“葱沟里的墙——白打算。”我一时没听明白,身旁的女婿刘玉金解释后,才恍然大悟。第一次听到百岁老人用歇后语回答问题,老人的思路清楚,反应与正常人无异,实属不易。

我拿起她的户口本和身份证,显示出生年月为1914年12月。我向张洪军了解到,县民政局每月为老人发放高龄补贴一百五十元,按季度到六户地镇民政办公室领取。从2011年元月起,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九十元,母子二人每月领取一百八十元;2013年元月起,每人每月改为一百零三元,两人每月领取二百零六元。每月由村妇代组长张晓霞代领回来交给张洪军。这样,老人家里每月可从县民政局领取老人高龄补贴和农村低保金三百五十六元。

镇卫生院给老人检查身体,老人只是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思维灵敏度正常。医生说老人能活一百一十岁。老人说:“我是属小龙的,我不糊涂,我知道你们想让我多活几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队长张秀元带着我们一起干农活,挖渠加埂子都不在话下,成天又说又笑的,当时我的身体就好得很。”老人还很健谈:“从南京到北京,男孩都是女孩生,不管男孩女孩都吃妈妈的奶长大,你说是不是啊!”我说:“您老人家说得对。”她接着说:“现在的社会好得很,我有三件棉袄,都是新做的,好衣服穿不完。一生贫富都经历过,现在的社会就是好。”我对她说:“您脑子好使,耳朵也不错。”老人听后回答:“你大声说话我就能听到,古人说,耳聋三分傻,明白人不用细说,糊涂人难缠。”

当说起老人的名字起得好时,老人称:“我有个妹妹叫王银莲,前几年去世了。都是爷爷给起的名字。爷爷有学问,上过私塾。家里有姊妹五个,兄弟两个,我是家里的老大,他们都不在了。”

当问起在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砀山县老家来了日本鬼子她见过没有时,老人第一遍没有听清楚,女婿刘玉金在她耳边重复了一遍,老人连声说:“见过,见过。”

“日本鬼子打到我们村,村上的大户人家都跑了,把值钱的东西也都带走了。日本人在村上杀了不少人,还把青壮年小伙子抓去挖战壕。上年纪的女人被拉去给他们做饭、缝衣服、干杂活。我当时听到日本鬼子来了,就钻到一个草堆里,从草堆的空隙里看到,有五个日本鬼子端着枪过来了,吓得不敢吱声。日本人到家里,看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就出来了,看到院子里有三只鸡,就抓跑了。一个日本人拿着刺刀在草丛里刺了两下,幸亏没有刺到我。直到鬼子走远,听不到声音了,我才敢出来。

“日本鬼子凶得很,经常到各村拉牲口、抢粮食,能提早听到消息就可以躲避,如果躲不及,老人就让年轻女人脸上抹上锅灰,怕被日本鬼子糟蹋。有一次,我刚出门不远,两个鬼子可能是内急,走到队伍的后面,看到我就过来拉我,叽里呱啦也不知道说的啥。我满脸锅灰,看到鬼子来了,就弯着腰,瘸着腿,鬼子抓起我的头发一看就走了。”

我在她家待了一个多小时,离别时,给他们母子俩分别照了相,答应以后把照片送来。她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玛纳斯的人好,六户地的人好。还经常来看我,还给我照相。”

一周后,我把洗好的照片给老人送去,她看后说:“这和真人一样。”我说:“这就是你。”她笑笑说:“能活到现在,已经很不错了。”在场的女儿张素芝说:“我们每天都来看望,老人吃得好,穿得好,日子过得好。还能回忆起打鬼子分田地的事情,真是不容易。”老人一口气说了几个好:“新社会好,玛纳斯好,六户地好,共产党好。”从老人的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她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渴望,对幸福的生活感到很满足。她相信党,相信各级领导干部一定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搞好经濟,发展生产,发家致富,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2014年3月,我作为驻村工作组的一员,与玛纳斯县审计局副局长,驻六户地镇三岔坪村工作组组长季辉、组员徐建友等到鸭洼坑村看望同行。在工作组驻地,巧遇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驻鸭洼坑村工作组组长苏卿,组员王维林、严金凤等为王金莲过生日。他们做了一大桌好菜,招待老人及其亲属。六户地镇党委副书记兼纪检书记张春涛、村党支部书记张健文,老人长媳庞秀英、孙子张新奇,村妇代组长李霞、经管员魏平光等十多人参加,共同为老人庆祝百岁寿辰。

各位领导分别致祝词,同祝老人百岁生日快乐。知道他们的身份后,老人拉住我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在边上坐的儿媳妇一再安慰老人不要太激动。在张春涛致祝词时,老人一个劲儿地说:“现在的政策好,领导好。早就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现在都有了。”孙子张新奇很激动地说:“感谢县上、镇上、村上领导对奶奶百岁生日的祝福,我家现在已经五世同堂,我代表全家向各级领导表示感谢。奶奶的长寿秘诀是:常年吃素,喜欢吃面食,很少吃肉;每天按时吃三顿饭,一顿不能少;很少吃零食,更不喜欢吃大鱼大肉;经常喝开水,不喝茶;心情开朗,脑子就灵活好用。”

鸭洼坑村民石桂英说:“前几年,王金莲老人还给我家里送过自己种的各种蔬菜。我由于腿疼也不常出门,不让她送,她不听。”老人说:“一天闲不住,种的菜又吃不完,你对我们家好,就送给你吃。”老人是小脚,弓腰驼背,手提一筐菜,走路緩慢,好似一步一步地向前挪。虽然两家在同一条路上,二百多米的路程,老人需要走半个多小时。有一次,在送菜的路上,老人被从镇上骑摩托车回来的女婿刘玉金看到了,就问她到哪里去,想代她把菜送去,她怎么都不答应。让她坐在摩托车上一块儿去送,她也不乐意,坚持自己慢慢去送,还一个劲儿地催女婿赶快忙别的事情去。

2015年7月,在王金莲一百零二岁时,我又一次到老人家里采访。老人正在门前的菜地里,手拿铁铲子,在移栽棉花苗。一见面她就说:“我认识你,你是给我照过相片的老妇女队长的儿子。”我问老人:“你栽的棉花苗能活吗?”她答道:“能活,能活。”我帮她把剩下的十多棵棉花苗移栽好并浇上水,拿干草盖住棉花苗,以防太阳暴晒。然后把老人家搀扶到屋内,坐在床上休息。问她累不累,她说:“干点小活,不累不累。”说着还把去年给她的五张照片拿出来让我看,显得很高兴的样子。我说:“我妈让我来看你。”她停了一会儿说:“你妈是个好人,当妇女队长时,领着我们什么活都干,身体还好吗?”我说:“我妈身体很好,代问你老人家身体好呢!”她说:“好,好,好着呢!今天见到你高兴得了不得。”她还连说带唱:“今天的政策就是好,穿花衣,戴新帽,每天刀把子(馍)都吃饱。”还说:“过去炕上坐一天,连碗水也喝不上(人们都是喝涝坝水)。如今还有自来水,不出房门就有水喝。过去信神神不听,算卦卦不灵。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现在我们俩人(和儿子张洪军)都吃低保,衣食无忧不用愁,就是老朋友面见得少。你能来看我,太高兴了。”房间的东西很多,虽然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但也舍不得扔掉。老人称:“这些东西以后还能用得着。儿媳妇、孙媳妇经常来,好吃的东西放下就走了,让他们吃饭也不听。”

老人行走不便,称腿脚疼,我让她坐在凳子上面,发现她的小腿上有疤痕,说是小时候被人家的狗咬过。老人从小被母亲裹脚。我摸了一下老人的双脚,只有脚背边上还能看出有点脚的形状,脚趾及脚跟都模糊不清了。

采访结束时,老人家非要让我将他们自己种的韭菜、小白菜、黄瓜等蔬菜带回去,说是给我妈吃。我一再推辞,百岁老人种菜很不容易。老人家称:“你不拿上,我就不高兴了。”我只得收下。

2017年9月6日,王金莲老人无疾而终,享年一百零四岁。得知消息,我专程到鸭洼坑村为老人家送行,并主持了送别仪式,宣读了我为她撰写的生平介绍。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肃穆而立,安静地送她最后一程。

猜你喜欢
金莲老人家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三尺讲台,一生情怀
春日垂钓
张华全 金莲 曹严匀
铭记于心的残缺
几时
我想去看望上帝
金莲
“三贴近”原则是办好节目的助推器
疯狂的贤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