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哲学游戏体系构建研究

2021-09-05 23:19邓冰雪王芳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1年8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游戏

邓冰雪 王芳

【摘要】本文基于幼儿哲学的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以游戏为载体,从实践中搜集幼儿在游戏中提出的问题,将幼儿所提问题与幼儿哲学的内容相结合,探索问题背后所反映的幼儿的朴素哲学思维,尝试构建幼儿哲学游戏体系。

【关键词】问题导向  幼儿哲学  游戏  幼儿哲学游戏

“问题导向”是一种着眼于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多维阐述的一种思维模式。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认为:“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1]哲学是爱智慧、追求智慧,而追求智慧在幼儿这一阶段最显著的表现是问题,幼儿凡事都问“为什么”。本文尝试以问题为突破口,探索问题背后所反映的哲学观念,尝试构建幼儿哲学游戏体系。

一、什么是幼儿哲学游戏

想要弄清什么是幼儿哲学游戏,首先得弄清幼儿哲学是什么,游戏与幼儿哲学的关系。

(一)幼儿哲学

幼儿哲学,是幼儿的哲学?还是通过幼儿的哲学?抑或是关于幼儿的哲学、为幼儿而设的哲学?本文认为幼儿哲学是philosophy by children,即通过幼儿的哲学,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观念,即幼儿世界观的形成来源于幼儿自身,而不是书本学习或外在说教。幼儿依据自己的经验思考朴素的哲学问题,对事物形成比较浅层的、不系统的、具有经验色彩的看法。这种看法,我们称之为观念,即幼儿自己的世界观,包括幼儿的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

(二)游戏与幼儿哲学

1.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蒙台梭利提出“儿童通过活动得以生长……儿童通过活动使他自己获得经验。”[2]在游戏中,幼儿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活动中。他们的头脑在游戏中思考,他们的身体在游戏中行动,他们的心灵在游戏中体验。因此,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着。

2.幼儿主要通过游戏来构建世界观

之所以说幼儿主要通过游戏来构建世界观,是由幼儿这一阶段特有的年龄特点决定的。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天生喜爱游戏,并且以感知运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游戏具有自愿性、主动性、娱乐性、超功利性等特征。在游戏中,幼儿处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3]因此,无论从幼儿自身的特点还是从游戏中幼儿处于自由的环境中来说,游戏是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对幼儿哲学游戏的定义是:以游戏为载体,以游戏中的问题为导向,对3—6岁幼儿在游戏中的思考、发问所反映的朴素哲学观念和幼儿哲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幼儿哲学游戏。

二、“以问题为向导”,构建幼儿哲学游戏体系

当我们进入到幼儿的问题世界,分析这些问题中体现的朴素哲学思维,可以发现幼儿有着对自我的追问、对社会的追问和对自然的追问三大方面。

(一)幼儿哲学游戏中的自我观游戏

自我是什么?幼儿自我观是什么?自我是难于认识的。只有将内在自我展现出来,才能认识自我。伽达默尔提出“游戏的存在方式是自我表现”。[4]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将自己与外在建立联系,从而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笔者认为,自我观游戏主要以“我我关系”为主,幼儿在游戏的活动过程中,展现出在身体、兴趣、爱好、情绪、情感、行为、能力、性格、思想等方面的自主性、独特性,反映“我向思维”的游戏,都可以归纳为自我观游戏范畴。以篮球游戏为例,幼儿对篮球的不同玩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提问,如何让篮球拍得高、拍得次数多?反映了幼儿独特性自我的需求。以冰雪游戏为例,幼儿把雪捏成任意团,做成任意冰棍、盒饭,堆成任意人、房子等造型。幼儿通过对雪的不同玩法,反映了“我向思维”的特点,即“自我中心”阶段,一切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处于自然人的发展阶段。

(二)幼儿哲学游戏中的社会观游戏

“幼儿社会观”是指幼儿对于社会的观点。那么,幼儿是如何获得对社会的观点?当幼儿处于社会(场域)中时,自然会思考“社会是什么”“社会的结构”“社会的运作”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形成幼儿的社会观。

其一,幼儿每天在家庭、幼儿园、公园、超市等不同社会场域,每天与家长、教师、同伴、超市阿姨等不同社会角色交往,社会取向游戏经由这些“角色扮演”来促进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和发展。在“角色扮演”中,幼儿通过扮演医生与病人、理发师与顾客、司机与乘客、教师与小朋友、交通警察与行人等角色,这些角色之间的交往让幼儿思考不同角色具体负责做哪些事,不同角色负责做不同的事,也思考角色背后社会的行为规则和需要共同遵守的社会秩序。

其二,幼儿的社会观游戏中,往往存在支配者和被支配者的社会体系划分。以跷跷板游戏为例,当跷跷板不动时,会促使幼儿思考不动的原因;当跷跷板一方在最高点,一方着地,会促使幼儿疑惑,为何跷跷板动不起来;当跷跷板游戏中游戲同伴不小心摔伤了,幼儿会思考同伴为什么会摔伤,摔得疼不疼;当幼儿提出更换游戏伙伴,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时,反映了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边思考边掌握支配权与控制权。

其三,幼儿的社会观游戏中往往反映了“他向思维”的特点,能从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思维,是一个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以躲猫猫游戏为例,幼儿为了让自己不被发现,在游戏中会进行一系列“他向思维”的思考,思考如何躲藏,何时躲藏?思考躲藏的地点怎么才能不容易被找到、不容易被抓到的方法。

(三)幼儿哲学游戏中的自然观游戏

自然观是什么?幼儿是否有自然观?幼儿从一出生,就生活在自然中,当然有自己对外在自然的观点,即幼儿自然观。那么,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自然观的形成?以问题为切入点,探索幼儿哲学游戏中的自然观游戏。

其一,自然观游戏具备物质来源性。当幼儿问“山、水、大海、树木、水果、衣服等这些是怎么来的?”证明幼儿热爱并热衷于思考自然界中物质的来源相关问题。

其二,自然观游戏具备因果性。当幼儿问“风为什么会吹到我的脸上、花儿为什么有花苞苞、天上的白云为什么一直在动、月亮为什么跟着我、星星为什么有时多有时少”等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时,证明幼儿热衷于思考自然界中的因果性规律。

其三,自然观游戏具备亲近性。当幼儿在亲近自然的游戏中,例如,“采草药游戏”中,小朋友把草药采了之后,又随手扔掉了。可见,幼儿在该游戏中,并不是为了“采草药”这个结果,而是为了借采草药而亲近自然,这个过程证明幼儿热爱亲近自然。

其四,自然观游戏具备神话想象性。当幼儿在模拟神话世界的游戏时,例如,在“女娲补天游戏”中,小朋友把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联系到一起,盘古开了一次天,女娲就补一次天。女娲还用七色彩石给蓝天装扮,彩虹就是女娲的七色彩石制作的,这证明幼儿有朴素的神话自然观。

其五,自然观游戏具备泛灵的感知性。当出现打雷下雨等自然现象时,幼儿会思考为什么白云变成乌云?为什么打雷?为什么乌云出现过后就会下雨?幼儿进行“龙王游戏”,将天上的乌云想象成“龙王”,将打雷认为是龙王生气发怒了,将下雨认为是龙王在惩罚不听话的孩子。证明当发生偶然的自然现象时,幼儿会进行自己对自然的感知。

参考文献:

【1】雅思贝尔斯.智慧之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4.

【2】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239.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43.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9.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游戏
游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疯狂的游戏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