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豪杰,韩素改
(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脑病中心,河南 汝州 467500)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是临床常见的卒中类疾病,是由脑部供血动脉腔内产生血栓导致的急性脑部供血中断或减少,可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死亡率、残疾率较高[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重,AIS 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其治疗以早期溶栓、保护脑细胞、恢复神经功能等为主[2]。巴曲酶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溶栓药物,有抗凝、抗纤溶等作用;丁基苯酞是新型治疗脑缺血的药物,二者在缺血性疾病中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但二者联合治疗AIS 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丁基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对AIS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7 例AIS 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64 例)和实验组(63例)。对照组中男36 例,女28 例;年龄49~74 岁,平均(63.04±7.6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20 h,平均(15.58±3.11)h;合并症:高血压19 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16 例;脑梗死部位:全前循环4 例,部分前循环15 例,后循环5 例,腔隙40 例。实验组中男37 例,女26 例;年龄50~75 岁,平均(63.13±7.7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19 h,平均(15.49±3.07)h;合并症:高血压20 例,糖尿病9 例,冠心病15 例;脑梗死部位:全前循环5 例,部分前循环16 例,后循环5 例,腔隙37 例。两组上述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有意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监督部门同意。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AIS 的诊断标准[4]。
纳入标准:症状和检查结果与诊断标准相符;均为第一次发病;梗死体积在15 cm3以内;发病入院的时间在72 h 以内;耐受研究疗法;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认可研究内容,自愿加入研究。
排除标准:伴有脑疝、脑出血、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近三个月有手术史、颅内出血史、头部外伤史、心肌梗死史;无法控制血糖、血压者;妊娠妇女;严重脏器功能障碍;中途退出。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营养神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给氧、维持颅内压正常等。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巴曲酶注射液(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295,1 mL:10 BU)治疗,首次取10 BU 加入100 mL 0.9% 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之后的治疗剂量为5 BU,1 次/d,治疗2 周。
实验组使用巴曲酶+ 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0.1 g×24 s)治疗。巴曲酶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丁苯酞软胶囊,口服,0.2 g/ 次,3 次/d,治疗2 周。
①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治疗前后,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5 mL,使用全自动模块式血液流变分析仪(上海金通,LG-R-80A)检测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②血清学指标: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静脉血5 mL,低俗离心分离血清,通过ELISA 法检测其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
使用SPSS 25.0 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上述指标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单位:mPa·s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单位:mPa·s
组别例数全血低切粘度tP全血高切粘度tP血浆粘度tP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6414.22±2.35 11.14±1.93 8.103<0.001 7.87±0.956.02±0.61 13.109<0.001 1.86±0.471.59±0.303.874<0.001实验组6314.26±2.279.04±1.61 14.888<0.001 7.84±0.895.09±0.45 21.887<0.001 1.84±0.431.42±0.266.634<0.001 t 0.0986.6530.1849.7650.2503.410 P 0.922<0.0010.855<0.0010.8030.001
治疗前,两组血清NSE、hs-CRP 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上述血清指标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组别例数NSE/(μg·L-1)tPhs-CRP/(mg·L-1)tP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6436.12±5.6319.34±3.1820.761<0.0019.39±1.854.33±0.9219.592<0.001实验组6336.20±5.5815.13±2.7626.864<0.0019.42±1.802.13±0.4431.226<0.001 t 0.0807.9630.09317.147 P 0.936<0.0010.926<0.001
冠心病、高血压、吸烟等都是诱发AIS 的高危因素,发病时可表现眼歪口斜、头痛、躯体麻木等症状,而脑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状态很敏感,即使脑部缺血的时间较短也可造成神经不可逆的损伤,同时血浆黏度升高等情况也会在AIS 发病后持续一段时间,易导致神经元进一步损伤[5]。
巴曲酶是凝血酶样降纤药物,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合成,提高血浆原活化素的水平,而血浆原活化素可与血浆纤维蛋白原Aα 结合,加速纤维蛋白原分解,改善血液黏稠程度,预防血栓发生,同时巴曲酶还可降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 的水平,产生溶栓作用。此外,血液黏度的降低可抑制红细胞沉降,进而使血管阻力降低,增加脑组织对氧的利用率,改善脑组织微循环[6]。丁苯酞是我国的自主研发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左旋芹菜甲素,可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的水平增加脑部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含量,进而减少细胞内的钙离子,使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抑制有害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脑细胞凋亡,同时丁苯酞还可提高呼吸链复合酶Ⅳ的水平,保护线粒体功能,进而减轻缺血缺氧对神经功能的不良影响[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丁基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AIS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
有研究[8]表明,丁苯酞可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 信号通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保护缺血梗死的脑组织。另有报道[9]称,巴曲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减轻免疫炎症反应,降低神经损伤特异性标志物的水平。NSE 是神经细胞分泌的特殊酸性蛋白酶,有高度特异性,在AIS 患者的血清中高度表达,其水平越高代表脑组织损伤程度越重;hs-CRP 是很敏感的炎症反应指标,对于AIS 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血清NSE、hs-CRP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丁基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AIS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丁基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AIS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应用效果优于单用巴曲酶。但本研究疗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有待于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