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习琼
(曲靖师范学院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自然结构的基本要素,它以年龄大小来分析人口内部的组成状况,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反映了人口总体中不同年龄人口的分布状态。度量和分析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以下五个:人口比重、老少比、抚养比、年龄中位数和人口年龄性别结构金字塔〔1〕。人口老龄化是指每个人或某个国家、地区的总人口寿命不断延长、增龄、变老的过程。更具体些,可理解为老年人口数在总体人口数量中的比重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动态变化过程〔2〕。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客观规律。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人口地理学理论,通过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以及人口老龄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昆明市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特征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其老龄化程度、速度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了解昆明市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下老龄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以此提出积极和健康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1资料 人口年龄结构概述及人口老龄化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理论知识资料来源于:①人口地理学〔1〕;②人口社会学〔2〕;③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3〕;④社会老年学〔4〕。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于:①云南省昆明市第三次人口普查(三普)资料汇编〔5〕;②云南省昆明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6〕;③昆明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7〕;④昆明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8〕;⑤昆明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2011~2020〔9〕。
1.2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和整理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应用人口地理学理论对昆明市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和老龄化特征进行定性分析与评价。
2.1人口年龄结构转变过程与特征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一段长时期内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它可以大致判断未来人口再生产的发展趋势。为此,国际上常依据人口比重、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几项指标,将各种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属于静态的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属于动态的为增长型、稳定型、减少型。它们之间是相互依次对应的,其涵义是指属于年轻型者,人口数量将逐渐增长,成年型则相对稳定,老年型将趋于减少,见表1〔3〕。
表1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3〕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一普)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二普),人口年龄结构倾向年轻型,少儿人口比重偏大,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小,老少比普遍较小〔5~9〕。1982年“三普”人口年龄结构为标准的成年型,少儿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老年人口比重略有上升,老少比有所增大。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四普),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晚期,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加快,老少比上升明显。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五普),人口年龄结构开始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少儿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持续升高,老少比增速快。最后,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六普)时,少儿人口比重下降速度快,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明显,老少比比“一普”时增加了5倍多,中位年龄明显上移,表明昆明市已经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
再通过昆明市“三普”到“六普”不同年龄组人口规模见表2。从1964年“二普”到1982年“三普”,人口年龄结构逐渐由年轻型转变为成年型,从1990年“四普”到2000年“五普”又由成年型晚期过渡到老年型。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年龄结构为标准的老年型〔3〕。
表2 昆明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不同年龄组人口规模(人)〔5~8〕
2.2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特征 人口老龄化实质是总体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即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的过程。从上述昆明市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相关资料分析可以得出,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特征。
2.2.1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2.2.1.1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1953年“一普”时和1964年“二普”时,≥60岁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6.13%和5.79%,≥65岁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3.57%和3.13%〔9〕。从1982年“三普”到2010年“六普”,≥60岁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8.01%、9.20%、9.78%和12.10%〔9〕,≥65岁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5.19%、5.94%、6.56%和8.37%〔9〕。从1953年“一普”到2010年“六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5.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4.8个百分点。从1982年“三普”到2010年“六普”,≥65岁老年人口数量从103 529人〔5〕增加到538 231人〔8〕,一共增长了约5.2倍,表明整个人口年老,老龄化程度深。
2.2.1.2老少比增长 从1953年“一普”到2010年“六普”,根据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0~14岁少儿人口数量分别为626 023人、974 008人〔9〕、577 799人〔5〕、791 515人〔6〕、1 102 681人〔7〕和996 857人〔8〕,≥65岁老年人口数量分别为66 659人、78 236人〔9〕、103 529人〔5〕、215 916人〔6〕、379 536人〔7〕和538 231人〔8〕。1953年“一普”时,老少比为10.65%,1964年“二普”时为8.03%,从1982年“三普”到2010年“六普”,老少比不断上升,分别为17.92%、27.28%、34.42%和53.99%,从1953年“一普”到2010年“六普”,老少比增长了43.34个百分点。老少比达到3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该值越大表明老年人口越多,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2〕。
2.2.1.3高龄化水平提高 1982年“三普”时,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59 797人,8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9 631人〔5〕,高龄老年人口系数为6.03%,1990年“四普”时,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334 336人,8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5 672人〔6〕,高龄老年人口系数为7.68%,2000年“五普”时,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565 342人,8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50 075人〔7〕,高龄老年人口系数为8.86%,到2010年“六普”时,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778 088人,8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92 733人〔8〕,高龄老年人口系数为11.92%,从1982年“三普”到2010年“六普”,高龄老年人口系数提高了5.89%,该指标值超过10%,表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2〕。
2.2.1.4年龄中位数上移 1982年“三普”时,人口中位年龄为25.93岁,1990年“四普”时为26.94岁,2000年“五普”时为29.80岁,到2010年“六普”时为34.85岁,从1982年“三普”到2010年“六普”,年龄中位数上移了8.92岁。年龄中位数超过30岁时,人口呈现老化,为老年型人口〔2〕。
2.2.2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2.2.2.1老年人口发展速度快 从昆明市不同时期老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和总人口增长率的比较来看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度,见表3。从1964年“二普”开始,≥60岁或≥65岁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总人口增长率,表明老年人口增速较快,老龄化进程加快。1964~1982年,≥60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总人口增长速度3.2%,1982~1990年,≥65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人口增长速度7.89%,2000~2010年,≥60岁或≥65岁老年人口规模均呈明显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超过总人口增长率2.63%和3.05%。
表3 昆明不同时期老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和总人口增长率的比较〔9〕
2.2.2.2老化率增长明显 从老化率也可以看出人口老化速度增长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见表3。从1964年“二普”开始,各个时间段人口老化率指标值都超过1,表明人口趋向老化〔2〕。1982~1990年达到最大值,为5.70,这个时期受人口生育政策的影响较大,与少儿人口比重急剧下降,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上升,老龄化水平相对提高密切相关。其次是2000~2010年,为3.70,这个时期与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老年人口比例稳定上升有关。
2.2.3社会对老年人口的负担加大 根据“昆明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2011~2020年〔9〕”计算得到1953年“一普”和1964年“二普”的人口抚养比,再根据昆明市第三次〔5〕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状况的人口数据〔6〕计算出1982年“三普”和1990年“四普”的人口抚养比,见表4,总体特征为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总抚养比下降。从1953年“一普”到2010年“六普”,少儿抚养比从53.41%下降到20.36%,下降了33.05%,老年抚养比上升了5.3%,总抚养比下降了27.75%。老年人口抚养比呈递增的趋势,表明社会对老年人口的负担不断加大,也反映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表4 昆明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抚养比(%)〔5~9〕
从昆明市人口年龄结构转变过程可以明显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断老化的趋势,从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的各项指标来分析,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昆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快,程度在加深。对此,根据昆明市区域发展实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积极和健康人口老龄化。(1)应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增建不同层次、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服务站等养老机构,改扩建养老服务设施,开发社区养老服务产品,打造适合老年人需求特点的养老旅游项目,创办老年大学教育与老年培训产业,既满足了老年人口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又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老龄产业的快速增长,从而增强地区养老综合经济实力,缓解养老压力。(2)加大护理、家政、老年社会工作等为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通过过硬的技能和业务素养培训,打造专业性强,道德素养高、责任意识强和服务技能水平高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和专门化服务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为老服务人才的需求。(3)积极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①在家庭养老保障方面,针对养老负担较重的下岗职工,在经济上应适当给予财力和物质方面的补助,在住房政策上,购房时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多建一些老少复式住房,以满足同地区、同楼、同层的住房需求,为其照顾老人提供方便。②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区在照料老人方面弥补了家庭照料的不足,应将社区养老纳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在为老服务方面提供财力支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建社区老年服务场所,改扩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高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减少老年人群患病概率,推动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社区老年协会,居委会要安排专门负责老年人工作的人员,对高龄、体弱多病、失能等特殊老年人口实现精准一对一上门服务,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晚年生活质量。③在自我养老保障方面,要加强自我保障意识,消除对老年人口的歧视和偏见,通过大力宣传鼓励老年人口主动参与社会,为家庭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发挥自我养老潜能。社区邻里之间要发扬中华民族互助友爱的优良传统美德,实现老人互帮互助养老,要主动改变等、靠、要的传统养老观念。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应发挥政府组织功能,健全对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大病医疗保险、互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医疗救助和老年医疗专项基金,建立健全多层次、多防线的老年人口医疗保障,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2〕,最终实现积极和健康的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