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波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随之增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感受最深的是教育教学媒体的更新迭代:传统的黑板被互动电子显示屏所取代,原先的挂图、模型等静态呈现转变为各种视频的动态展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让课堂变得生动、直观,提升了针对性、增强了交互性,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时代在发展,智能手机已经得到全面普及,各种教育App也随之应运而生,教育教学媒体也开始从多媒体时代逐步跨向智能时代,在具有传统多媒体的优点基础之上,更拓展了学习的时间、空间。当下很多的教学App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管理便利化,利用大数据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我国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度下,如何凸显App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本文以《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为例,谈谈对App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认识。
一、借助App,精准了解学情
《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呼吸和血液循环”单元的第三课时,属于生命科学这一领域。人体好似一个暗箱,五年级的学生知道心脏和血液的存在,但对于它们的作用到底了解多少,可以借助App收集每个学生的已有认识,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了解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整体认知情况。
“问卷星”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问卷App小程序,教师可以自主编辑相关问题。考虑到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适合以选择题的形式开展调查,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于心脏的了解情况如下表。
结合学情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本课难点为研究血液循环系统及其作用,而对于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如何保护心脏,则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通过交流补充,完善学生的认知。
二、自编App,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
PPT等教学课件,虽然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但教学的流程基本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随着教师的教学预设,按部就班地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亦能对其熟练操作。在课堂中,适当运用相关设备,符合学生对于电子设备渴望的心理需求,更能激发他们的学習兴趣。因此,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利用app inventor编写相应的学习App,在通过App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实践体验,改“生随师走”为“师绕生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有利于学生拓展学习渠道、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提升科学情感。
为自编App的部分页面截图,各小组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一定时间通过App内的资料阅读、视频观看等,初步了解相关学习内容。由于时间有限,各小组只能了解部分学习内容,在交流学习心得时,对于自己小组没有了解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而进行交流的小组,则为自己的介绍而感到骄傲,充满了成就感。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学习不到位的地方,适时介入。如,当学生介绍到“什么是心跳”时,让所有学生感受自己的心脏跳动和脉搏跳动,通过两者跳动次数对比,引起他们对“心脏跳动和脉搏跳动”关系的猜测。又如,“心跳的作用”,教师结合视频引入模拟实验材料,让学生说说各种材料在实验中分别模拟的对象是什么,预测心跳的作用,进而实验具体操作,发现实际情况与预测的不同,产生改进实验的心理需求(如下图)。改进实验后对比视频介绍,认识到模拟实验的关键是实验材料与被模拟对象的相似性。
三、课后延伸,拓展学生学习时空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身独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当学生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时,他们也会表现出差异性的学习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让所有学生百分之百地掌握新知、形成技能。而App的自主学习过程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同时,教师亦能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后续指导,从而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准性。
根据整体学习情况,教师编写相应的App,可以是相关的趣味实验、视频介绍、文字资料等,并把App推送给家长,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校外、家庭,以保持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总之,App在科学课上的恰当使用,可以让科学课有更多的精彩。这种学习方式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又可以看作科普推广的有效途径。“以小带大”扩大科普面,从而逐步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