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早期绘画的教化功能浅析

2021-09-03 15:58张杰
东方收藏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绘画

摘要:绘画作为最早期艺术门类的一种,以图像性与视觉性用来记录生活,直观地反映时代,承载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同时,不同时期的绘画承继了时代内在,其功能也在变化完善,反映时代特征。从原始时期绘画的萌芽发生,再到之后的文化长河中,尤其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绘画是服务于宗教和政治的,作为实现政治意图和宣扬宗教观念的重要手段,在古代早期,绘画图像就已经起到警世、告诫的作用,虽然很多时候包含着主观评价,但是它用于教化的功能是肯定的。绘画一早就带有这种教化目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绘画;教化功能

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很早就提出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功能说,但是张彦远的“成教化”与春秋时期的儒家道德礼乐学说是有渊源的,孔子早就提出了“兴废之诫”,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强调文艺为礼教服务,说到了绘画的教化功能范畴,对绘画的教化功能进行了概括总结。

一、早期的绘画功能论

早在我国的先秦时期,便有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功能说,再到孔子“兴废之诫”“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的评论,孔子这一番话则道明了绘画帮助形成教化的功能,历代君王的画像以为诫,从而劝导明堂之上的君臣。

虽然当时人们可能重点不在论画的功能,但形成了绘画萌芽。之后,曹植的“存乎鉴戒”和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功能论,都从孔子的论述中吸取养分,其与儒家的道德礼乐学说是有渊源的。从这一点上说,我想我们现在探究的“教化”功能与张彦远的“成教化”,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此外,绘画的这种对于封建道德的教化功能的实现,对于人伦和封建道德为政治与宗教的宣传统治提供了途径,也是实现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宗教教化功能的重要手段。

张彦远在他的画论名著《历代名画记》开篇第一句话就指明了绘画的功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他认为,绘画的功能首先就是教化功能,帮助伦理道德观念体系的建立。这种绘画的教化功能自先秦时代开始形成发展,汉代达到高潮,汉代时期表现忠贞烈女、明君贤臣、高洁义士的绘画作品并不少。

二、绘画维护统治,宣扬威仪的政治教化功能

在古代绘画发展的早期,绘画的功能以教化功能为主,远远高于审美功能。通过绘画图像劝诫人们以史为鉴,宣扬政治信仰,进行教育;通过绘画,委婉地劝谏君王与群臣,见恶足以思贤,见善足以戒恶。

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主要是通过君王肖像和一些记录政治活动题材的画像阐述的,从而宣扬统治者的威仪、政治举措、外交活动,维护统治阶级秩序,或用于纪念。还有对于君臣名将的表彰或批判,引导人们向“正确的”“好的”方向努力,从而实现政治教化功能。通过描绘历代皇帝或是忠臣良将等形象,起到规劝、教化人的意义。维护政治教化的绘画各个朝代都有,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地位,或者是劝诫人们要以史为鉴。表现忠臣将士的绘画作品歌颂了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另外希望通过绘画作品让普通民众去了解这些忠臣义士,通过标榜立样、歌颂功德鼓励人们向他们学习。

对于这类的绘画作品,实际上我们都并不陌生。我们所熟知的宫廷画作品,对重大政治历史故事进行记录,或者美化统治阶级,当然这也是宫廷画师们的任务。比如,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等作品都是為了实现政治教化,将政治外交事件记录下来,彰显帝王的神威,维护政治秩序。我们熟知的《历代帝王图》记载了唐之前的部分帝王形象,从汉昭帝到隋炀帝一共13位帝王,加上侍从画面一共46人,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位帝王的差异。画家努力通过对人物外形和神貌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气度与精神状态。随从的形象也更加凸显出帝王的伟大或平庸,图中君王或萎靡无神,或气宇轩昂,或威风自带,都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些有才干的君王被夸赞,是后人的榜样,而昏庸无为的君王则被否定,给后世以警醒。虽然这样的形象包含了主观的评价,但它的教化功能是值得肯定的。

这些作品记录时代特征,彰显出社会等级秩序,帮助统治阶级宣扬威仪,充分体现出政治教化功能。张彦远也认为绘画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功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绘画是认识人和世界的工具。通过绘画感化人心,让人们感恩和平、安心过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实现统治者的和平愿望。

三、绘画维护封建秩序的道德教化功能

前面已经提到,绘画对于封建道德秩序的维护,为政治信仰和宗教教义的宣扬以及封建统治的维护提供了手段,正是基于德教的形成,对于政治教化、宗教宣传、诸家学说的维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传统的封建道德所宣传的伦理纲常又多受儒家学说影响,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产物。这里所体现的阶级秩序和伦理纲常,其实在政治性和宗教性绘画中都有反映,封建道德作为人们的基础行为规范,在绘画中宣扬更多的是“孝”和“德”。

道德是偏舆论性的,它不是强制性的,是人们内在的观念想法,但具有一定的舆论约束力,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潜在规范。绘画的道德教化体现在一些表现妇女美德、传统孝道的作品中,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根据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所创作,以宣传礼法和妇女德行为主。绘画作品对贾后乱权进行批判,对遵守女性操守的行为予以褒奖,劝诫教化女性遵守女德,培养内在品质,时常自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行。在“冯媛阻熊”一段(见图),冯媛以身阻挡,奋不顾身保护汉元帝的行为与随从临阵脱逃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女史箴图》完美地体现了绘画对于封建道德教化的作用。

这类绘画主要目的是维护道德秩序,实现道德教化,以此作为女性的榜样从而用于鉴戒、教育。还有关于“孝道”题材的绘画作品,为了让民众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孝经》的内涵,统治者命画工把《孝经》绘成长卷刻于石碑之上;通过宣传孝道,起到劝诫、教化人民的作用,而这些也奠定了千年以来的封建道德秩序和中华传统美德,至今也有积极意义。

四、绘画宗教教化功能

宗教和绘画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绘画作为宣扬宗教理念的重要手段,创造出理想的宗教形象,将教义反映在绘画上,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宗教,引导人们走向理想,通过图像传达宗教信仰,劝诫民众。唐代“三绝”之一的吴道子在寺院墙壁上绘制的也多为宗教画,目的是宣传教义,引导人们向善,善恶有果,应及时改过。不得不提的就是莫高窟了,极其丰富的壁画遗迹,数代画师共同造就这一大世界,诸多的佛教与道教故事呈现于洞窟之内。各种本生故事图和因缘故事图,如“鹿王本生图”“五百强盗成佛”“难陀出家故事”等,展现佛祖的大爱之心,通过积极地引导普渡众生,唯有向善才能修成正果,对善恶因果予以借鉴,从而达到教化的作用。

宗教题材的绘画不光是在画面内容,更是通过画面排列形式、情节呈现手段、节奏等技法上多层级地展现宗教的魅力,意图实现宗教统治的地位。永乐宫的道教题材壁画、敦煌壁画等,无不令人感觉到声势浩大、庄严神圣,叹为观止。宏伟的画面构成、森严的等级秩序,形成强大的阵容,吸引民众进行朝拜,走向理想国度,引导人们行善修德。当然,这些也都迎合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理想模式。

在绘画的教化功能实现过程中,宗教教化、政教和德教都是相辅相成、内在联系的。儒家的伦理学思想奠定了长久以来的封建道德体制,帮助建立了稳定的政权,政教的实现也体现了德教的作用,绘画传播人文道德,政权和宗教对封建道德的肯定和依赖使得绘画的教化功能得以更好的贯彻。同时,很多时候政权与宗教又一起统治了时代的观念和思潮,政权也依赖德教和宗教引导人民归顺,德教也得以实现,宗教理想得以巩固。

(作者简介:张杰,单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参考文献:

1.吴彦颐.中国古代艺术功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

2.于焕军.“成教化,助人伦”——《历代名画记》绘画教化功能新论[J].美与时代(下),2020(02):9-11.

3.宋晶杰.论绘画艺术的教化功能[D].山西师范大学,2018.

4.郭炳利.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儒家教化思想在汉代美术中的体现[J].大众文艺,2010(13):125-126.

5.陈勃.从《画品》到《历代名画记》谈中国古代绘画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意义[J].艺术教育,2015(12):218.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绘画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与希腊古代洪水神话比较探究
中国古代的律文解释与近代的刑法法条解释之比较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