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才培养视角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1-09-02 08:20冷晨曦
南方农机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思政

陈 爽,冷晨曦

(1.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阐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紧迫性,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人才为本”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保障。然而,教育工作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这一问题。“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单一渠道,难以满足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亟需借助多学科优势,在更多的学科中树立“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在知识技能传授中融入更多的思想育人和价值育人元素,将各门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资源集中归纳整合,做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齐头并进,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共同的立德树人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扎实、思想品德素养高的新时代接班人。

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需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进行,将德育纳入专业课程,形成全方位覆盖,逐步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因此,在专业课中怎样更深刻地领会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教育的功能,更准确地把握教书与育人、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将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等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满足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专业课程思政构建背景

伴随着制造业全球化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格局,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参照指标,工程教育认证下人才培养观的核心理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4-5],不但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做了清晰的阐述,同时明确了毕业生应具备的法律、道德、环境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在内的职业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6],人才培养不仅仅包含专业技术知识训练,同时也包含了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因此,所有课程都承担着培育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责任。

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已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众多高校将立德和树人放在同一地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对“培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所蕴含的人才培养观既符合我国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方针政策,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一个阶段以来,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低的现象。为此,必须首先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就是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路径协同起来。

2 专业课程思政构建方法

2.1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落脚点

“课程思政”博大而精深,其中包括爱国主义、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理想、法制、纪律、国防和民族团结等德育内容,“课程思政”没有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或者将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的模式,而是充分发挥每门课程蕴含的德育功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所含有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生动的有效教学载体,在人才培养中体现知识内涵,实现“术”“道”融合,实现“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人才培养角度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是基于教育对象职业能力的需求,经过科学的设计,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体系。其目的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能力要求紧密融入专业课程中,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上。

要想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探究清楚并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何确定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思政目标;如何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设计[7];如何在满足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要求下,实现核心内容的无缝对接。

实现“课程思政”,教师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将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相融合,将学术研究和社会热点相结合,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自由相统一,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不在课堂上出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言行,传播违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阵地、传播正能量的战场;其次,要基于各个课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目标要求,将专业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此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打破了传统工程教育的局限性,在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经验的同时,进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和社会实践,实现大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变,帮助学生实现价值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建立。

2.2 人才培养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在遵循课程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协同,将价值思想引领始终贯穿在教学设计全过程,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2.2.1 建立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每门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为课程性质、学习对象的差异而不同,因此如何寻找有特色的德育因素是创新“课程思政”工作的重点,特别要注意避免机械化和教条主义,不能生搬和硬套德育元素。从课程运行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角度进行审核和分析,细致筛选出某一专业课程群所能够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并将它传递给学生,以此为新的“课程思政”目标。

2.2.2 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设计方法

1)教学固定动作环节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化学生,如何将固定教学动作与思政元素无缝对接又有机互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课前、课中和课后是思政元素融入的机会,值得研究和实践。比如职业素养中要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率,就可以通过课堂点名签到和收缴作业这两个环节来培养。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上传作业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较好地设定课程签到和作业上缴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即使没有进行签到和没有上缴作业,教学平台也会自动关闭。这样一个制度有效培养了学生守时、守规的良好职业习惯。点名制度和按时上交作业制度可以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职业素养所需的“守时守信的工作态度”。同时,以作业独立完成和诚信完成作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杜绝抄袭行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道德观。

以上这些关于点名和作业的想法、说法和做法,涉及制度建设、意识培养、诚信观念等,它们是职业素养,也是思政教育。教学设计中固定环节很多,比如签到点名、规章讲解、专业讲授、单元总结、学情分析、课堂辅导、小组讨论、发言点评、布置作业、收缴作业、点评作业、教师身教……不同的课程,环节也不完全一样,每个环节按照时间段可以融入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固定环节思政元素

2)教学特色动作环节思政元素挖掘。以学科知识为强力支撑,强调选择有效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挖掘。素材挖掘和使用应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①注重时效。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具有很大的性质上的差异,思政材料的选取要注意时间的因素。在选择材料时,首选近几年媒体所报道的典型人物事件。这些案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满足现在所推崇的价值取向,且案例越新,越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好。

②注重典型。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经验,着重挑选那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往往属于学生比较关注的视阈范围,如教育、科技等领域,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深入思考,教育效果显著。

③注重导向。“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维度,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将学生们塑造成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过硬的合格大学生。

3 基于“数控技术及应用”的“课程思政”实践

为解决上述问题,打破思政教育孤军奋战的困局,以“课程思政”为目标,通过积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专业课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符合新时代的正确价值观,现对“数控技术及应用”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3.1 “数控技术及应用”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数控技术知识的传授与新时代精神传递相结合,通过具有时效性、典型性、导向性的专业案例,培养学生们的价值取向与政治信仰,促进大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将他们培养成满足新时代需求、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

在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及数控系统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PLC控制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进行针对性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结合生产实践,让课程走进工厂,引导学生将青春与奋斗融入振兴祖国的伟大事业,将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不负国家殷殷之望。

3.2 “数控技术及应用”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革

1)以数控系统的红色基因为融入点,培养爱国之心和社会认同感。例如:通过学习数控系统的发展进程,知道中外数控系统的差距,了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机床的前世今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抱负,主动肩负历史使命。

2)以数控系统软硬件升级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为融入点,改革创新,坚定道路自信。例如:数控系统软件编程中,新兴的3D打印增材制造开源程序与传统数控程序有关联性,伴随技术的日新月异,思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兴技术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思考《中国制造2025》对数控机床提出的顶层设计的战略意义,坚定提高对提升国产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及精度的自信心。

3)以数控加工的工匠精神为融入点。①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例如:通过学习在数控加工中基于工件精度控制的工艺参数优化过程,展开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如何遵守职业规范、塑造职业精神的讨论,培养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行为能力。②友善互助,团队意识。通过PLC控制系统训练,互帮互助,实现插补算法和PLC程序的编制,并能举一反三,实现单片机或PLC系统在其他智能装备的应用。

3.3 “数控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的改革

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了教学手段和策略改革。

1)使用专题式嵌入,鼓励学生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数控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让同学们认识了解数控技术的前世今生,并将国内外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在课程进行的第一节课,让同学们对全球数控机床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我国制造产业形势、优势和不足,通过本次学习,使同学们加强了爱党爱国的信念,加深了砥砺前行的决心。

2)使用基因式融合,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过程,弘扬敬业奉献、友善互助的精神。“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应与时代需要相契合,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数控技术及应用”课程基于这一理念,针对一些学生缺少诚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关心学生课余生活等方法,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精神和诚信意识。从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出发,在学习单片机系统和PLC系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组队训练,指导学生参加全国3D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每场大赛需要全身心的付出,经常通宵达旦在实验室进行方案修改和系统测试,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互帮互助和敬业奉献的精神。

3)使用隐性渗透的方式,将诚实守信、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坚持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是教师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总和,它与我国的思想文化相适应。后者是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受到教育的效果。教师们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4 小结

“数控技术及应用”课程基于以上思路,课间10分钟观看微视频《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等作为课前热身,用先进的创新实例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装备制造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突破。透过镜头,让他们看到普通产业工人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看到创新中关键人物的背后故事,看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弱变强,奋起直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艰辛历程,充分意识到诚实守信和工匠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CATIA现代信息手段的数控技术课程教改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控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中的运用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