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如
春日的风,翻越长沙黄兴路的钢铁丛林,穿过幽静的湘春巷,透过两扇玻璃门,化作一声声熟稔的“你好”,光亮一般的散落在一家名为“吧赫西点”的面包店里。
一头金发的老板吴正荣从一名聋哑员工手上接过咖啡,微笑着递给店内的顾客。这天是3月8日,恰好是吴正荣从大洋彼岸的德国来到长沙第20年的第一天。
2002年3月7日,吴正荣与妻子因为一个帮助聋哑孩子的爱心项目留在了长沙,抱着试一年看看的心态,一待就是19年。
19年里,吴正荣夫妇资助了500多名聋哑孩子,还用这家小小的面包店帮助了数十名聋哑人士学会了生存技能。现在的吴正荣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喜欢别人称呼他的中文名字,唤他一声“吴老师”。51岁的吴正荣说,希望能在长沙待得久一点儿,再久一点儿,希望“吧赫西点”传递下去,成为一个温暖的存在。
吴正荣是德国人,在来到中国前,他从事着一份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工作,在制药厂里从事化学实验工作。
在吴正荣的成长过程中,表姐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表姐是听障人士,尽管遭遇困难,却拥有接受康复训练的机会,并且学会了说话。一个偶然,吴正荣在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中国湖南聋哑儿童的文章,他意识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表姐的“幸运”,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做一点儿什么。
一些家庭受到经济状况影响,对于新生儿出现听力障碍的状况没有引起过多注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如果孩子在7岁之前没有进行康复训练,他就不会学说话了,就会变成所谓的聋哑人。
1997年,吴正荣做了一个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去中国做一名听障儿童康复老师。他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刚刚新婚的妻子也欣然追随他的决定,两人一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吴正荣与妻子先是学习了两年中文,并且学习了专业的特殊教育方面的课程。2002年,吴正荣听说湖南省残联有一个助学项目,让更多的听障儿童可以学说话,经过了解后,他与妻子递交申请表,来到了长沙。
“我们当时想着试一年看看,没想到一晃来到了第20个年头。”吴正荣说,他喜欢那时的日子,每天耐心陪着一群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训练他们的听力,帮助他们练习发音,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从艰难吐出一个一个简单的词,到慢慢能够说话。
困难不只是这些。当时的吴正荣发现,有一些家庭负担不起康复训练的费用,因此孩子无法获得训练机会。于是,吴正荣夫妻两人返回德国,筹集了一百多万爱心基金。同时,他们还尽自己的力量,资助着一些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在过去19年里,两人共资助了500多人,让他们获得语言康复训练的机会。目前,仍有三十多个听障儿童正接受着吴正荣夫妻的资助。
吴正荣的面包店开了10年了。他透露,守护着的这间小小的面包店,创立初衷正是为了帮助残障人士。
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开口说话了,但在长大后就业时仍存在困难,他们还需要掌握一门生存技能。思来想去,吴正荣决定开一家德国面包店。
“在我的家乡,面包是非常普遍的食物,简单易上手,做面包也不需要和人群交流,非常适合他们。”2011年,吴正荣的面包店开张了,招收聋哑人免费学习制作面包手艺。为了做出最正宗的德国面包,他特地从德国请了一位有二十多年经验的面包师傅,面包师傅抱着做公益的心态,在长沙一待就是4年。
现在吴正荣的店里一共有6名聋哑员工,其中有1名是学徒。“过几天我们店里还会来一位学徒,她已经拿到健康证了。”吴正荣招收学徒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只招收残障人士,并且他学习做面包是为了掌握一门生存技能。
吴正荣说,10年间,从面包店走出去的学徒们,通过自己学到的技能,有人曾经尝试过开属于自己的面包店,有人已经成为了知名餐厅的面包师,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
面包店的经营不是一帆风顺。起初,吴正荣将面包店开在繁华的五一路上,艰难支撑了半年后,他将面包店搬到了幽静的巷子里。
吴正荣多年如一日地守候在这间小小的面包店里,用自己小小的力量传播着爱与温暖,同时见证着千禧年之后的长沙日新月异。
“我见证了长沙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见证了一条条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吴正荣说,最让他高興的是,听障儿童接受康复训练不再是稀奇且昂贵的尝试。越来越多的家庭对此有了相关了解,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拥有了学会说话的机会,拥有焕然一新的人生。
在吴正荣的面包店里,挂满了合影,有和聋哑人员工的合影,也有和听障儿童的合影,最中心的位置有两张小小的风景照,也是唯一的风景照。
“那是我的家乡,也是我最难忘的地方。”吴正荣望着照片,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已经51岁了,但他希望能在长沙待得久一点儿,再久一点儿,“不管将来我们还在不在这里,希望长沙永远有一个‘吧赫西点,长期给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培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