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乐
在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下,小学科学的教学课程更多的是以教师准备材料、学生动手实验,再进行实验归纳为主要的教学流程。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和实践能力,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STEM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可以带给学生更加真实的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使小学科学教学走出应试教学的困境,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在STEM教育理念下实现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法,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STEM教育理念与科学学科的共性
STEM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更提倡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条件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而科学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实践类课程的组成部分,更强调对学生思考能力、探究精神、创新思维、科学态度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在推动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小学科学与STEM的教育教学目标是相通的,并且在特点上二者也有着相似之处,都在于鼓励学生亲自尝试、动手操作,强调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育,在这一点上二者也是不谋而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STEM教育理念引领科学实践活动课的方法
(一)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STEM教育理念的研究,并以此为引领,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以此为契机,运用更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可以以同类知识点或者是单元作为整体的教学框架,以加强教材内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连接,为学生构建项目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小学科学的实践类项目活动,细化教学流程,使综合类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教学指向性,以吸引学生对于科学的注意力,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植物”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项目活动主题——“叶子的艺术”,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搜集植物的叶片,将其制成标本,在标本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适当地加入艺术元素,设计自己的叶片主题,实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这样的实践类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内化科学学科的知识点,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诉求将科学知识理论体系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实践教学效果。教师针对本节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为学生设计教学项目,有针对性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诉求,并在STEM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在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为生活所用。在农村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STEM教育理念,更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生活现象,并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其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归纳和总结实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科学知识,结合其他学科的能力,综合性地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形状与结构”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探究活动,如造桥工程,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合作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桥梁结构进行创作,根据不同桥梁形状、结构、材料承重力、抗弯曲等的性质,为校园设计一座小桥,并在各个小组的桥梁制作完毕之后,进行桥梁模型的抗壓、承重模拟比赛。这样的教学环节,实现了学生的课堂教学与生活情境有效连接,开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并在亲手操作过程中,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大学科有效连接,更符合了STEM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培养原则,实现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样,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总而言之,STEM的教育理念是集多领域、多学科为一体的教育教学策略,它涵盖了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以及数学素养等多个部分。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对于STEM理念的理解,并将其积极融入学科的教学过程,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构建项目式的科学教学课堂,实现学生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连接;要拓展多途径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跨学科的人才奠定基础。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融入STEM教育理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56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