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枫
湖畔春蕾文学社简介
九龙湖畔,九里山阳,树德中学,山高水长。
文学是一种唤醒,唤醒把人生滋养。雨润春蕾鲜,风来夏花灿,雁过秋实香。
文学是一种修炼,修炼更高处徜徉。
树德中学“湖畔春蕾”文学社,温润你的梦与心灵,成全你的诗和远方。
漫步在江南古镇,石砖、石板路古朴典雅。小路两旁的青苔蔓延到墙边,蒙蒙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路上人烟稀少,却更为这角落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路边各种富有古老气息的店铺,虽然繁多,却不显杂乱。
忽然,一抹鲜艳的红从最不起眼的那个小店里发散出来,刹那间震撼了我的心灵。
我走进小店,发现那抹惊艳的红原来是店铺里剪纸的光彩。我环顾四周,寻找店铺的主人,却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位老奶奶。她独自一人端坐在一盏并不明亮的灯下,布满皱纹的手里拿着一张普通的红纸。那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在她娴熟的手法下,竟也像她的手指般灵活。奶奶的双手配合得很自然,剪刀在她无声的指挥下在红纸上飞舞。红纸的光芒在我眼前不斷闪烁,那抹红艳,震撼了我的心灵。
很快,剪纸完成了。原本普通的一张红纸转眼间竟变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该空的地方空,该留的地方留,每一处都是那么恰到好处,没有一丝突兀或不和谐。我忍不住俯下身,轻轻地问:“奶奶,您自己在这卖剪纸吗?您的家人呢?”奶奶抬起头,将剪刀和红纸随手放在桌边,笑着对我说:“我啊,一辈子都住在这小镇里,儿子、儿媳妇都觉得这地方太偏僻,没有发展的空间,去大城市上班喽。我在这住习惯了,不愿跟他们去过城里人的生活,靠着这份剪纸的手艺,也够养活自己了。”那一刻,我与奶奶温润的目光相对。奶奶的眼睛里,满是岁月的痕迹。“奶奶,您这手艺跟谁学的啊?是专门为了生计学的吗?”听了我的问题,奶奶的脸绽放成了一朵绚烂的花,“不是啊,孩子。我们家代代人都会剪纸,从小的耳濡目染,不知不觉我也就学会了。可惜这手艺到我这可能就传不下去喽。”说罢,奶奶叹了口气。我心存疑惑,注视着奶奶,等着她接着说下去。她拿起纸和剪刀,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你看现在大城市多发达,高科技的东西随处可见。打印的对联、福字往门上一贴,万事大吉,谁还买咱这老古董呢!”奶奶的话令我陷入了沉思。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确给人们带来很多物质上的享受和便利。可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慢慢地淡出我们的生活,被我们淡忘,多么可惜啊!
我买了几张奶奶的剪纸,走出小店。雨停了,阳光毫不吝啬地倾泻在大地上。迎着太阳的光芒,红艳艳的剪纸闪烁着无可比拟的耀眼光辉,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成为那一抹最绚烂的色彩……
[评 改]
生动细腻的景物描写,表现出江南古镇朴素、宁静、安详的意境之美。
“鲜艳的红”照应题目,并与“最不起眼”形成鲜明对比,承上启下。
“布满皱纹”“普通”与“娴熟”“灵活”造就的强烈反差,突出了老奶奶剪纸技艺的高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其敬佩之情。
“红艳”再次点题,真正“震撼心灵”的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老奶奶的精神引发了作者的深刻思考。
极力描写剪纸的精美,为下文抒发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惋惜之情作铺垫。
孩子不在身边,老奶奶没有落寞、孤独,“脸绽放成了一朵绚烂的花”,表现出她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可贵品质。
“无可奈何”,真实地表现出以老奶奶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对于文化遗产前途的担忧。
景物描写与开头遥相呼应。雨霁初晴,喻指作者内心的波澜。买回几张奶奶的剪纸,是作者渴望传承文化的信念与实践。“成为那一抹最绚烂的色彩”,篇末点题。
【总 评】 文章立意新颖、深刻,能够反映社会现状。在作者心中,“有那样一抹色彩”,不同于亲情,不同于师恩,不同于友谊,而是对中华民族绚烂文化的热爱与珍惜。这一则江南古镇的遇见,意在提醒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
以剪纸为线索,象征中华灿烂文化。那样一抹剪纸的红艳光辉,是文题的缩影,是情感的依托,是文化的象征。
语言描写巧妙,逐步揭示文章主旨。从老奶奶的家庭,到人们的生活,再到社会的现状,层层递进,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讲评教师 蔡 倩)
责任编辑 刘 涛
电子信箱 140109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