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苗苗
摘 要:办班级作文周报,每周末的读报评报,成了我们班的必修课。哪三篇作文,得到大家的喜爱最多呢?投个票。哪些语言文字,最能触动大家心里的那根弦呢?划出来。哪些同学赏析作文的眼光跟老师一样准呢?表扬。或许,一开始这样的互动方式的确能激发大家的兴趣,但是一种策略用久了,总会让人厌烦的。我们急需一种新的评价方式,让热情再次被点燃。面对读报评报兴趣降低时,我在实践中开发了一套新的“趣味互动式评价”——火柴人。
关键词:画报; 火柴人; 趣味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038-002
跟着管老师办班级作文周报,目前总计第112期。每周学生写稿、投稿,老师选稿、编辑,周末前一天,大家总能拿到一份新鲜出炉的《小犟龟》班级作文周报。
很多人也在跟着管老师办报,也有一些自己的创新做法,却很少有人注重这份报纸出好后,学生该怎么去读?的确,一开始,不用想任何招数,这份报纸呈现在学生面前,它就是一新鲜事物,本身充满了吸引力。但时间久了,事物会失去新鲜感。那时,就会像女人手中的旧包包、旧衣服,弃之一边不去管它。
我所带班级的学生接触了一年的周报,自然保鲜期过了。他们对纯粹的文字评报也已经不感兴趣。文字评,是最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不管是规规矩矩的,还是现在流行的打油诗,都是“文字”。学生对读报不感兴趣了,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一、画报读报,打开一扇有趣的窗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班级作文周报就是这么一回事。只办,不读,这份报纸就是白办。语文课程标准不也说:“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文章寫好自己看,就缺少了“与人交流”,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上,那是既为了表达,又为了交流。交流的效果如何?深浅如何?你敢打包票,说“好”吗?
思前想后,为了再一次激发学生读报的热情,我借鉴了小学低段实施“画报读报”的方式,尝试在小学高段同样地“画报读报”。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小波浪。尤其是班上喜欢画画的,或者所谓的后进生,更是他们喜欢的“菜”。
“后进生”小王同学的画报,就得到了我的表扬:
别人读《月饼》就画个月饼。她读《月饼》,画月饼的制作过程;别人读《心酸》,什么都没画。她读《心酸》,读了三个小故事,就画了三个小故事。最有意思的是,还画了一只蚊子,加蚊子发的“红包”。
这次的成功,给了她别样的成就感,居然开始喜欢上作文,喜欢上语文。此后,班级作文周报上经常能见到她的大作。
原来,当“读报”遇上“画报”,会产生化学反应。读的人愿意去参与“读报”、评价作文。用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方式,去告诉作者我读懂了“你”;告诉自己我学到了什么叫做“写作”;继而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所得”。三者之间,有了别样的交流和互动。
“互”和“动”拆解开来,“互”是交替、相互;“动”是起作用或者起变化,尤其是感情起变化。人,是一种群居动物,需要社会互动。教学,是一种相互行为,不是机械地一问一答。生活要有趣,才有动力更好地活;学习要有趣,才有动力更好地学。
一成不变的作文评价方式,哪怕你经常鼓励,一字一字,一笔一笔,写在学生作文本上,会有几个孩子去看你老师的辛苦反馈呢?会有几条评语在学生心里产生波澜呢?后来者,想出了“打油诗”,想出了“贴贴纸”,就是有趣的互动。
“画报”,也是有趣的互动,开启了学生“愿读”“乐读”的兴趣大门,发展了师生之间新的交流方式。但绝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之间,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画“火柴人”,走进另一个新鲜的世界
因为“画报”,诞生了一篇篇好作文。但事实上,也是给画技不好的同学出了难题。这些“画画困难户”怎么办呢?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圆圈和五根火柴组成的“火柴人”,让我看到了希望。
一次,小陶同学用几个“小人”点评了同学的作文。所谓“小人”,就是这个一个圆圈和五根火柴组成的“火柴人”。他形象地用这几个小人画出了作文中的同学课间嬉戏打闹的情景。在对他大大表扬一番后,我了解到他是迷上了一款叫做“火柴人大逃亡”的游戏,于是想到了画“火柴人”。哦,原来此“小人”非彼“小人”,而是“火柴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曾想,一个小小的“火柴人”居然一发不可收拾,在我们班就这么“火”起来了。
随着“火柴人”的诞生,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火柴人”来点评周报上的作文。
画了火柴人的班级作文周报,变得特别有意思,特别好玩。
“生气的妈妈”怎么画?你知道吗?
“火柴人”上加堆“火”。
“哭泣的弟弟”怎么画?你知道吗?
“火柴人”脸上加几滴泪。
正在踢足球,又摔了一跤的同学,怎么画?你知道吗?
只要把“火柴人”画得歪一点,头再往下栽,就差不多了。
……
当大家变着法子画小人时,连我也被这小小的火柴人吸引了。一次,执教“我的拿手好戏”作文讲评课。和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我就用“火柴人”充分展现了我的“画技”,让同学们猜猜,我笔下的这个火柴人,他的拿手好戏是什么?这个交流很是成功。不仅展示了我的“特长”,又顺理成章地导入课题。这么一来,更加让我坚定了,或许火柴人真的是一条新的作文读报评报方式。
高年级的孩子不同于低年级,很多孩子对正经的画画不是那么感兴趣。但当高年级的孩子遇上“火柴人”,似乎碰撞出了火花。
你来我往,那是一对一;你来,我们去,那是一个对一群。从一群人的画报,到一个人的画“火柴人”,再到一群人的画“火柴人”,那是思想交流碰撞的新火花。小陶同学面对“画报难题”,有自己另类的想法,却是意外的收获。他愿意去读,愿意去思考,是好事,大好事。同学们面对“火柴人”这一带有时代气息的新鲜事物,被吸引,愿意挑战,想要画好,纷纷走进这个充满趣味的新世界。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了不起。因为努力画好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爱上写作的过程。
管建刚老师经常和我们说:“要掌握好20种表扬的方式,你的课堂不成功都难。”课堂教学中,口头评价方式机智多变,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学生会学而不厌、听而不倦,会让课堂更加灵动。同理可证,打破文字一统天下的作文评价方式,再加点契合学生兴趣点的、新鲜的、有趣的东西,比如画“火柴人”,读报自然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画报进阶,掀起一轮作文评价的高潮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任何人都有新鲜刺激的需求。你需要,我需要,学生也需要。我肯定了“火柴人”,表扬了“火柴人”的创作者们。画“火柴人”在我们班流行起来了,不管男生,不管女生,都一头扎进画画的世界中,创作出让人惊喜的“小人”——火柴人1号。
如果连个只有几笔的“火柴人”都画不好,怎么办?画技不好,泡泡来凑。在小人左边、右边、上面、下面,随便哪个地方,给他一个箭头射出去,画个“泡泡”,画个“云朵”。
“我这健壮的身体,四肢肌肉发达,再加上身上的那八块肥肉(不,那是腹肌)。”畫技好的同学,他画个“肌肉男火柴人”;画技不好的,画了“一个圆圈加五根火柴”,再来句画外音:“不是腹肌,是鸡胸肉”。
小读者有没有读文章?小作者看了这个点评后,心里有没有想法?肯定有。
“火柴人”升级了,从1号升级为2号。“火柴人”2号,不仅会动作,会表情,还会说话。
抱着柱子的火柴人会说:“我张泰山上来了,就没想下去过。”
竖起大拇指的火柴人会说:“你这凳子掉得很有水平。”
火柴人还有名字。作文中有哪些主角,他们就叫哪些名字。班级作文周报上写的几乎都是发生在班级里的事,主角自然都是班级里的同学。由此诞生了火柴人3号。
火柴人不仅仅会动作、会表情、会说话、有名字,它还能和其他的火柴人、其他的事物对话。
“谁的免做卡?”“我的,我的……” “怎么可能是你的,撕了,撕了。”
于同学捡到免做卡,引发了一场风波。小读者画了一群“火柴人”。火柴人会说上面的这段对话。火柴人4号出世了。
有了火柴人,原来被学生弃之一边的纯文字点评也开始变得有趣。
“顿时台下一片欢呼:‘我的,我的!这声音气壮山河,犹如千军万马横扫战场!”小读者点评:“句子不错,我抄到我的小本子上了。”
“哈哈!我真是三生有幸,遇到了一位好笑又暖心的‘国民好同桌。”小读者点评:为什么你有,我没有呢?来,给你发一个最佳“幸运儿”奖。
再看三条更有意思的:
太牛了,一学期已经做坏两个“凳子”了,说明他该去减肥了。
脸皮确实很厚,我的脸皮也很厚。从这篇文章里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我”。
说真的,真的CS里,你们会被打得怀疑人生的。
在读报画报进行的过程中,学生还研发了自创的点评方式:“红线,这是表扬你;绿线,这是问你问题的;黄线,这是嘲笑你的;紫线,这是批评你的。”
就连孩子们写作文素材也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变化,他们自己仿佛就是那一个个火柴人,总是给我出选择题,和我展开一场本子上的对话。
一个小小的“火柴人”,挑起了大大的读报热情。不管是小作者,不管是小读者,都在凭借这份报纸,自我表达,与人交流。两者这样的互动,不是显得更有趣味性了吗?
从文字评报到画报读报,再到画“火柴人”,最后到多元评报。由一个“火柴人”点燃的读报热情,持续不减。改变的,也不仅仅是“热情”,更多的是能力的提升。
我对你的作文感兴趣,我用我的笔,画出我的思考。你这样写,我这样画。你那样写,我那样画。你这样画,我这样学。你那样画,我那样学。写着,画着,学着,最后回到“愿写”“会写”“乐写”。这一个圆圈加五根火柴的“人儿”,丰富了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衍生出一连串的效应,促进了作者的提升,也促进了读者的提升。这是一个循环的促进,形成了一个“闭环”。
有始有终的闭环,是一种智慧。出去旅游,选择了一家旅行社,他以优质的服务,满足了我的需求, 我会考虑下一次还选择他们。但我下一次又有新的需求,只有我的新需求,再一次得到满足,第三次,他们就一定还是我的首选。这种需求再设计,在一个循环中是最容易产生效果。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效果显著。创新这样的趣味互动式作文评价方式,不也是如此吗?
教学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同伴的力量。班级作文周报,不命题,写班级趣事,那是为了阅读的兴趣。作后讲评课,例子用的是同学的作文,那是我们熟悉的事件、人物,能引起更多的共鸣。由“火柴人”引发的趣味互动,不是打嘴仗,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彼此。读报评报,不就是为了更多的人,学写作,爱写作,会写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