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楠 李松伟 王雪婧 牛路路 宋朝鹏
摘要 特色涉农专业的开设高校较少、专业性较强,其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初期往往面临专业积淀不足、教学困倦无助、身心疲惫失衡等诸多困境。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对青年教师导师制进行改革探索,将“导师”的内涵拓展为院内导师、行业导师、党团导师、生活导师,并从职业技能维度、职业平衡维度、职业信念维度帮助青年教师实现职业成长和发展,为特色涉农专业的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导师制;特色涉农专业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4-0280-03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offer few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heir professionalism is strong.In the early stag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ir young teachers often face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accumulation,teaching tiredness and helplessness,and physical and mental exhaustion.The Tobacco Colleg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kes career development as the orientation,and explores the reform of the tutor system for young teachers,and expands the connotation of “tutor” into college tutors,industry tutors,party group tutors and life tutors.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skills,professional balance,and professional beliefs help young teachers achiev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young teachers with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Key words Young teachers;Career development;Tutorial system;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220);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作者简介 孙亚楠(1984—),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烟草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3-18
导师制,国外称为师徒式教学指导,主要是指学校为本科生匹配指导老师,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被应用于指导新教师。目前我国高校中传统意义的导师制是指,由学校或学院安排优秀且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指导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并根据青年教师的需求合理制定指导内容,师徒双方需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带教活动,从而帮助青年教师适应工作环境并提升相应能力的制度[1]。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教师队伍的传帮带机制。这也使得导师制成为许多高校推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1 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开始,针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国外学者提出了教师生涯循环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教师教学关注阶段论、教师社会化阶段理论、综合阶段论等代表性理论[1]。这些理论对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主体地位进行了研究,虽然研究方法和阶段划分不同,但都认为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持续性、阶段性且自主性的过程[2],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求和特征,尤其强调教师发展前期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国内学者也普遍认为,入职的初期阶段对高校青年教师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4],必须遵循高校教师特有的职业发展规律,针对教师职业发展阶段性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培训及评价方式[3],形成系统性的培养机制。周景坤[4]认为非直线性、动态性、差异性是高校教师的成长特征,应该通过分类指导教师专业成长、实施区分性绩效评价、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等措施促进其快速成长为。赵立影[5]认为,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必须在长期实践和不断反思中逐步从新手变为专家型教师。李辉等[6]按照职业发展阶段将高校教师分为成长期青年教师、成熟期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及学科专业课程带头人,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技能。来鑫[7]建议针对青年教师构建长期、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并为青年教师配置具有丰富教学与科研经验的导师进行长期教学与科研指导。张泳[8]认为普通地方高校需要结合初任教师需求为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效应,为其配置经验丰富且责任感强的老教师,通过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引导帮助初任教师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学校学院实际条件,通过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渡过“碌碌无为”的职业前期,对其整个教师的职业生涯以及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特色涉农专业青年教师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境
2017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约为总人数的54%,超过90万人[9]。青年教师年富力强,更有激情且敢于创新,是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中坚力量[10]。但同时青年教师无论是在经济收入、学术成果还是职称评定方面往往鲜有建树,承受着多方面的巨大压力,面临诸多职业困境[11],其职业动力、职业后劲和职业稳定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1 特色涉农专业稀缺造成学科积淀不足
特色涉农专业在科研、教学和服务的专业性较强,之所以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设高校少,对应的博士点更为稀缺。以烟草专业为例,全国开设烟草专业的高校有河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10余所院校,而具备“烟草学”博士点的更是仅有河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2所院校,每年博士毕业生不足10人。博士学位已然成为当前入职高校的基本标准,而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和高校需求存在较大缺口,这使得高校不得不扩大教师招聘的专业范围。虽然初任教师大多是农学相近专业的博士,但绝大多数存在博士所学专业与工作专业难以完全匹配的现象,缺乏工作专业所需的学科积淀,在职业发展初期面临诸多困境。学术科研上需要和原专业进行交叉融合,难以找到研究方向的切入点;教学上缺少专业基础,很难直接胜任课堂教学;产区服务上不了解专业尝试和行业背景,难以获得行业认同。
2.2 教育理论实践缺失造成教学困倦无助
当前我国高校的师生关系因教师群体的职能多元化、授课内容专业化、师生接触短时化以及大学生群体的成年化、半社会化等特征而纷繁复杂[12]。如何快速“站稳讲台”,是高校青年教师难以回避的问题。有研究指出,大学生最期望优秀教师具备的标准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较深厚的学术功底[13]。融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教学效果、满意的学生评价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职业自信,体会到教师职业的荣誉感。但是我国相当比例的高校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实践等方面存在缺失,欠缺駕驭课堂的能力,难以在讲台上找到成就感[7]。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以及教学和科研的冲突,都会造成职业期待减损,进而导致青年教师感到教学无助、产生职业困惑和倦怠甚至离职[14]。
2.3 工作家庭多面承压造成身心疲惫失衡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各方面能力与工作所需有一定差距,职称低、收入低,不得不同时承受来自人际相处、自我成长、职业发展、家庭生计等多方面的压力[7],极易出现“生态失衡”的情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青年教师中有11.8%在工作前几年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每月收入能有结余的仅为31.3%,大多数都是“月光族”[15]。面对的异乡工作、婚姻成家、房产置办、子女教育等现实生活问题,青年教师难免身心疲惫。来自全国84所高校13余万青年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72.3%的青年教师感到“压力大”,36.3% 青年教师感到“压力非常大”[16],处于职业初期的青年教师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压群体。
3 基于特色涉农专业相关主体职能定位的“导师”内涵拓展
3.1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青年教师现状
河南农业大学于1975年在全国率先开办烟草本科专业,2008年成立烟草学院。烟草学院现设有烟草、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工程)、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还有烟草学、烟草科学与工程、农艺与种业(烟草方向)、生物与制药(烟草工程方向)4个烟草类硕士点以及1个烟草学博士点。烟草学院紧紧围绕以烟草学为核心的特色涉农专业建设,始终以“科技兴烟”为办学己任,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及“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源源不断地为行业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为推动我国烟草行业尤其是烟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截至2021年3月底,烟草学院拥有教师岗职工总数58人,其中2015年及以后入职的青年教师有26人,占到了45%。这些青年教师平均入职年龄30岁,92%是博士毕业后直接入职,96%入职前没有教学经历。加强这些青年教师在烟草专业方面的培养,加速其对烟草专业及行业的认知,催化其原专业与烟草专业的融合转型,对于烟草学院发展以及青年教师自身职业发展都尤为重要。因此,烟草学院从2015年开始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并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3.2 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常见形式
我国高校中施行的青年教师导师制最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最为常见的“一对一”导师制,即为青年教师选配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另一种是“双导师”制,即除了校内导师外,还在相关行业中为青年教师选配一位行业专家,以利于融入行业实践中。这两种导师制,其出发点主要是出于专业技能的角度,借助导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但教学和科研并非青年教师面临的所有问题,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身份转变、从学校到社会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课上面对学生的自信、课下与学生及其他教师的融洽程度、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等隐性问题,都会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产生影响[17]。从青年教师整个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实行导师制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改革,对“导师”的内涵进行拓展。
3.3 基于相关主体职能定位的“导师”内涵拓展
烟草学院基于相关职能主体资源,将“导师”的内涵拓展为院内导师、行业导师、党团导师、生活导师。
3.3.1 院内导师。主要是指学院内有科研教学经验的教授或者副教授。由于近年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提升,所以院内导师的指导模式主要是“一对多”,进而形成一个小型的教师团队,也有利于青年教师之间的沟通互助。
3.3.2 行业导师。主要是指烟草专卖局或烟草工商企业中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行业专家。青年教师在初期进入行业锻炼实习时,在行业背景知识、行业发展现状、行业政策趋势等方面接受行业导师的指导,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相对长期稳固的产学研黏性。
3.3.3 党团导师。主要是指教工党支部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团委。新时期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充分借助教工党支部,引领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能量教师。另外,学院还建立了青年教师辅导员制度,有效借助团委的学生工作增加青年教师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了解,拉近师生距离。
3.3.4 生活导师。主要是指学院领导及学院工会。针对青年教师可能面对的异乡工作、婚姻、房产、子女教育等现实生活问题,学院领导通过家常谈心、经验分享等方式提供帮助。同时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速青年教师融入群体;另一方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有需要的青年教师提供合理合法的物质或经济支援。
4 青年教师导师制改革探索
4.1 从职业技能维度出发,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服务水平
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青年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良好的教学水平,满意的学生评价往往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自信、树立自信心,体会到做教师的成就感。但青年教师往往在教学上缺乏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这些都需要导师的指引,为青年教师提供方法和经验的指导,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为青年教师安排院内导师进行有步骤的教学指引,通过全程助课、课前试讲、试卷命题、大纲修订、教学比赛、教学交流等途径逐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进而获得自我认同。
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利于青年教师拓宽知识面,还能够助其在教学中更自如地驾驭课堂,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钦佩和尊重,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院内导师通过讲授科研政策、申报科研课题的流程及技巧、科研课题组织运作的方法及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帮助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的同时,指引其逐渐明晰学术研究方向。
技术服务能力积累的过程也是青年教师行业影响力提升的过程,在能力及自信提升的同时还有助于实现长期的产教研结合。青年教师首先会在行业导师的带领下,在烟田或烟厂等行业基层单位完成至少一个生产周期的行业实践,加深对行业现状的了解,不但有助于其从实际生产中挖掘有研究价值的学术问题,还有助于其将生产经验带回课堂,使教学更贴合行业需求。在对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后,青年教师需要在院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帮助下,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实践和带生实习,青年教师最终可以在科技服务中独当一面。
4.2 从职业平衡维度出发,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青年教师往往由于能力与工作的不匹配,面临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再加上生活中的经济压力,极易出现“生态紊乱”的情况。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充分发挥工会的生活导师职能,不定期开展健步走、趣味运动会、太极拳训练、花艺讲座、影视赏析等文体活动,在参与交流中营造温馨的组织氛围,加速青年教师融入其中,增强组织归属感。
融洽的师生关系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青年教师往往工作热情高、态度积极、思维敏捷、有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在团委担任学生辅导员能够较快地融入学生群体,在对学生产生正向的激励和示范作用的同时,还有助于青年教师尽快获得认同感。借助学生工作,也会加速青年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生活状态、行为习惯的了解,有助于今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4.3 从职业信念维度出发,强化青年教师的责任担当
教师的职业生涯通常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很多中后期的成果都来自前期数年甚至一二十年的潜心积淀。入职初期,无论是经济收入、学术成果还是职称评定方面,青年教师都可能鲜有建树,如何顺利渡过职业生涯初期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尤为重要。一方面,院内导师通过分享自身的从教经历,帮助青年教师形成长远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学院还定期组织知名教授报告会,为青年教师树立职业榜样。
教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主体。烟草学院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党团导师职能,定期开展时政学习、党史学习等活动,要求青年教师充分借助“学习强国”平台加强自身政治修养,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党性修养的提升。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导师及党政领导利用报告讲座及个别谈心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树立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作风。另一方面,导师在课堂教学、带生学习等方面切实示范为人师表、严谨务实的师德师风,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热情,强化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5 结语
特色涉农专业的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初期,往往面临专业积淀不足、教学困倦无助、身心疲惫失衡等诸多困境。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在扩展“导师”内涵的基础上对青年教师导师制进行了改革探索,打开了更多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维度,为特色涉农专业的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丹.导师制与高校新教师专业发展——一项叙事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 赵丽曼.“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阻滞与突破[J].关东学刊,2020(2):168-172.
[3] 吴军其,王薇,周思慧,等.高校教师培训评价维度建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6):137-145.
[4] 周景坤.高校教師专业成长阶段研究[J].教育评论,2015(3):80-82.
[5] 赵立影.高校教师教学专长发展阶段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50):227-229.
[6] 李辉,龙宝新,李贵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能力的结构与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60-65.
[7] 来鑫.“青椒”视角中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现状及发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0-21.
[8] 张泳.普通地方高校初任教师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组织认同与职业认同二维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9):77-84.
[9] 杨锴,黄诗童.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识别及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85-89.
[10] 黄海涛,葛欣.高校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结构及问卷编制[J].江苏高教,2019(9):83-87.
[11] 刘强,赵中园.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卓越联盟”九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6):177-183.
[12] 李野,娄淑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中的教师定位与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141-144.
[13] 王志华.大学生心目中优秀大学教师的标准[J].教育学报,2008,4(3):60-65.
[14] 龚孟伟,南海.高校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及其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弗洛姆期望理论的考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31-33.
[15] 黄冲.47.7%高校教师年薪不足10万 青年教师多成“月光族”[N].中国青年报,2014-07-10(07).
[16] 廉思.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7] 刘丽霞,宋建,王明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6071-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