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教学策略

2021-09-05 18:56叶小可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3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叶小可

【摘要】语文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的学科。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猜想与推测结合、绘制思维导图、分享与交流、展示与续编等策略论述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猜想与推测;思维导图;分享与交流;展示与续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种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同时也指出在高年级段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不少于100万字。而统编教材也基于这一点,把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內容,编入教材,把课外阅读课程化,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读书的种子。如何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笔者从以下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猜想与推测结合,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过程中,教师可在阅读之前做好相应的导读,就像电视和电影的预告片一样,吊足学生阅读的胃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欲望。

(一)看封面、封底猜书中内容

一本书的封面与书的内容直接相关,在此基础上还写有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其它相关信息。在新书见面会前,教师先把封面和封底的信息做成PPT,让学生猜测书本的内容。如,在二年级共读《汉克,这头鹿》这本书时,教师在书还没到之前就在班级组织了《汉克,这头鹿》的封面猜想会:①教师布置学生在黑板上根据题目画出各种鹿的样子;②教师把封面投出,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与自己画的鹿的相同与不同,找到了自信;③根据封面,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这是一头强壮的鹿。”有的说:“图画上画了两头鹿,肯定讲了鹿妈妈和鹿儿子的故事。”有的一眼就认出了画上的是一头驼鹿,而且是一头公鹿,因为母鹿没有角……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根据封面编故事并写下来。

经过这一系列的的导读,二年级的学生竟然把450字的作文纸写满了,有的甚至还不够写。新书发下来了,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还与自己编的故事找相同与不同,读书效果非常好。

(二)读部分章节猜书本内容

目录记载着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如果教师在学生还没接触新书前能就书的目录中的一些章节“剧透”给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教授《<星期天的巨人>整本书阅读》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先出示第一章节《不安分的乔纳森》的文段,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觉得乔纳森是个怎样的人?你觉得他称得上是巨人吗?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一个星期天,乔纳森叔叔来我家串门了,猜猜看,他给我带来了怎样的一份礼物呢?有的说:“乔纳森叔叔带来了水果。”有的说:“他带来了一箱牛奶。”学生们各抒己见,当教师把乔纳森叔叔带来的礼物一段话出示时,学生们目瞪口呆,悄悄嘀咕“太怪了,竟然是满满一箱的小矮人。而且每个小矮人都有作用,还要找到它们摆放的位置。这位叔叔好有意思。”

通过这样的预告,学生们都急不可待地要买这本书来一睹为快。导读为课外阅读课程化做好铺垫,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绘制思维导图,再现阅读的情节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各级的关系有层次的体现出来,有助于建立记忆链接,有助于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人物,情节的梳理。比如,读完了《骑鹅旅行记》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尼尔斯跟随雁群”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遇到的各种人物及他们的关系,制作出思维导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每个人物的经历有了清楚的了解,这相当于整本书的情节再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制图前总体框架的布局设想,制图中事件的精简语言描述,从而能完整地对书本故事情节的复述,避免了阅读的走马观花,对书中人物的形象的认识就更加饱满、更加全面,就不会只是抠住一点说:“尼尔斯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学生们的认识空间就打开了。

三、分享与交流,提升阅读的品味

统编教材把课外阅读编入教材,如,六年级下册外国名著单元。要学生把整本书读下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放任自流地阅读,一些学生也会因为没有教师的监督而读不下去。教师此时提供一定的平台让他们展示交流,在班级办一场分享会,交流阅读心得,学生既会在任务的驱动下把书读完,又在交流中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如,在共读《驯鹿苔原之苔原劫》这本书时,在前面第一章节写的是“阿拉斯加苔原地区的环境以及因纽特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学生读起来就觉得很枯燥乏味,有点读不下去的念头。这时,教师相应作出布置:查阅“苔原的图片及资料,因纽特人的生活习惯”并组织交流。学生通过交流与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储备。提高了学生读下去的欲望。

在读书分享交流会上让学生对书中的人物、情节等内容互相出题,从而让学生达到“无需扬鞭自奋蹄”的效果。学生会自主地来回翻阅书本,无形中帮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和人物个性。在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对书本内容进行了再梳理。增强了学生读下去的信心。

在读《捡到一座城堡》这本书中,学生根据导读单的要求找出了书中的四字词语,并能选择其中的很多词语写一段话。在读书分享会中,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成果,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师还可通过分享书本中的优美句段,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学生品味书中文字的生动性,故事情节的逻辑性及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在教师的分享和引导中得到提升。

四、展示与续编,延伸阅读的意义

在课外阅读课程化中,交流与分享并不是整本书阅读的终结,在它之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延伸。

班级举行的读书会和朗诵会为学生提供了整本书阅读的展示平台。在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书中的精彩的情节变成课本剧的形式在读书会中展示。让学生把书中妙不可言的情节,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夸张的面部表情在同学面前表演,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与知识的再建构。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对书本文段的朗诵,学生新的阅读愿望被激发。笔者在指导阅读《驯鹿苔原之苔原劫》一书中时,学生朗诵了一段关于猎犬独自猎杀了一头驯鹿时的文段,有学生在课下就和教师交流他了解到的猎犬的知识,延伸了阅读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续编故事是学生在阅读完整书本后的再创造过程,是检验学生读书质量的尺子。学生根据书本的故事情节,通过书中的某一环节、某一写法或书本的结尾进行续编,从而达到对故事的再现与再造的过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完《很久很久以前》这本童话故事书后,根据书本的写法,学生创作了《和太阳早起的公鸡》《红屁股的猴子》《黑白的大熊猫》等作品,其中,《勤劳的牛》还获得了“百班千人”读书的优秀作品奖。在读完《驯鹿苔原之苔原劫》后,学生根据书本情节,教师布置了一份请以“伯特”的身份《写给爸爸的一封信》,再现了故事的情节,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了提高。

温儒敏教授指出,读书既要精读,也要泛读,得学会“连滚带爬”的读,让学生海量的读。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整本书,再纳入教学,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才能让学生一气呵成地读下去,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受到文化的熏染,与先贤对话,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魏丽.浅谈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及策略[J].教育革新,2015(12).

[2]至善幸福.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中运用(一)[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d1724e0101armp.html.

[3]张幼萍.一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谈[J].素质教育论坛,2016(43).

[4]郝洁.聚焦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教学策略[J].广东教育,2018(6).

[5]段雪蓉.课外阅读课程化[J].课改论坛,2018.

责任编辑  林百达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