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以实验教学为依托,增强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运用适宜方式、基于设计编排等方式,逐步增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发挥实验的真正效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参与探索,这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提供了途径,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了路径。但目前在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中仍存在课堂纪律不严、分组合作无效化、学生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显化等诸多不足,由此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停留于形式,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实效。小学科学教师要想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获得成长,就必须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学中,笔者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以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次数、学习的深度,提升了课堂效益。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使其对科学产生探究欲望,教师就必须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此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情景交融的方式,借助故事引入游戏教学、实物教学等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对神奇的科学产生探究兴趣。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内容“物质在变化”时,首先可以借助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即常见的具有酸性和碱性物质,以此使学生对这些神奇的物质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可组织复习活动。结合上节课学生所学内容呈现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将答案写在小黑板上進行汇报,以此使学生在产生知识共鸣的基础上,感受到碱性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酸性物质与污垢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奇妙。随后,教师可借助问题引领学生进入实验,即让学生基于碱性物质的性质,进行科学实验,完成实验探究。
二、运用适宜方式,提高学生操作效率
实验探究在小学科学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学生通过操作,感受到探究的奇妙,同时也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会。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效地借助小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引领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其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借助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问题的引领下完成实验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效率。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内容“实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呈现手电筒、地球仪、筷子、实验记录表、热水、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即让学生思考用这些实验器材能够进行哪些科学实验,以此回顾以往所学的实验内容。其次,教师可提出问题:在以上的实验当中,哪些内容是模拟实验,此时学生只要完成知识体系的搜寻,即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为学生后续完成科学实验打下基础。第三,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探索糖与水的反应以及糖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可以先让学生在反应之前提出假设,然后再动手做实验证明假设,进而让学生了解对比实验。最后,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借助小组合作,引领学生通过材料的选择,自己设计科学的对比实验,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以此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推进学生思维深刻化,实验操作有效化。
三、引导设计编排,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实验的设计编排,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拓展实验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内容都能够得到改变,促进学生在拓展的空间中成长。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的实验进行改进,引导学生不受限制地自主探究。唯其如此,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这一内容时,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创新设计实验。首先,在实验开展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水的组成成分提出假设,随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索。这时有学生说道,可以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学生提到要观察水的组成成分,还可以通过过滤了解;还有学生提到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水的组成成分……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而要创设环境并引导学生去验证假设和方式的正确性,以此才能创新实验过程,使学生在足够大的空间中获得成长,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更好地了解水里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完成对水的组成成分的探索。同时,这样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方式解决实验问题。
简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借助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萌芽。在教学时,可通过实验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超越课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体验、学会感悟,以此推动学生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也让学生在探索成长中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