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小岱
遥想古人的居住环境,现代人脑中浮现出的是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美好的景象。因为,在后者的认知里,环境污染是与工业化进程相互联系的,而古代没有化工产业,没有肆意排放的颗粒物和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自然江海澄清,森林广袤。但是,古人对垃圾的处理缺乏科学认识和管理手段,这使得单是生活垃圾,就足以让一个城市陷入崩溃。
汉代长安城经历了十分严峻的城市污染,以至居民生活困难,到了不得不迁都的地步。人口递增带来更多亟需处理的生活垃圾,由于缺乏处理手段,居民多沿街倾倒废水,而城池地势低洼,排水系统不完善,污水、粪便只能堆积在低处,整个城市都臭不可闻。长安城,作为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却因垃圾污染变得不宜人居,连生活用水都咸馊难闻。因其严重的水污染,开皇初年,隋文帝杨坚不得不废弃汉长安,迁都大兴。
“水皆咸卤”的汉长安看似已是古人忍受的极限了,但明代城市污染也十分严重。《万历野获编》写明末汴京:“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因居民常年倾倒垃圾,街道脏乱不堪,每逢雨水,堆积的粪便泥浆被水冲击,四处流动,人行其间,便会溅得满身都是,连腰腹上都沾得臟乱不堪;若是雨过天晴,强风吹拂,街道风尘扬起,堪比好莱坞特效,漫天灰尘糊在脸上,脏到熟人“相见不相识”的地步,简直令人啼笑皆非。若是明朝有PM2.5监测的技术,想必汴京城的指数早已超过了警戒线。
而清代城市管理与规划的欠缺,就体现在垃圾处理不当上。平日,老百姓在家扫完地,收拾好屋子,就直接把家中废物尽数掷于街头,久而久之,路边垃圾堆的高度,竟然超过了居住的房屋。不仅是垃圾堆的体积有碍观瞻,清代街头有时还能看见行人随地大小便,街道上总是弥漫着尿骚味儿。
在古代,乱扔垃圾可是“大罪”,不仅有金钱上的惩罚,还使人真切感受到“肉痛”。
商代,官方对待乱扔垃圾的态度堪称零容忍,据《韩非子·内储说上》的记载,商朝的处罚条例可谓简单粗暴:喜欢乱扔垃圾?把手砍了,便不会再扔了。
东周末年,刑法中对垃圾分类也有类似的体罚。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先秦时期,若是乱扔垃圾,脸上就会被刺字,像带着一份行走的处分决定书,终生无法摆脱这判决。
相较于商朝与先秦,唐代对于乱扔垃圾的惩处稍显温和。剁手倒是不必,但需杖打六十,仍以体肤之痛偿罪。这一条例一直延续到后世。直至清朝,乱扔垃圾仍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杖打四十,听起来并不比唐朝好多少。
其实除了严苛的刑法以外,各个朝代的朝廷对于垃圾分类这件大事一直都很重视,尤其是宋朝,为了垃圾分类处理得当,让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更加合理,宋代官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促进垃圾分类,这一机构就是街道司。宋朝的街道司相当于现代环卫局,专业负责街道清扫、疏导积水、整顿市容市貌,为此还收编了数百个环卫工人,专职负责维护城市卫生。
因为垃圾分类,现代的很多企业家找到了新商机:有生产垃圾处理器的,有售卖家用小型分类垃圾箱的,还有家政服务公司增设分类处理垃圾项目的……但这些所谓的商机,都很难和唐代“破烂王”裴明礼相比。
贞观年间,有个名叫裴明礼的“破烂王”坐在居民区路口,面前挂个小牌子:废品收购站。他每天都会收到一堆被居民们废弃的生活用品,晚上回家就将这些废品分门别类,做好标签,即使是一小块瓦片也坚决不浪费。久而久之,他就存下了“第一桶金”。
有了启动资金的裴明礼,决定在金光门外买下一块荒地。既是荒地,肯定不长庄稼,上面还堆满了瓦砾。在唐代,请人上门清理瓦砾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裴明礼没舍得花这笔钱,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开俱乐部。大唐经济繁荣,人们工作压力也大,不如开个俱乐部,提供场所供唐朝的上班族们解压。
于是,裴明礼在地里竖起一根木杆,上面挂了个筐,让人捡地里的石头瓦砾往筐里投,投中了就给钱。没想到投掷俱乐部生意太好,许多人都来玩投掷解压,但上千个投掷的人中,仅有一两个人投中,很快地里的瓦砾石头就被拣尽,裴明礼也宣布:“本俱乐部无限期停止营业。”那些被拣出来的瓦砾石头,裴明礼拿去卖,又赚了一大笔钱。
裴明礼尝到了垃圾分类的甜头,他决定生命不息,垃圾分类不止,又将这块地拿出来让人放羊。放羊后,就有了羊粪,土地自然也就肥沃了。在等羊粪的同时,裴明礼又将收来的垃圾进行分类,挑出了果核,撒在了土地里。一年后,裴明礼成为了有名的果农,卖水果又让他赚了一笔。
紧接着,裴明礼利用手里回收的各种物品,又进行分类,很快盖起房屋,屋前屋后安置蜂箱,养蜂贮蜜。而屋旁的土地上还种满了蜀葵,蜜蜂可以采花酿蜜,又可以传授花粉,蜀葵蜂蜜双丰收。
此时的裴明礼早已从昔日的“破烂王”成为了著名的商人,就连唐太宗都知道了他的存在。唐太宗爱才惜才,认为此人很有智慧,于是封裴明礼为御史。到了唐高宗仪风二年,裴明礼累迁太常卿,成为了九卿之一。从拾荒破烂到官至九卿,裴明礼的人生可谓“逆袭”成功。
裴明礼的人生轨迹看似神奇,但更多的是他对“物尽其用”这一信条的坚守:做“破烂王”时懂得垃圾分类,做“地产生意”时懂得将资源循环利用。这足以看出,让他人生得以逆袭的是他超前的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