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方文化口令”滋养学生成长

2021-09-03 20:40郑结霞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口令师生传统

郑结霞

摘 要地方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将其引入日常校园生活常用的口令之中,通过让师生走进家乡、地方生活感悟传统文化,积累口令创编的素材资源;进而展开口令的创编、选择和日常诵读使用,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口令所蕴含的地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促进文化体认,生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口令;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11-0034-03

①本文系广东省中山市教育科研第十三届立项课题“石岐文化的课程化与传承创新的实践研究”(编号:B2020102)成果。

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事件[1]。学校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理应承担对学生开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着多样化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校园,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如何将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教育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立足石岐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带领师生创编、选择和使用富于传统文化气息的口令,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日常校园生活,滋养学生成长。

一、创编口令,在“行走”家乡中走近传统文化

地方传统文化蕴含着代代相传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是以地域文化形式出现的一种重要教育资源。杨贤江认为,“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2]地方的方言、饮食、街道、名人、交通、旅游、建筑、风俗等,生动朴实地传承着地方文化的精髓。带领学生从中汲取精华,进而创编日常校园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口令,其本身就是置身地方,浸润传统文化,感悟地方传统文化精神的过程。

学校将口令创编纳入综合实践、研学活动、亲子寒暑假实地考察等活动,倡议并带领师生开展“走家乡”活动,在“行走”家乡中注意观察并记录所见所闻,初步感知地方特色传统、历史、文化、人文,为口令创编积累素材资源。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走家乡”“看古城”“说故事”“摄新貌”“访名人”“明风俗”“写感悟”“创未来”等主题活动,鼓励师生以图、文、照片或手抄报等形式,制作并分享“走家乡”的感悟成果。

例如,学生从石岐地方语言中汲取灵感,编创的语言类节目展演深受师生喜爱,其中,《石岐话串烧》《石岐话民谣+PPAP》两个节目多次受邀参加社区举办的义演活动,获得居民的广泛好评;郑天泳、郑岚岚等同学创作的爱乡美术作品“爱岐说”富于鲜活的地方生活气息,引人驻足观赏,并获得中山市比赛一等奖;诗歌班在中山诗词楹联协会老师的帮助下,从石岐当地的街道名称中获得启发,创编了对联“七星偃月,仁和枕善彰博爱;九曲朝阳,德政兴中耀太平”,经全校师生票选,醒目地悬挂在教学楼上……

相关作品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之后,由班主任带领班干部通过评选,向德育处推荐优秀作品。被推荐作品不仅会展示在学校橱窗上,还会成为国旗下讲话的优秀发言稿。这些都成为口令创编的宝贵素材。口令不应仅停留在“乡土气息”上,更应结合新时代特点实现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彰显地方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学校成立地方文化口令的创编组和专家组,邀请中高年级各班班长、文娱委员和有写作特长的同学成立创编组,负责口令的具体创编;聘请学校行政代表、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师为专家组成员,负责创编组的指导工作。

于是,创编组在专家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走家乡”优秀作品进行整理、归纳、提炼,进而展开集体讨论、筛选,最终选出30个具有代表性、地方文化色彩浓厚、对师生正面影响力强的作品。之后,创编组分头进行广泛的查阅资料,审核被推荐作品文化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根据“短小凝练”“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和“便于记忆”等要求,经过头脑風暴、反复推敲、精心修改后,提交地方文化口令的初稿。创编组学生广泛征集班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如此,使学生从静态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激发了学生参与地方口令创编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口令,认同度自然更高,同时,更增进了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认同。

如此创编的口令朗朗上口,深受师生欢迎。如(师)岐江,(生)石岐的母亲河。/(师)石岐风景圣地,(生)“七星峰”。/(师)岐江桥,(生)广东最早的开合桥。……口令创编的过程便成为师生行走家乡,感悟地方传统文化的体验过程,传统文化教育内在其中。

二、选择口令,在“读懂”传统中理解文化内涵

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载体,口令经由师生共同创编而来,进而走进师生的日常生活,在切实诵读使用中,才能真正走进师生内心,不断激发文化情感和认同。地方文化口令不仅应成为德育活动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载体,更应成为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唤醒文化自觉的互动载体。为此,学校重视口令的落实使用,以“选择口令”的活动促进师生走近传统文化,“读懂”口令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学校将所创编的30条地方文化口令整理成册并统一印刷,发到给每一位教师和班级。各班主任将口令张贴在教室展示栏中,由各学科教师在教学间隙,根据任教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选择口令的活动。如此,每个班级都会利用不同学科教学时间,带领学生初步诵读所有口令。这一过程便成为学生了解、熟悉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和老师一起根据学科需要尝试选择口令(一般是1到2条),同时,教师会适当讲述所选择口令蕴含的地方文化、历史背景、意义等,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音乐课上,师生共同选择了两条口令,并展开了口令内涵讲述。(师)萧友梅;(生)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开创者。/(师)吕文成;(生)“二胡王”,堪称粤乐宗师。口令中的人物是中山市石岐当地名人,被称之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的萧友梅和堪称“二胡王”粤乐宗师的吕文成。

教师深情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萧友梅先生与孙中山先生自小熟识,是来往甚密的世交[3],他们的情感缘起澳门、日本再会。萧友梅先生为了实现童年时代的音乐梦想而自费留学深造,一生为“音乐教育”“教育救国”而艰难前行的事迹,让学生深受感动,教师趁此鼓励学生要树立为实现梦想而努力进取的志气。而学生对吕文成先生更是熟悉,学校的校园铃声便取自吕文成先生的创作作品《步步高》。每当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跟着广播哼起熟悉的旋律。音乐教师在介绍口令(师)吕文成;(生)“二胡王”,堪称粤乐宗师时,特别向学生讲述了粤语的发展变化所展现的历史进程,以及粤乐的发展历程等。最终,吕文成先生极富艺术技巧和群众性的创作风格获得了多数学生的喜爱和认可。由此,这一口令走进音乐课堂,激励学生以盎然的斗志开启课堂的学习精神[4]。

在选择地方文化口令时,各学科教师注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中低年级着重选取短小且易懂的口令,如:(师)石岐乳鸽,(生)嫩滑爽口。/(师)泮水桥是礼仪桥,(生)中山现存古桥之最。高年级尤其是语文教师选用的地方文化口令则内涵丰富,如:(师)石岐爱国青年梁仁达,(生)郭沫若为其写下:“人达而已达,求仁而得仁,牺牲者肉体,不灭者精神”。由此,地方文化口令在校园中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并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三、使用口令,在深情诵读中体认文化精神

经过创编和选择,口令以真实、独特、贴近生活实际、新颖和内涵丰富等优势,深受师生欢迎。于是,日常升旗仪式、校会、课堂上,不时传来师生自豪而响亮的口令诵读声。

在日常课堂上,小学生难免会出现开小差或精神不集中的现象。教师除了用眼神提示外,还可走到其跟前,轻轻领呼地方文化口令。当其他同学马上应答时,开小差的同学立刻回过神。这样的提醒方式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更融洽了师生关系。当教师即将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或者要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时,只要领呼地方口令,学生就会立刻回应,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例如,在中高年级课堂上,当教学准备转入下一个环节时,教师发出口令:石岐老字号美食店铺,学生回应:传承匠人精神。这一口令取自石岐当地传统美食,尤其是特色点心所蕴含的匠人精神,指引着学生要学会像工匠那样专注、心无旁骛,实现自主自觉成长。

地方文化固然是历史的结晶,但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5]。地方文化口令不仅走进日常课堂,更走进日常校园生活,让师生耳濡目染,不断深化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日常升旗仪式或校会集会前,当各班到达会场后,口令都会成为组织纪律和提醒行为的信号。(师)太平“小脚丫”,(生)快乐走石岐;(师)太平“小脚丫”,(生)阔步走天下。(师)脚丫,(生)前行;(师)前行,(生)脚丫。在主持人和全校师生精神抖擞的诵读聲中,既明确发出活动即将开始的信号,提醒全校师生集中注意力,更唤起了学生对“脚踏实地、快乐前行”成长诺言的践行决心。

随着口令的广泛使用,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书籍、上网搜索,深入探究地方文化口令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于是,“讲地方文化口令背后的故事”“知晓地方文化口令知识小辩论赛”等成为班会课的新主题。学生不仅在校园里与同伴分享口令背后的故事,还与家长讲述口令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地方文化口令的创编、选择和使用,让师生自然走进地方文化,在接受传统文化滋养的同时,更以主人翁的精神学习、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了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曲天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系统设计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6):41-44.

[2]杨贤江.杨贤江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413.

[3]马煜.音乐家萧友梅与孙中山[N].联合时报,2021-08-03(005).

[4]高昂.从《步步高》看吕文成艺术创作特点[J].中国文艺家,2021(01):70-71.

[5]陈萍.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07):39-4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口令师生传统
高矮胖瘦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口 令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好玩的“反口令”游戏
少年力斗传统
麻辣师生
健身气功·八段锦教学口令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