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混合模式的科学课教学

2021-09-05 07:24厉琳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支架科学探究

厉琳燕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教育模式如同按下“转换器”,在教师指导下的线上学习成为教育常态。后疫情时期,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助力科学素养养成?笔者从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出发,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五年级上册《搭支架》为例,从学习起点的厘清、混合模式的衔接、有效学习的促进几方面展开思考,对小学科学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与教学策略转换进行探讨。

一、起——厘清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即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经验基础。研究表明,基于学习起点,可让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预设精准化、教学过程靈动化。为此,想要实施“精准化”教学,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高年级学生,其认知、经验不仅起源于熟悉的生活现场,他们日益丰富的内在动机与个性发展也为他们的探究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前进动力。

(一)起源于生活现场

科学,从生活中来,也必将应用于生活。为此,在找准线上教学突破点时,教师往往要放低重心,从接地气的生活科学入手。

《搭支架》教学中,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虽对立体支架有模糊认识,但对其整体结构和细节处理的想法仍较茫然。教师建议:“从世界著名建筑物中去找找灵感”,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一览埃菲尔铁塔、古金字塔风采,“上窄下宽”“建筑内部运用三角形结构”“建筑本身就呈现三角形”等共同点快速彰显,学生的设计有了参考,思维也有了承载的框架。

生活处处有科学!顺应着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以线上教学为依托,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学元素,让科学探究在生活中获取,在生活中发生,在生活中收获,在生活中升华。

(二)起源于内在动机

科学课堂,有思想力的不是“木偶”,而是敢想敢做的勇士。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以不容置喙的语气告诉学生“该学什么”,较少考虑他们“想学什么”。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更侧重共性培养,那么线上模式无疑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不再把他们当作单纯的答卷人,而要指导他们成为科学发现、科学成果的创造人。

搭支架大赛中,学生最想设计什么样的支架呢?“世界最高塔”“承重冠军”还是“屹立不倒塔”?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选择权交给学生,根据个性目标自主设计支架要求与评分细则。课后,教师又引发了新思考:生活中你会需要什么特殊支架?于是,趁着余热未褪,学生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头脑风暴:懒人最爱的手机支架、学习作业好帮手的书架、方便拿取的鞋架……真是只有教师想不到,没有学生做不到。

开放性如此之大的教学设计在线下课堂困难重重,材料、时间都是考验,但在时间空间相对自由的线上教学中,问题将迎刃而解。秉持着“为每一个学生设计课程”的理念,提供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赋予课堂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

二、承——衔接混合模式

线上教学不是传统课堂的替代品,理应成为承接课堂内容、完成项目化任务、延续探究激情的载体。这样的教学更能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包容和发展空间,让他们在信息化时代下肆意奔跑。

(一)承接差异自由

随着新课改深化,学生的差异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教学水平都有着不小的挑战,而线上教学对学生差异发展则有着更强的包容性,学习的遥控器掌握在学生手中,他们随时可以根据学习需要与思维状态按下“暂停键”“换台键”。

课前,教师出示材料准备:纸棒、木棒、吸管或其他棒状材料。于是,学生采用的搭建材料五花八门,固定方法也因材而异。到底哪种材料最适合?各材料有何利弊?如何运用能发挥最大功效?在结果展示与数据分析时,学生也就拥有了更深入的思索与体会。

线上教学并非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操作。项目任务开始前,教师需要充分铺垫、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抓准关键点。匠心独具的教师还可为课堂预设分支:“选择设计世界最高塔的同学请点击视频1。”“搭建承重冠军的同学观看视频2。”……于是,在无限的探究空间、自由的材料选择、充满想象力的成果呈现下,就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头脑风暴的最优效果。

(二)承接与时俱进

信息时代,科学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越是如此,越需要秉持鉴别理性,戴着科学“放大镜”,多方求证,冷静分析,科学的理性思维才能够顺势生长。

在课后拓展中,教师提问:支架必须符合一般特点才能保证稳定性吗?学生在观看世界上千奇百怪的特色建筑后,视觉冲击与认知冲突点燃了无限的探究激情,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探索其中奥秘。科学探究顺势被延至课后,引向未来。

高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喜爱,往往不再是单纯的好奇,而渐渐发展到实际应用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为此,教师更需要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和教学改革,将学生所学与时代链接,帮助他们真正成为国家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

三、升——促进有效学习

学生的课堂有效学习结构由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掌握学习方式、管理学习过程和自我评价学习五个因子构成。而教师的课堂有效学习指导也离不开这几个方面。为此,在专注学习目标的同时,强化师生、生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效率,构建贯穿性、系统性的学习过程与评价体系,才能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学习、教师有效指导的目的。

(一)强化师生互动

为弥补线上教学模式的交流空缺,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增加互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共探、民主共议的良好氛围中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养成,实现教学共进、双赢。

为给学生提供展示舞台,教师将“终极PK”引入课堂,目标相近的成员被划分为临时小组。学生亲历互析设计图、点评制作效果、预测支架能力等过程,课堂氛围在PK测试热潮中被推上了顶峰。他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在立体支架上放置重物,无数双眼睛见证作品的惊人性能,科学探究的无限激情与向往被充分激发。

教师还可在教室专设展示区、交流角,邀请学生将作品带至课堂供同伴参观、学习,特别是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将被列为长期展示对象,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也有良性促进作用。

(二)系统学习过程

在项目化的任务式探究中,学生亲历科学、工程任务的完整过程。但真正在40分钟的课上,时间长跨度大的项目式探究却很难实现,倘若将其引进线上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终极PK赛”结束后,教师有心地将支架坍塌前后的图片一一采集。课堂上,学生根据一目了然的对比图,结合数据,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策略,思维提升再上新的台阶。紧接着,“脑王挑战赛”再次开启,学生拿着修改完善的支架走上讲台,在同伴的见证下突破、超越,再创新高。

在项目式的科学探究过程,分析、改进环节对学生的科学思维高质量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线上教学模式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围绕一个项目深入挖掘,这是学生在经历了可能是失败的教训,分析原因、反思调整后再一次勇敢尝试,是勇于创新、战胜自我的良机,是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完美体现。

(三)完善评价体系

客观评价,是学生自我认知和欣赏他人的最好手段。教师在设置评价方式时,也应该注重评价的全面性、系统性、全程性。应以教材为载体、以兴趣培养为着力点、以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为核心、以家校社资源为依托,赋予评价更多元化、全程性、创新型元素。

现实课堂上,教师展示了上一节课学生自主制定的评分细则汇总,同时也为大家请上了来自第三名学生改进的“加强版”支架,第二轮的加分赛拉开帷幕。当然,挑战并没有结束,大家随时恭候着新的挑战者。

科学探究是过程,科学素养是结果。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做科学”的舞台,而非捆绑学生思维的枷锁,在远程的线上学习中,评价重心从结果转至过程,教师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科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愿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更自由的时间、更开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思维、提高素养,手持接壤社会、开拓创新的罗盘,自信地开启未来征程!

猜你喜欢
支架科学探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