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微企业恢复发展融资难问题研究
——基于政府“有形之手”引导的视角

2021-09-04 03:07管妮娜
关键词:小微贷款融资

管妮娜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19)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五六七八九”①的典型特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而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近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武汉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武汉经济遭受重大冲击,风险抵抗能力差、处于供应链最末端的小微企业首当其冲,防疫抗疫所带来的延迟复工、暂停营业、需求收缩等问题也使得种植养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制造出口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发展遭受巨大冲击,小微企业资金困难的状况将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国家和各省、市政府为了缓解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出台了相应的信贷和财政纾困政策,但是在执行层面却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金融机构风险规避偏好、小微企业自身信用能力不足而遇到许多实际困难,收效远不及预期。武汉亟须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促进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融合与落地落实,完善融资服务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等金融救助措施,加强融资服务,切实解决融资难题,支持小微企业恢复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武汉扎实做好“六稳③”“六保”工作,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夯实基础。

一、武汉小微企业恢复发展的融资困境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对武汉小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冲击。相比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小微企业数量多、单体规模小、资金实力弱、风险抵御能力差,普遍面临着停工停产、开工延后、订单减少、员工返岗难、招工难度大、经营成本高、营业收入及利润大幅下降、资金紧张等种种现实困难,武汉小微企业生存面临严重挑战。2020年一季度武汉小微企业营业收入不及上年同期50%,超过80%的小微企业流动资金支撑不到6月,尤其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制造出口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经营陷入困境,现金流难以维持,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紧迫性凸显,但同时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差、融资难融资贵的“顽疾”,使得小微企业恢复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经营压力较大,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

1.复工复产难度较大

武汉作为遭受此次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历经了两个多月的停产期,员工返岗难、产能利用率普遍不足。据调查④,武汉小微企业2020年4月末的员工返岗率为29.58%,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5月末达到64.92%,提升了35.34个百分点。虽然员工返岗率较4月实现翻番,但小微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不足六成(50.66%)(见图1),仅达到全国2020年3月上旬水平,复商复市速度需要加快提升。

图1 武汉小微企业员工返岗率和产能利用率情况

2.经营资金压力较大

一方面,运营成本压力较大。疫情导致小微企业的开工延后、成本增加、资金紧张,小微企业面临资金链和供应链的双重压力,维持运营的资金成本、人工成本及租金等固定成本高昂。大量小微企业因疫情停工停产,但仍要支付员工工资、房租等各项固定成本,复工复产后企业运营综合成本上升。据调查,武汉市近五成(44.67%)的小微企业每月需要承担5万至50万元的经营成本支出,超八成(80.33%)的企业表示用工成本压力大,近五成(44.59%)的企业表示房租成本压力大,用工成本和房租成本成为企业运营成本压力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经营收入压力较大。武汉小微企业受疫情突发采取的封城、出行控制、保持社交距离等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明显,市场需求减少导致小微企业订单减少、客流量减少,营业收入波动较大。据调查,2020年一季度武汉小微企业营业收入为上年同期的48.80%,经营业绩下滑;仅有21.52%的小型企业和18.07%的微型企业有盈利但净利润率较低(在20%以下),小微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武汉小微企业投入产出比失衡,恢复发展和持续经营面临较大挑战。

3.现金流面临较大缺口

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其恢复经营的能力。据调查,武汉市小微企业现金占总资产比率较低,现金流压力较大,现金占总资产的比率不足10%的小微企业超过半数(53.11%),对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产生较大威胁;同时企业运用自有资金维持运营的情况也不甚乐观,85.01%的小微企业的自有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生存,如果疫情持续半年以上,90%的企业将难以为继,面临歇业或破产。现金流紧张对小微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产生较大威胁,小微企业资金链条存在断裂的风险。

(二)融资需求迫切,急需弥补流动资金缺口

1.融资需求数量多、额度小,信用贷款需求突出

从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数量来看,据调查,武汉市85.01%的小微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并有融资需求,行业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对纾困救急贷款和复工复产后的外部融资需求迫切。从融资需求金额来看,需求额度主要集中在100万元以内,融资额度不大。同时,受现金流不足、规模小、可抵押资产较少等因素制约,九成以上的武汉小微企业更希望获得信用贷款。

2.小微企业弥补资金缺口的首选渠道是银行贷款

小微企业弥补资金缺口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债券市场融资、企业内部融资以及民间借贷等。据调查,武汉市获得融资的小微企业中,通过传统银行贷款获得融资的企业占比达到67.93%(其中经营性贷款57.55%、个人消费信贷10.38%),接近七成,远高于民间借贷(19.34%,其中亲朋好友借款17.45%、其他民间贷款1.89%)、互联网平台贷款(5.67%,其中互联网银行经营性贷款4.25%、其他互联网平台现金贷1.42%)、通过担保公司及风投等机构借款(3.77%)、其他融资(12.26%)等渠道融资的企业占比(见图2),说明银行贷款是武汉小微企业在弥补资金缺口时最愿意和最主要的融资途径。

图2 武汉小微企业通过各融资渠道获得融资的占比情况

3.融资需求用途主要是弥补流动性不足

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用途来看,据调查,近八成(72.77%)的武汉小微企业有迫切的日常运营流动资金需求,占比远高于办公场地和仓库租金(19.72%)、投资新项目(15.96%)、扩大生产规模(14.55%)、偿还已有债务(14.55%)、科技研发(11.74%)、技术设备改造升级(5.63%)等(见图3),表明武汉小微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较大,急需纾困救急资金弥补流动性不足和支撑日常经营。

图3 武汉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用途占比情况

(三)融资能力较弱,资金满足率偏低

1.融资约束较为严重

据调查,武汉市近70%的小微企业选择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资金困境,银行贷款仍然是目前武汉小微企业最为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然而,小微企业受制于自身规模、信用等级及经营风险等因素影响,难以达到银行授信要求,使得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高。据统计,2019年末武汉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武汉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7.42%,小微企业信贷融资获得性相对偏低。另外,小微企业受制于无抵押、信用能力较差等因素影响,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更为困难,据调查,2020年4月末获得银行信用贷款的武汉小微企业占比仅为9.51%,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较为严重。

2.融资成本相对更高

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等信贷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直接的利息费用,还包括借款取得过程中支付的审计费用、资产评估费用、担保费用以及公证费用等,这些费用对于本身已经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来说负担较重,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据调查,武汉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平均比大型企业高出40%以上,融资利率普遍超过10%,最高甚至达到15%。

3.申贷难度较大、时效较低

贷款手续繁琐、对担保和抵押要求过严、审批时间长是企业申请贷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据调查,武汉小微企业在申请贷款过程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贷款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贷款政策不透明、中介评估费用较高、银行服务产品不匹配、对企业及产品了解不够、对担保和抵押要求过严、对企业信用等级要求过高等,其中,贷款手续繁琐、对担保和抵押要求过严、审批时间长是小微企业反映的居前三位的突出问题,企业占比分别为76%、64%、52%。手续繁琐是小微企业认为在银行贷款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对担保和抵押要求过严的问题对于没有厂房或经营用房的小微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八成以上的小微企业希望贷款审批时效不超过10个工作日,小微企业“短、急、频、快”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4.资金满足率偏低

据调查,武汉市小微企业融资获得率仍然偏低,虽有83.90%小型企业和77.55%的微型企业获得一定的融资,但资金满足率总体偏低,小微企业平均资金满足率为32.97%,难以维持其日常经营所需,融资成效不高,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二、武汉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恢复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3月以来,武汉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金融救助纾困政策和专项帮扶措施:设立财政贴息的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引导银行机构利用“汉融通”平台促进银企精准对接,针对小微企业轻资产、无抵押的特点和疫情冲击下“零接触式”服务方式,创新“301”等线上信用贷款模式和金融产品,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切实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为小微企业恢复发展“输血”,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保经营、稳发展。

(一)实行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帮扶

1.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和纾困专项资金支持政策

第一,积极应对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武汉市及时出台《切实强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关政策措施》《武汉市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从稳定信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大对小微企业救助纾困的政策扶持,帮助其融通资金、渡过难关、稳定发展。第二,不断加大小微企业政策性纾困贴息贷款力度。出台《武汉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武汉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设立总额达600亿元、1年期无息和低息贷款、由财政贴息的纾困专项资金;出台《进一步完善政策性担保和纾困贴息机制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意见》(简称“惠企八条”),进一步将全市政策性纾困贴息贷款额度从600亿元扩容至1000亿元,着力满足更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最大限度保护市场主体。

2.建立纾困专项资金“五专”使用机制

一是专门的支持对象。专为符合国家划型标准、受疫情影响产生暂时流动性困难、经帮扶能较快恢复正常经营的中小微型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支持额度。二是专门的贷款优惠。为小微企业提供利率不高于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50个基点、期限不低于1年的贷款利率优惠(据目前的LPR水平计算,利率不超过4.35%),并对2020年新发放的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贷款按实际利率产生的利息,政府给予100%全额补贴。三是专门的贷款审批发放流程。通过“汉融通”平台申报贷款,经办银行简化审批资料和流程,“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上信用类贷款不超过3个工作日,其他类型贷款不超过7个工作日,程序简便、时效快。四是专门的贷款管理方式。采取名单制管理,由各政府职能部门或辖区街道(乡镇)收集审核后报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由人民银行武汉营管部联合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向确定的主办银行分发小微企业名单,个体工商户名单由各区政府在区内公布。五是专门的资金使用范围。享受政府贴息支持的贷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必须将贷款专门用于与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相关政策、措施有效缓解了武汉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状况。

一是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据统计,截至2020年7月末,武汉市纾困专项资金融资总金额超过570亿元,完成融资数超过1.2万笔,惠及数万家企业,其中9767家企业获得政策性纾困贴息贷款,贷款总额达到402.6亿元。二是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贵。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贷款利率均不超过4.35%,由武汉市财政全额贴息,截至7月末,首批共有1387家中小微企业获得财政全额贴息贷款资金2433.02万元;12月18日,第二批符合纾困专项资金贷款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和贴息金额公示,共有1986家企业的127.86亿元贷款可获贴息5300.53万元。三是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慢。据统计,2020年武汉小微企业获得信贷的环节平均为4.64个,获得信贷的时间平均为10.12天,获得信贷的申贷材料平均为10.12个,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大幅提升。武汉市纾困贷款专项资金帮扶有力缓解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压力,支持了企业及商户有序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和稳定发展。

(二)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促进银企对接

1.建立市级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汉融通”

疫情影响下,武汉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需求增大、融资时效要求更高,但银企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审慎发放信用贷款的主要制约因素。武汉市不断健全政府征信系统,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武汉市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汉融通”,通过“汉融通”开展在线金融服务需求调查、银行金融产品手册发布、线上融资服务对接,全力提升武汉小微企业融资质效。目前“汉融通”平台入驻企业7.49万家,数据覆盖市场监管局、税务局、发改委、社保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政府部门,服务覆盖60余万家小微企业,为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

2.推动银企信息共享

深度挖掘和整合政府大数据资源,将市场监管局、税务局、水电、资产等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信用信息数据整理归纳为“汉融通”平台中的工商、财务、政务、税务、风险5个板块共100多个深度标签,将政务数据转化为企业信用,破解中小企业缺信息、缺信用的难题;利用前沿信息技术和先进的评价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企业信用评分,在保障企业隐私和政务数据安全使用的同时,为武汉小微企业征信全面“画像”,有力缓解了银行机构“不敢贷”的顾虑,着力实现“金融信息互通”。推动“汉融通”平台与入驻商业银行开展线上金融产品对接,目前已有22家银行机构在“汉融通”平台上提供225个金融产品,对符合贷款条件的武汉小微企业和商户快审快贷,有力缓解了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难题。

3.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质效

积极发挥“汉融通”平台为企业搭建“融资服务+信用评价+持续经营能力评估”的“互联网+政务+金融+大数据”融资服务链作用,最大限度简化放贷手续和流程,对小微企业在“汉融通”平台提出的融资需求和延期还款申请,督促入驻银行24小时内快速响应,着力实现“金融服务直达”,大幅提升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目前武汉市小微企业通过“汉融通”平台成功获得融资超3.31万笔,融资金额1046.39亿元。

(三)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和产品

1.依托“汉融通”平台创新“301”线上信用贷款模式

为帮助小微企业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贷款,主动“拉一把”小微企业,武汉市依托“汉融通”平台创新“3分钟申贷、0人工介入、1秒钟放款(授信)”的“301”线上信用贷款模式,推动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两家地方法人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发“九通微业贷”“微小民生贷”等服务项目,这些“301”线上信用贷款产品最高额度100万元且无需担保,颠覆传统的线下信贷模式,将申请、审批、放款流程转变为“线上办”,运用智能风控手段最大限度简化放贷手续和流程,根据“汉融通”平台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分计算金额放款,保障了小微客户“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提升了小微企业的申贷速度和融资效率,提高了全市小微企业纯信用、全线上的贷款比例,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恢复发展。

2.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创新纾困信贷产品和服务

一是引导银行机构对接政府纾困专项资金,积极对接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为小微企业定制“中银纾困贷”等优惠利率信贷产品,降低门槛、简化流程,为小微企业送去金融“活水”,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和恢复发展。二是引导银行机构与各区政府联动纾困,由各区政府组织区金融工作局、市场监管部门对区内市场、园区、商圈、街道等重点纾困区域内的小微企业展开“扫街”模式调查,相关银行对符合条件的纾困名单内小微企业批量办理纾困资金贷款,做到“应贷尽贷”,打通资金梗阻。三是引导银行机构依托税务部门评定的小微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为其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市税务局、地方金融工作局、工商联联合17家银行加大“银税互动”服务,运用税收数据将企业的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题。仅2020年前4个月武汉有8161户企业通过纳税信用贷获得贷款38.7亿元,其中九成为小微企业,获得贷款34.7亿元。

3.引导银行机构创新专属信贷产品和服务

一是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工行湖北省分行、建行湖北省分行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开工贷”产品和“云义贷”专属服务,提供纯线上、最高500万元的信用贷款。二是创新无还本续贷产品,农行省分行为符合新发放贷款条件的优质小微企业定制“续捷e贷”,在贷款到期日无需偿还本金,通过发放新贷款结清原到期贷款。三是创新“支小再贷款”产品,武汉农商行定制的“同心贷”产品充分运用“支小再贷款”专用额度资金,通过充足的低成本资金和财政贴息两种方式同时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通过引导银行机构为小微企业定制一系列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外贸、制造业、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餐饮、商超、物流等贴近终端消费的小微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为小微企业增信分险

1.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政策

为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紧张、缺乏抵押物等增信手段不足问题,武汉市及时出台《完善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发展的意见》,实施“及时履行代偿责任,依法核销代偿损失”的扶持政策,通过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降低融资成本(担保费率不到1%),核销代偿损失(损失财政兜底),加大融资担保增信服务力度,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增信分险,实现“贷款财政全贴息、风险财政全兜底”的贴息与担险“双管齐下、双轮驱动”。

2.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

为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融资增信作用,武汉市在现有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基础上,2020年8月由市财政出资20亿元专门成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武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通过政策性担保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分担风险和政策兜底以及引导放大作用,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大力开展服务于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发展的融资担保业务,撬动百亿元以上信贷,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加强政银担合作为小微企业融资

加大政银担合作力度,引导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等银行机构与湖北省再担保集团、武汉市融资担保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开发推出“复工担保贷”“再担助力贷”等信贷产品,出现风险由省再担保集团、市融资担保公司、银行和市财政按照“4321”比例分担,构建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无门槛申报,职能部门零时滞服务,担保机构无障碍对接,银行机构一键式放款”机制,着力实现银行机构应贷尽贷、担保机构应担尽担、财政部门应贴尽贴,有效降低了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压力。武汉市融资担保公司挂牌营业仅24天,就已向全市661家小微企业发放政策性担保贴息贷款4亿多元,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4家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支持,户均获得贷款60万元,平均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5%,推动了金融“活水”更多更快流向小微企业。

三、武汉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面对疫情对小微企业的严重冲击,武汉市出台和开展的一系列融资促进及金融纾困政策的探索,大幅提高了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依然存在,仍制约着小微企业生存发展。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

1.金融扶持政策触达面过窄

据调查,武汉市小微企业受惠最多的政策是纳税延期、缓缴和返还社保费用等财税政策,金融扶持政策惠及面偏低。武汉市85%以上小微企业表示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疫情期间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和地方政府出台金融纾困政策及配套支持政策,50%左右的小微企业表示没有获得过金融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扶持政策的触达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获得金融政策扶持的小微企业具体情况来看,其中68.52%的企业获得“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中长期贷款”政策扶持,而获得其他具体金融政策扶持的企业占比较低,依次为“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展期或续贷”(14.10%)、“对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10.82%)、“获得政府贴息贷款”(10.16%)、“获得银行信用贷款”(9.51%)、“政策性专项贷款”(6.89%)、“低息信用贷款”(6.56%)、“放宽资本市场相关业务办理条件”(2.95%)、“通过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方式获得融资”(1.31%)、“使用政府转贷应急周转资金”(0.98%)、“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取消反担保要求,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减半收取再担保费”(0.66%),占比均不超过15%,金融扶持政策的惠及面偏低,资源配置效率有待加快。

2.融资纾困专项资金惠及度偏低

武汉市有超过130万户的市场主体,其中90%以上是中小微企业,为应对疫情冲击、缓解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困难,武汉市设立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专项资金并不断加码纾困资金额度,从200亿元增加到400亿元、600亿元,再扩容到1000亿元,金融血液加速流向重振中的小微企业。然而,目前仍有很多小微企业存在进入纾困专项资金名单难、纾困资金申请难、审核周期长和进展缓慢、纳入名单后申请和获得贷款难等问题,有些小微企业申请2个多月才进入名单,有些名单内的企业对接了10余家银行却难以获得贷款。据调查,武汉市仅有14.43%的小微企业获得专项纾困资金支持,纾困资金惠及面偏低。

3.金融创新产品实际效果不佳

武汉市各银行机构虽在政府职能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的引导下积极开发和创新了一系列金融产品,但小微企业实际享受率不足三成,究其原因,一方面,银行、担保公司有风控管理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自身资信条件有限,小微企业获贷率仅在20%左右。据调查,74.18%的小微企业表示没有获得金融创新产品支持;从获得金融创新产品的小微企业来看,除“银税通”等银行与税务机关合作发放的信用贷款使用率相对较高(49.09%)以外,其他创新产品使用率均在20%以下(各银行机构小额线上信用贷款20%、互联网银行发放的信用贷款18.18%、无还本续贷16.36%、“信易贷”等普惠金融产品12.73%、“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7.27%、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7.27%),金融创新产品对小微企业支持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4.“政银担风险分担”融资担保模式有待深入推进

担保难仍然是制约小微企业融资最突出的问题。据调查,获得金融政策扶持的小微企业中,获得“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取消反担保要求,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减半收取再担保费”这一政策扶持的企业占比仅为0.66%,比例偏低。目前武汉市构建了风险财政全兜底、贷款财政全贴息的政策性担保贷款模式,通过担保增信、再担保分险、政策风险补偿服务合作机制撬动小微企业融资,小微企业普遍表示贷款难问题有望通过这一模式得到缓解,但这一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推进,融资效果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显现。

5.银行和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共享不足

武汉“汉融通”平台虽已收集了部分政府职能部门信息,但目前尚无法满足银行和小微企业数据共享需求。据调查,银行迫切需要纳税、社保缴纳、住房公积金、市场监管以及海关、电力数据等信息免费共享,小微企业迫切希望将企业纳税数据、交易流水或销售订单数据、银行财务数据、其他互联网大数据、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提供的企业信用画像、用电等政务运营数据信息纳入信用信息平台共享,而这些信息尚未实现完全收集和共享。银行仅依据目前“汉融通”平台的信用信息数据作为小微企业授信考量标准发放纾困贷款,信用信息不充分导致银行“惜贷、慎贷”。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惠企纾困金融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及时

目前,武汉市惠企金融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渠道不多,大多以政府及职能部门官方网站、报纸等媒体发布为主,涉及申报专项纾困资金的政策发布时间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难以第一时间知悉和了解相关政策;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执行部门服务企业不精准、不及时,如有关职能部门在公布申报专项纾困资金政策时,公布时间与申报截止时间仅相隔3天,企业根本没有时间了解政策和申请办理;有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企业的意识还不强,跨部门协作能力不高,政策落实过程中缺乏监管而形同虚设,制定的好政策没有落实好。

2.小微企业因资信差、无抵押等原因导致融资难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小微企业大多规模小、资信状况较差、缺乏有效抵(质)押品,难以满足银行通常要求的房产和土地作为抵押物的授信门槛,加之小微企业单体的贷款金额小、贷款频度高、贷款需求急,银行机构贷前调查成本高,难以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和信贷决策,导致授信难。武汉市设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其来源和性质是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小微企业仍必须向银行提供贷款审核所需要的资料,配合银行完成贷前审查,满足贷款条件才能获得银行贷款。对于抵(质)押物不足的小微企业而言,达不到银行授信标准仍然难以获得贷款。另外,纾困专项资金单笔贷款额度较小,对经营状况好的小微企业吸引力有限,但对有迫切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而言,往往因银行流水不足、抵押物不足难以获得贷款。

3.银行基于风险考量审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

银行机构不愿向小微企业授信主要是由风险偏好决定。小微企业一般抵押担保缺失、信用不足、经营财务管理不健全、盈利能力不强,总体风险不确定性大。受此次疫情影响,小微企业短期内的偿还贷款能力下降,还款压力增加,贷款需要展期、延期,基于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的支持,银行上半年资产质量虽不会明显恶化,但政策宽限期过后,下半年以后银行资产质量可能出现分化,客户违约压力明显加大的可能性提高,逾期、垫款等各项风险暴露可能会出现加速迹象,不良贷款风险增加,一旦形成不良,仍需银行自己消化。不良贷款上升、净息差缩小制约了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若没有明确的宏观政策导向和激励约束机制,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动力不强。

4.小微企业因信用能力不足导致融资担保难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核心是信用不足和风险分担问题。小微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没有充分的资产或高技术含量的关键技术作为抵(质)押物、没有完备的信用评价体系,缺少信贷信用评价记录,资信状况较差,担保公司却需要为其贷款承担100%的担保责任,存在较大风险,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商业化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费率一般在3%左右,相对偏高,小微企业也难以承受。当前武汉市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扶持政策对担保机构风险进行了一定的分担,但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的发挥和可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5.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完善导致授信难

受疫情影响,地方政府要求银行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规模,但银行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必须权衡收益和风险后才能发放贷款,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不愿贷、不敢贷。目前武汉市搭建的“汉融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虽采集和整合了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一些政府部门的信息数据,也有不少跨部门合作,但仍存在不少掣肘。一方面,政府部门间公共数据仍未有效打通,分散于不同公共部门的数据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跨领域的信用数据共享仍有待加强,金融机构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授信难或授信额度较低,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汉融通”平台不是专门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在信用信息建设方面仍存在覆盖下沉不足、资源整合困难、行业标准缺失、配套制度不全、共享渠道不畅等困局,不同程度地造成授信效率低下、交易成本过高、互信程度较低等问题。

四、运用政府“有形之手”破解武汉小微企业恢复发展融资难题的对策与建议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和容纳就业的生力军,在前期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惠企政策支持下,武汉市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据2020年8月末数据,武汉市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9.5%,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146%。在武汉市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要积极应对小微企业因信用利差扩大导致的在融资领域“市场失灵”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引导调节作用,政银担协同发力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分险,持续构建和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拓展和创新专项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健全融资服务平台功能,深入推进银企对接,加强小微企业资金组织协调,建立起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创造良好金融营商环境,当好小微企业的“店小二”,激发实体经济主体活力,全力支持武汉疫后重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落实和优化纾困惠企金融政策,促进金融支持政策长效化

1.加大惠企金融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应享尽享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政府及职能部门网站、政务微信微博等渠道宣传金融扶持政策,组织地方金融局、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进市场、进园区、进商圈、进街道、进社区,多方式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普及金融扶持政策措施。二是对于有融资需求、基本满足授信条件、但不了解银行融资渠道的小微企业,督促商业银行主动下沉服务,有针对性地宣传和推介融资产品和融资服务。三是对于有融资需求、但暂不符合授信条件的小微企业,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纾困贴息、贷款风险补偿等增信分险政策宣传。

2.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

一是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切实扛起责任和担当,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加强换位思考,用心用情为企业当好“店小二”,切实将小微企业救助纾困的金融扶持政策落地、落实、落细,把惠企的融资政策真正变成小微企业可知、可感、可及的好政策,使小微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二是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与驻地金融监管部门联动,构建全市小微企业融资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融资获得情况、融资担保情况、账款清欠情况评价机制;加强金融与财政、市场监管、社保、电力等部门的协调,切实落实小微企业在融资以及租金、税费、社保、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促进金融与财税等惠企政策发挥协同支持效果;建立政、银、企常态化交流反馈机制,进一步找准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痛点,对症下药,靶向施策。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政策跟进、统筹调度、督促指导、联动调研、监督管理等多种形式压实各方责任,加强督办和考核,建立中央、省、市政策落实公开征集监督意见的机制,加大各项支持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办力度,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考核激励,将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3.完善小微企业长效化金融支持政策,切实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一是适当延长临时性金融救助政策适用期限。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市连续发布多项小微企业金融救助政策,政策有效期多为1年左右,通过调整还款期限、展期、无还本续贷、增加信用贷款、专项资金救助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支持;通过贷款利率贴息、政府性担保、实施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疫情应对期间的临时性金融救助政策根据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情况设计,具有阶段性特征,当政策设定情况不再适用的时候应当退出,以防范道德风险。但武汉市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需加强研究,提前考虑临时性政策退出后的影响,考虑适当延长临时性政策适用期限。二是健全长效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体系。因疫情冲击给予小微企业临时金融救助非常必要且效果明显,但疫后小微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转型困难等问题,通过缓解企业短期流动性等临时性救助政策仍不足以解决企业后续的生存经营发展、融资到期后小微企业债务偿还等问题。想让小微企业“活得好、活得久”,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快谋划,围绕小微企业融资难核心问题,以现有政策为基础,健全长效的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如推动市政府出台的《进一步完善政策性担保和纾困贴息机制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意见》(简称“惠企八条”)长效化,持续发挥政策性担保和纾困贴息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优化融资环境,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促进小微企业稳定发展。

(二)加强银企对接,加快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1.加快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构建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性服务平台,降低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一是完善和强化武汉市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汉融通”功能,依托“汉融通”平台建立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子平台或专区,为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高效撮合贷款需求和金融产品,构建政府、小微企业、银行三方共赢的生态系统。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通过平台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小微企业融资的方针政策,同时也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数据支撑;从小微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平台发布融资需求,获得更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通过平台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实现更加全面的企业“画像”,对小微企业提供精准的信贷服务,同时降低获客成本、节省贷审时间,控制贷款不良率。二是持续完善“汉融通”平台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一方面,在高效整合现有小微企业信息基础上,进一步吸纳农业、科技、海关、电力等多部门数据,扩展服务对象覆盖面;另一方面,在已有市场监管、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政务数据基础上,增加车产、不动产、民政、环保行政处罚、文化旅游等数据,实现更加精准的企业“画像”,助力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发挥融资桥梁作用,支持小微企业恢复发展和持续经营。

2.依托融资服务平台促进银企充分高效对接

一是加大融资需求对接力度,引导小微企业积极运用“汉融通”融资平台开展常态化的银企对接,促进银行机构尽力满足其流动性资金需求,当好企业融资的贴心人。引导银行深入挖掘整合内部小微企业客户信用信息,加强与“汉融通”平台的对接,提高客户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增强银企对接宣传的针对性,各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企业融资需求清单,银行根据清单逐一对接企业,组织银行举办产品推介对接会、企业家沙龙等活动,邀请有融资意向的企业与银行面对面交流,提高对接落实的效果。二是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提升首贷率、无还本续贷比率和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占比。发挥国有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带动上下游各类企业共渡难关。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督促银行金融机构不得盲目压贷、抽贷、断贷。三是引导金融机构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运用“汉融通”线上融资对接平台功能为银行秒批秒贷提供支撑,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3.依托融资服务平台加大小微企业帮扶力度

一是加大小微企业帮扶力度。依托“汉融通”平台成立相应的技术、业务指导机构,帮助小微企业搭建产品生产、销售等配套产业链条,缓解小微企业产品积压、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提升小微企业竞争力。二是依托“汉融通”平台加强“线上+线下”辅导和培训。组织政府职能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中的创业精英、专家学者对武汉小微企业进行系统辅导和培训,在企业管理、投融资、技术、财务、人事、法律、市场与战略等方面对其进行引导与释疑,帮助小微企业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建立科学企业管理制度,从而帮助小微企业提高获贷能力。三是运用平台综合服务功能,规范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相关收费。全面清理小微企业贷款的抵押质押登记、评估、公证、担保等中介收费标准,统一规范小微企业贷款的中介收费标准,不断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融资成本。

(三)加大资金帮扶,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

1.加大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惠及面

指导小微企业依法合规运用“汉融通”平台申请纾困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名单内企业的支持力度,详细调研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针对企业融资诉求,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研究制定包括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一揽子解决方案;持续跟踪服务企业,根据企业的诉求和纳入支持名单的情况,做好全市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政策的兑现落实工作。针对纾困资金获贷难的问题,进一步降低纾困资金的申请门槛,提高贷款额度,加快审批速度;通过建立担保金、风险补偿金等措施,降低银行风险,扩大政策惠及面。适时更新重点纾困企业名单,完善名单内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的规模,形成市场化、可持续长效机制。切实将再度扩容新增的400亿元全市政策性纾困贴息贷款额度用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惠及更多轻资产、无抵押的小微企业。

2.引导金融机构借助政府信用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大金融创新

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微企业纯信用、全线上的贷款比例,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推进银行机构改进业务流程,优化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运用数字化信贷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高频的流动资金,促进“301”业务扩面增量,切实保障小微企业“短、小、频、急”融资需求,助力小微企业纾困和发展。借助政府搭建的信用平台,强化政银企信用信息服务,加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健全完善“专利贷”“税收贷”等金融产品,提高信用贷款占比,进一步扩大信用贷款规模,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打通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堵点,切实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3.丰富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

一是组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工具,支持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扩大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试点规模。在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上,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试点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募集资金在有效监管下,通过商业银行转贷管理,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地方政府出台财政配套措施,采取政府风险缓释基金、债券贴息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稳步扩大试点规模。二是发展直接融资,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的股权融资服务平台,探索政府投资建立小微企业发展引导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推动创业投资基金及天使基金投资科技含量高、具有高发展空间和高市场前景的创新创造类小微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大直接融资规模,为小微企业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优化融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提供上市通道,打破融资瓶颈。

(四)深化政策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分险

1.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有效发挥融资增信作用

一是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成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由市级财政出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担保贷款发生的风险给予合理补偿。二是引导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增信作用,持续完善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体系,通过担保增信、再担保分险、政策风险补偿服务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展政策性担保贷款业务,实现企银担三方直联、担保贷线上互认、一键式快捷放款;支持武汉市融资担保公司继续开发创新产品,拓展银行合作渠道,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向纵深发展;探索建立小微企业联保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和小额贷款融资服务;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协同合作银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续保续贷措施,加大小微企业资金支持;加强与湖北省再担保集团合作,积极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构建省、市、区联动的风险分担体系,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融资服务,助力武汉小微企业在疫后重振中“活下来、留下来、强起来、多起来”。三是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考核评价,突出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和政策性,逐步取消盈利考核要求,重点考核新增户数、金额、占比、费率水平、及时履行代偿责任和首次贷款支持率等指标,落实考核结果与资金补充、风险补偿、薪酬待遇等直接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提高担保放大倍数,将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2.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小微企业融资分险

武汉市出台的“惠企八条”明确了建立总额为2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各金融机构开展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业务、线上信用贷款业务产生的实际风险损失给予补偿,财政全额兜底。下一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金管理制度,合理设置托管对象、补偿条件,提高风险补偿金使用效率。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以政府对放贷银行进行补偿的模式,引导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上向小微企业重点倾斜。

(五)建设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

武汉市目前搭建的“汉融通”融资对接平台虽采集了部分信息,但尚未建立全市统一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研究制定相关数据目录、运行管理等标准,推动地方政府充分利用现有的“汉融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搭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银行免费共享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解决企业自主提供信息失真、金融机构跨多部门获取信息难、部门信息共享难等难题,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获得率。

1.建设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探索在“汉融通”平台基础上建设具备小微企业征信功能的专门信用信息平台,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为模板,整合各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力量和各方数据,加快搭建并完善涵盖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以及市场活动行为的信用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集小微企业信息、征信、贷款需求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完善、全面、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2.加强信用信息互通共享

推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持续推进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东湖企业信用促进会完善东湖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信息归集共享查询机制,降低银行信息收集成本,并逐步实现与省级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3.健全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通过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对企业精准“画像”,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务模式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线上自动化流程降低小微企业小额贷款的服务成本,让小微企业多渠道、高效率获得贷款支持,满足其“短、小、频、急”融资需求。

注释:

① 2018年8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② 2020年4月,中央提出“六保”新任务。“六保”指的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③ 2018年7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④ 本文调查数据根据笔者调研武汉部分已复工的小微企业统计,调研对象涵盖四大行业类别(含多元化经营),企业规模占比与全市小微企业规模分布趋同,具有一定代表性。

猜你喜欢
小微贷款融资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不断滚动贷款,同时减记债务:政府如何才能从破产中更快恢复? 精读
融资
融资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7月重要融资事件
小微企业借款人
旧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