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兵,刘 霖,张利兵,姜安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课程设置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表现,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1]。依据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提供的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院校名单,上海市共有3所高校开展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军军医大学。这3所高校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4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均靠前[2],因此,对这3所高校的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分析可以对其他院校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教育部学位委员会开展学科课程设置调查的契机,调查并分析3所高校的课程设置特点。
1.1 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护理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调研问卷(初稿),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护理学科评议组专家小组会议,征询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订问卷,形成最终版的调查问卷,并将问卷制作成电子问卷用以调研。
1.2 资料收集方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护理学科评议组秘书处以电话及邮件形式,将调研信息通知至3所院校,通知包含本研究的背景及目的介绍、《国务院学位办协助调研函》等材料。2周后提醒各院校联系人及时提交问卷,如未返还再次提醒。
1.3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的问卷资料按照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采用IBM SPSS 21.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开放性问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处理。
2.1 院校一般资料 3所院校中有2所是国内较早开展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学校,经过多年耕耘,其护理专业研究生培养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2016年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4轮学科评估中3所院校排名均靠前,具体见表1。
表1 3所院校一般资料
2.2 课程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共设16门课程,课程结构分别为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复旦大学共设32门课程,课程结构较为复杂,包括公共必须课、跨一级学科课程、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海军军医大学共设16门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3所大学学生均可以在学校的大课程平台上选课,实际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多于此数据。
2.3 学分及课程内容设置 3所大学学分设置情况相近,课程最低学分为1分,最高3分,绝大部分课程为2个学分。一般课程1个学分对应18学时,以36学时为多,课程最少18学时,最多120学时,这与全国护理研究课程设置调查的数据基本一致[3]。在内容设置上,3所大学均有政治思想课程、语言类课程、统计学课程、护理专业相关课程,除此之外3所学校还有各自设置的课程。语言类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学习以及专业英语课程,统计学课程各个高校都较为重视,选择面较广,均开设1门以上相关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4门统计类课程可供选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上,复旦大学开设的课程较多,有17门。除此之外,3所高校非常重视跨学科授课,开设了多门与护理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如社会学课程、教育学课程、人类学课程等。
2.4 合作开发课程 2008年,由海军军医大学领衔,联合3所学校护理学院开展了护理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的行动研究,历时3年,构建了以大学专业联盟为基础的区域性护理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4]。集中了3所院校5门优质课程资源,向3所院校研究生免费开放,具体见表2。研究生可根据需求自由选课,学分互认。
表2 3所院校共享资源课程
3.1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多学科共享课程2000年以后,国内掀起了一阵高校合并的高潮,绝大部分的医科院校与其他专业学校合并组成了综合性院校,依托大学平台,开设涵盖工、农、理、医、商等多个学科门类的课程,课程种类丰富,由于允许学生跨学科选课,打破学科间藩篱,学生选课面更广,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凸显,这对提高眼界、开阔思路、学科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个优势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体现明显,应鼓励各个高校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鼓励学科融合、交叉选课,发挥多学科优势。
3.2 开展合作教学,构建资源共享体系 在研究生教学中,合作培养的优点已达成业内共识,但如何合作、如何建立共享体系是突出的现实矛盾。3所高校所构建的共享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课程资源供给模式,提高了3所院校现有课程的配置效率和优质课程资源的利用度,较好地规避了研究生课程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利用度低的问题;减少了各院校课程的重复建设、重复投入,有效提高了现有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上海市护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议教育部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办学水平较高的院校开放优质课程,采取地区结盟的方式,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3 围绕科研优势,建设品牌课程 作为循证护理中心,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的循证护理实力雄厚,海军军医大学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开展护理教学研究方面有优势,因此,这两所大学所开设的循证护理和教育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在学科内都有很高的认可度,其授课教师均为业界翘楚,吸引学生选课,成为本校的品牌课程,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同时,这也是开展共享合作课程的重要前提,即贡献最强课程,突出课程优势。
3.4 重视学习者需求,从专业角度开发课程 目前,对一些公共课,很多高校的共性做法是集中授课,这种做法的益处显而易见,可以高效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不能很好地指导专业研究,如统计类的课程,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多与临床医学专业共用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课程,不利于从护理学科角度分析护理现象。如若有护理流行病学、护理统计学等类似课程,对研究问题采用护理学视角进行分析,则能直接指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开展护理研究,能有效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护理研究的专业化发展有推动作用。此外,因人设课的情况不容忽视,直接从国外“移植”课程也有欠妥当,应重视学习者的需求,如美国护理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有高级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作为必修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的前提是前期关于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报告[5]。研究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程设置应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
3.5 积极开发跨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对于兼具自然科学属性且具有强烈的社会科学属性的护理学,学科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全才”。一方面,全球视野下卫生保健多样性、多样化文化中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课程提示应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健康,以美国护理学研究生课程为例,其课程体系涵盖了个人、群体、家庭、社区、保健系统、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对象、不同范畴的内容,全面展示了现代护理学知识体系[6];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来看,当前很多科研体现学科融合,尤其是高规格科研项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护理类课题为例分析,无论是选题还是研究方法都已超出单纯的护理学范畴,绝大部分都是跨学科的研究[7],可见,储备多学科知识、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护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必然挑战。因此,各高校应在立足本校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学科融合,提供更广阔、更丰富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