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云 宋建军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通分局,江苏 南通 226006)
南通市海门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处在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素有“江海门户”之称。随着海门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增加,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海门经济可持续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瓶颈。加强水资源保护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改善、构建新发展格局[1]。本文在海门区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达标情况、污染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水功能区达标整治对策和思路。
海门区地处长江入海口地区,境内沟渠河道密布,河流水系包括长江水系及内域水系。境内拥有长江岸线47.7km,其中崇头以下段属长江口北支河段,为典型的萎缩型河口潮汐水道,受海水上溯入侵影响,该河段氯离子含量较高。内河水系分为区域性水系、沿海水系和沿江水系;内域河道横平竖直,布局规整,形成“三横七竖”的格局,共分为五级,即一级河(干河)、二级河(支河)、三级河(大沟)、四级河(中沟)和丰产沟(小沟),大小沟河总计21316条,总长度约11573km。其中一级河主要有通吕运河、通启运河及新江海河,境内总河长69.9km;二级支河共14条,对整个河网起控制调度作用,总长度约239.99km;其余三级和三级以下河道由大、中、小沟组成,是面上的沟网,起到蓄水、引水、排水、汇流作用,成为调节各级河网的枢纽。海门区22个水功能区中含过渡区1个、饮用水源区6个、工农业用水区15个[2]。区域水系及水功能区划见图1。
图1 海门区水系及水功能区划
近年来,海门区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河道整治为重点,以河长制和生态河湖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清水工程”、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专项行动,通过控源截污、废污水集中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河网生态清淤等措施积极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海门区长江近岸水质类别在Ⅱ~Ⅲ类之间,水质状况基本稳定。内河水功能区的水质改善明显,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逐年上升,水功能区Ⅲ类、Ⅳ类水的水质断面数明显增加,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数明显减少,22个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明显提高,见图2[3]。
图2 2015—2020年海门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
从年际变化趋势看,海门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年均达标率从2015年的45.0%上升至2020年的72.7%。其中,汛期(5—9月)达标率从2015年的47.0%上升至2020年的74.0%,非汛期(1—4月、10—12月)达标率从2015年的42.0%上升至2020年的69.2%,汛期水功能区达标率要明显高于非汛期水功能区达标率。
2.3.1 水环境承载能力薄弱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海门区处于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深较浅,水流速度缓慢,河网水环境容量有限,造成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水功能区达标率整体偏低,内河部分水功能区水污染物入河总量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污染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
2.3.2 受上游来水影响
海门区内可利用的水资源来自于上游引江口门引水输送,从长江引水时,通吕运河流向为自西向东,水体输送过程中受到沿程点源及面源污染、本地区排放的点源及面源污染影响,导致海门区境内的水功能区达标率不高。北部通吕运河沿程受污染,通启运河引水量又小,沿江沿海涵闸排水量小,污水束缚在河道内。
2.3.3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较重
根据污染源调查分析,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海门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海门区傍水建设的农村较多,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活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沿河两岸有大量农田,通常采用引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农田退水过程将携带大量流失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对河流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加上农村局部地区河道存在淤积、水流不畅等问题,制约了区域水环境功能提升及水质改善[4]。
2.3.4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薄弱
海门区部分乡镇和农村的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污水管网收集率较低,运行效率不高,大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仍执行一级B标准,镇区存在“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管网覆盖率低等现象。农村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污水处理刚刚起步,部分农户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污水直排下河现象依然存在,对水环境造成影响[5-6]。
2.3.5 环境监管能力与新形势新要求存有差距
海门区以河长制为抓手助推河道治理常态化,指定专人负责河道保洁,通过系列措施实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但区域水环境监管能力与新形势下精细化、网格化环境监管转型升级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环境执法队伍有待强化,现有环境监管能力不足以支撑新形势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
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涉及面广、投入大,组织协调工作量大等特点,需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同时,要将各部门的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制定详细实施计划,统筹控源截污、水生态修复、河湖健康保障等措施,要将主要任务纳入各镇(街道、园区)的目标考核内容,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格局。
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优化海门高新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的工业产业布局,切实加快转型发展,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降低水环境压力[7]。开展纺织印染、化工、钢铁及食品制造等重点行业污染专项整治,限制、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试点,培育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示范工业园区。
3.3.1 入河排污口整治
根据海门区水污染源普查资料,海门区内各类入河排污口共有22个,其中12个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其余为企业排污口。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同时加强工业企业内部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和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做到所有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全部得到收集和处理。因地制宜在万年镇及树勋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前置区域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降低尾水排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3.3.2 控制污染源
控制污染源主要从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控制面源污染、完善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清水通道保护以及支流河道治理等几方面入手。
a.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执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执行国家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进一步削减入河污染物排放量。推进工业企业串联用水和园区废污水循环利用,促进废污水“零排放”。开展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设施排查,全面推行园区内企业废水和水污染物纳管总量双轨控制,重点行业企业废水实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一企一管”。
b.加强面源污染控制。海门区种植业、畜禽养殖较为发达,控制面源污染主要从农业面源治理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两方面统筹推进。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降低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减控污染物来源。因地制宜加强农田退水生态拦截工程建设,减少农业面源入河排放;建设以节水灌溉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园区。优化养殖布局,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收贮、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c.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海门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收集率为75%,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通过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排放。加快海门街道、滨江街道、三星街道城镇及农村污水管网的建设,提高污水集中收集率,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的情况。按照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十个必接”(机关、学校、医院、集中居住小区、非化工工业集中区、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宾馆、饭店和浴室)的要求,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建设及提标升级改造[8];加强海门东洲水处理有限公司、海门青龙港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确保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排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至2025年区域内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以上。
d.加强清水通道保护及支流河道治理。海门区境内内河主要从通吕运河、通启运河引长江水补给,上游客水对区域水系的水环境质量影响加大。通吕运河、通启运河属于《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中的清水通道,要严格保护2条清水通道维护区涉水红线区域。此外,海门共有96条三级河以及2089条四级河,支流河道大多水流流速迟缓,水体流动性差,加之沿河受到不同程度的面源污染,底泥淤积较重,支流汇入一、二级河道时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加强支流河道的治理不容忽视。
海门区的河道内源污染主要为河道底泥污染,污染主要源于河道淤积底泥污染物的释放。运盐河、浒通河等河道局部淤积严重,要对淤积河段进行清淤整治,降低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盐的含量,减少河道底泥对水体的污染,改善河道的水质状况。同时加强余东镇、正余镇等乡镇的水产养殖治理,引导生态养殖模式,并开展水产养殖联合专项整治,可有效控制水产养殖业污染。
按照“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的思路,组织实施区域治水工程,构建现代化区域治水体系。完善沿江涵闸等水利工程运行机制,强化统一调度,优化“综合会商、统一调度、分级实施”的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方案,逐步建立科学规范、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水利工程精准调度体系,实现全区范围活水畅流。在满足防汛排涝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四甲套闸、卫东闸等内河涵闸的开启时间,减缓汛期上游客水对下游水体的影响。
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是加强水功能管理、强化水资源保护、维护河道健康生命的重要举措。水功能区管理要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手发力”,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全面落实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切实提升水功能区监管水平,改善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提供坚实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