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娟
摘 要:济源产业结构存在第一产业经营方式单一、第二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現象。济源应该紧抓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依托现有资源优势,从政府政策引导、宏观产业布局出发,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绿色品牌;稳固制造业的地位,发展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鼓励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制定人才引入优惠措施,借助金融市场资金配置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一、引言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1]。由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上升为了国家战略[2]。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而黄河流域多数地区经济以重工业为主,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业的比重高达36.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黄河流域经济体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3]。济源与黄河流域多数经济体的产业发展情况类似,重化工业占比明显,传统农业效益不高,服务业发展较慢。济源要紧抓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济源产业发展现状
济源地处黄河中下游,全境属于黄河流域,山丘区面积大,以工业建市,对济源2009年至2019年一、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进行搜集整理发现,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2%左右,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接近30%。数据表明,济源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是济源经济发展的支柱,是济源GDP的主要贡献者,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一直偏低,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明显低于第二产业。从产业“数量”角度看,济源产业结构是“二三一”模式。
(一)第一产业经营方式单一
近些年,济源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带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等各种途径,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地方农户的农业生产大多缺乏计划性,与时俱进的市场观念不强,导致农产品经营方式仍比较单一,经济作物品种雷同性强,缺乏特色,不具备明显市场竞争力,销售收益整体并不高。另外,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普遍,对土地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农产品品质不高,距离有机绿色环保差距较大。同时,农业生产分散,尚未形成规模优势,难以进行集约式管理运营,缺乏规模效益。
(二)第二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济源工业化水平超过70%,目前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白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超百亿企业有6家,中国企业500强1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有3家。济源二产仍以铅锌冶炼、钢铁制造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制造业具有明显的重工业特征,发展粗放,增长动力不足。同时,制造业的粗放式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济源山区资源丰富,具有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内唯一的山河景观—小浪底。但是,济源旅游服务业特色不明显,服务水平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三产与一二产业融合度低,三产中的科教文娱金融等与一产、二产相关行业匹配度低。地方高等教育院校只有两所,普通本科一所,高等职业学校一所,2019年末高校在校生人数为19258人,平均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约为2683人,明显低于2019年全国2857人的平均水平[4]。
近几年,济源GDP的增长速度在河南省一直处于前列,但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济源产业转型升级要遵循“量”和“质”的协调统一,一二三产业据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以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促进济源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时通常会将落后产业转移出去,引进或集中有限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但是,欧美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教训提醒我们要防止过度去工业化,使地区经济失去发展原动力[4]。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一刀切”的淘汰传统产业、降低制造业比重,片面追求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越第二产业,这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济源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制度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提高转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首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比如为转型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便利,加大对高精尖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其次,政府主导牵线搭桥,加强区域内外产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营造转型升级的平台和机会,最大化地降低转型成本。再次,加强对产业转型相关政策的宣传指导,激发转型主体内在动力。比如:召开产业转型相关企业交流会,政府部门下基层搜集企业意见等,确保企业充分知晓政策、积极落实政策,政府及时兑现优惠政策。
(二)优化空间产业布局
产业转型升级不需要每个经济体都面面俱到拥有所有产业门类,最好集中多个地域互联、产业类似经济体的区域经济优势。济源可以加强与洛阳、晋城等周边地市的产业合作,打破城市区划,进行整体产业布局。
加强济洛融合。济源与洛阳地理位置相邻,经济结构互补,洛阳又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济源要积极融入洛阳都市圈的发展,有效发挥洛阳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两地产业协作一体化,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区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