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包含3个多音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仿照课后提供的第一部分小标题,分别列出后面五个部分的小标题,并通过串联小标题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理解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习活动:
板块一:归类识词,提炼标题,把握内容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小学阶段最长的一篇课文——
生:(齐读课题)小英雄雨来。
师:这么长的课文,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花费了不少时间吧。课文中有些不太好理解的词语,你还记得吗?
出示词语:晋察冀 炕上 笤帚 糠皮 姥姥
蘆苇 芦花 苇塘 苇叶 苇絮 苇席
扫荡 枪栓 枪毙 尸首 捆绑 劫难
吱扭 嗡嗡 叽叽咕咕 吧嗒吧嗒 呜哩哇啦
师:同学们,这些词语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第一组词语,都是形容边区生活的。晋察冀是抗日革命根据地。这一组里的其他词语都比较好理解,不需要老师讲吧?
师:第二组词语都是描写哪儿的呢?
生:还乡河边。
师:哪位同学读一下?大家看看第三组词语是描写什么场面的呢?
生:战斗场面。
师:还有最后一组,这是……
生:象声词。
师:同学们,文字是没有声音的,不过这个故事读起来却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这就是作者运用象声词的高明之处。我们来试着读一读,感受一下吧。这些象声词在文中都表示什么声音呢?
生:吱扭——爸爸开门的声音。
生:嗡嗡——同学们在教室里说话;还有“嗡嗡”,蜜蜂的叫声,并不是真的蜜蜂,是鬼子打得太狠了,雨来挨打后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在叫。
…………
师:大家说得真好。的确,象声词能让读者感受到耳边有声,眼前有景,心中有情,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这篇课文的作者已经给我们分好段了。而且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空了一行,那么我们模仿课后练习,给每一段内容列出小标题吧。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雨来的游泳本领很高。为了更加简洁,他把小标题写成了——
生:游泳本领高。
师:他是站在雨来的角度来加标题的,对不对?第二部分写的是什么?这位同学。
生:雨来上夜校。
师:那么,我们也是站在雨来的角度上想的,对吗?所以,雨来是可以省略的,“上夜校读书”,请你把它写在相对应的横线上。第三部分写的是什么呢?
生:掩护李大叔。
师:第四部分写的是什么呢?
生:勇斗小鬼子。
师:第五部分写的是什么?
生:大家以为雨来牺牲了。
师:大家以为雨来牺牲了,但是雨来牺牲了没有?
生:没有。
师:大家以为雨来牺牲了,是因为大家听到了河沿上的枪声,所以我们就可以用“河沿上的枪声”来做这一部分的标题,好吗?
师:最后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呢?
生:大家发现雨来没有死。
师:对,雨来没有死,把它写在对应的横线上。我们来看看这几部分的内容。请大家一起读出这些小标题。在这六部分当中,哪一个部分是与小英雄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一起说。
生:勇斗小鬼子。
师:对,这一部分内容是与“小英雄”直接联系在一起的。雨来勇斗小鬼子是为了什么?
生:掩护李大叔。
师:对,那这篇课文是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生:雨来掩护李大叔,勇斗小鬼子。
师:什么时间?应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芦花村的雨来掩护李大叔,勇斗小鬼子的故事。
设计理念:这个板块采用任务驱动型进行内容和活动的“重整”。用拟定小标题驱动学生展开长文内容梳理,促使学生发现新知识、发展新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在展开对话的过程中,还将零散的识字、析词、品句、读文、理解感悟的语言形式进行了组合训练,实现了单位时间的高收益。
板块二:默读课文,聚焦细节,感悟形象
师:我们现在聚焦在 “勇斗小鬼子”这一部分内容。在这一部分当中,你觉得哪些情节触动了你,哪些地方最能够看出雨来是小英雄的?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部分。
师:谁愿意来交流?
生:“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塞……也给你。”我从这部分看出雨来是小英雄,因为雨来在糖块、金戒指的诱惑下都没有说出李大叔在哪里。
师:哦,她找的是这样的一个情节,雨来在敌人的诱惑下,没有说出李大叔在哪里。
生:敌人折磨雨来,但是雨来还是没有说出李大叔藏身的地方。
师:非常好,那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敌人是在折磨、毒打雨来呢?
生:“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肚子撞在炕沿上。”
师:从这些语言的描写,可以体会出什么?
生:可以体会出雨来被小鬼子折磨得很痛苦。
师:很痛苦,但是没有屈服,可以看出——
生:可以看出他为了李大叔能够脱险吃了很多的苦头。
师: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样的情绪呢?(生朗读课文片段。)好,你的朗读想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
生:雨来誓死也不愿意说出李大叔藏在哪。
师:感受到雨来非常令人敬佩,传递出一种非常敬佩的情绪。那么这一段话还应该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想一想?还能怎么读,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雨来爱国的精神。
师:你是怎样读到的?
生:因为他掩护抗日英雄,誓死也不肯说出李大叔在哪里。鬼子折磨他,他也不说。
师:特别是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让我们感觉到心头一热,眼睛有些湿润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在心中产生呢?
生: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师:就像国庆节期间,当我听到《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在街头传唱的时候,一种深沉的情感就产生了。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击中了。击中你没有?
生:击中了。
师:非常好。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还能够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扁鼻子军官就是被雨来气得火气全都冒出来了,露出了他恶毒的嘴脸。
师:恶毒,我们非常憎恨这个小鬼子。所以,这种憎恨的情绪也可以在朗读中传递出来的,对不对啊?
生:对。
师:非常好。我在朗读这一段话的时候想,雨来还这么小,和我们差不多,就遭到了鬼子这么残忍的毒打,还能够产生出一种同情的、担心的、担忧的情绪在里面,对不对?所以这段话当中,有担心、有同情、有敬佩、有自豪,也有一种憎恨,还有对祖国的一种很深沉的情感在里边。这都要通过我们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哪位同学再来读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这一部分内容和小英雄雨来紧紧连在一起。第一部分游泳本领高和第二部分上夜校读书,好像与小英雄没有直接的联系,第一部分可以去掉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领高,如果没有写游泳本领高,那么最后小鬼子想把他打死在河里,他就游不走了。
师:也就是说,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第六部分都是有联系的。那么“上夜校读书”这一部分可以去掉吗?
生:不可以。雨来上夜校读书,才学会了读课本上那几行字。如果没有看到过课本上的几行字,就不能显示出他的爱国精神。
师:他上夜校读书不仅识字,而且识字的内容和刚才我们读过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祖国”有关,这说明他接受了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生:爱国教育。
师:正是因为他接受了这样的一种启蒙的教育,才有后边的机智,才有后边的那种勇敢。
设计理念:这个板块采用联结体验型进行内容和活动的“重整”。以“诵读——体验——感悟”为核心活动,将文本内容与情感体验联结、人物形象与现实个体联结,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在“读”中“想”,在“想”中“悟”,初步建构了长课文的阅读策略,进而促进学生的有效积累。此外,这个板块还综合运用了“语言赏析和思想情感体悟交织并进”的双线组元型开展教学活动,让“言意相合”的汉语滋养学生头脑和精神共同成长。
板块三:品读课文,赏析景色,体会作用
师:同学们,在课文的第一部分和课文的第五部分、第六部分都写到了还乡河的景色,这些描写似乎与小英雄也没有直接联系,可以去掉吗?
生:不可以。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这三处景物描写可以去掉吗?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吧。
生:不可以。因为第一处景物描写告诉我们雨来住在还乡河边,是还乡河养育了他,是还乡河教给他高超的游泳本领。同时这段也写出了还乡河边的芦花很美,我们应该热爱它,保护它。
师:这一处景物描写还能读出什么信息呢?
生:这里还交代了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环境。
师:它交代了背景。晋察冀边区的还乡河,表明了是抗战时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大家一起读。这里是抗日革命根据地,这里长满了芦苇,便于和敌人打游击。那么第二部分的环境描写,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人们听说雨来被鬼子枪毙了,人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伤感。
师:伤感、沉重、痛苦……所以作者在选择的颜色上使用了什么样的颜色?
生:红色。
师:对,红色,你们发现了吗?第一部分使用的颜色是白色,而第二部分使用的颜色为红色,仿佛在暗示读者有斗争就会有牺牲,这血红的自然景观暗示着故事走向悲壮,烘托了小英雄雨来的光辉形象,同时还渲染了气氛,描写了人们的心情。第三次的环境描写又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我们齐读一下吧。
生:安静,静得连虫子的叫声都听得见。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还乡河无声,但是人们内心翻江倒海,犹如打着漩涡的河水。他们为失去这么好的小英雄而悲痛,同时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让我们一起把这三部分描写再来读一读吧。
设计理念:这个板块采用诵读感悟型进行内容和活动的“重整”。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聚焦细节,通过朗读、品评等方式展示学习所得,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巧妙整合“借景抒情”“衬托”语文本体知识,通过感悟“作者如何表达”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语文活动和语文知识在同一过程相互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就发生了。
板块四:情景渲染,发挥想象,尝试表达
师:同学们,课文中三次描写还乡河,对塑造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课文的结尾,可不可以写上还乡河的景色呢?我们一起把结尾来读一读。在横线上,如果我们加上一小段话来描写还乡河的景色,你会怎么写呢?还乡河的芦苇怎么样?河水怎么样?虫子怎么样?小鸟怎么样?展开你的想象,我们给课文补一段描写还乡河景色的结尾。
师:谁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呢?
生:“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还乡河边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虫儿也都左摇右摆地跳起了舞。
师:你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想庆祝雨来没有死。
师:真好。还有谁想来表达?
生:“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天上的云舞動了起来,似乎在庆祝,芦苇上的鸟儿向远处飞去,似乎是在告诉乡亲们这一喜讯。
师:天上的云舞动起来,写得多么有诗意,给她掌声。而且这样的表达也传递出了人们的一种情绪,非常好。这位同学,你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还乡河的河水是那么清澈,可以看到河里的鹅卵石,芦苇像士兵一样保护着芦花村。
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的哪一个表达特别有新鲜感,传递出了一种什么情绪?
生:芦苇像一个个士兵保护着芦花村。
师:非常好,还乡河的芦苇,它挺立着,就像一排排士兵在守卫着还乡河、守卫着芦花村、守卫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守卫着大家安定的生活。这种表达非常有新鲜感,为你点赞。还有谁愿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
生:“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还乡河的芦苇在微风中跳着舞,河水哗哗地流着,虫子在树上唱着歌,仿佛都在庆祝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平安归来。
师:同学们,你们的描写真是精彩。还乡河的芦苇像一排排士兵,守护着芦花村的乡亲们;还乡河的河水哗哗地流淌着,似乎是在唱一首英雄的赞歌。这样的家乡,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是可亲的,更是可敬的。课后,大家可以阅读《小英雄雨来》的原著,或观看《小英雄雨来》的电影。
设计理念:这个板块采用迁移运用型进行内容和活动的“重整”。以续写课文结尾为核心活动,在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作用后,用还乡河的景色来表达“雨来没有死”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将从文本中获得的表达知识和技能,迁移运用到文本之外,进而实现在实践运用中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品质的目标。
■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