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梦洁
2021年6月,《时尚现代性》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下简称: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作者张小虹毕业于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是密歇根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外文系特聘教授,著有《性别越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自恋女人》《假全球化》等著作。作者耗时十年完成《时尚现代性》一书,从理论到文本,从文化到国族,从时尚到历史,她穿梭在不同畛域的缝隙中,以小观大,对民国以来的时尚抽丝剥茧,为我们理出另类现代性的头绪。同时,本书的理论构架和历史辩证代表了她学术成就的高峰。她用民国时尚风潮开启民族想象,在历史的旅行中带我们看见时尚变动不居的大海深处。
《时尚现代性》的时尚研究
《时尚现代性》中的时尚研究是在研究时间与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服饰和身体发肤在“政治性时尚”中不断延伸变化,用时代变换中的一线人、物细腻表现身体与思想的关系。本书整体结构总分鲜明,虽然它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很强,但是作者善于把学术概念从经世救国的大论述转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从国家大事转到发型衣饰。前两章先铺垫好理论知识,然后从林则徐的裤子、鲁迅的头发、张爱玲母亲的小脚,一路写到民国的时装美人、封面男女,又从制衣曲线谈到旗袍和蓝布。作者从人体谈到人体的衣服和颜色,清晰勾勒出时尚的整体形象,也许只有加上头发、脚和颜色才是完整真切的时尚现代性造型,一层层理清了宏大的时尚起源。
“时尚与现代性”理论的可阅读性
如何理解关于时尚的阐释。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是罗马的再生转世,本雅明认为法国大革命召唤古罗马的方式就是时尚召唤过往服饰的方。本雅明和德勒兹的“绉折理论”的区别在于:时尚仅是德勒兹借力使力的切入点,本雅明的绉折理论视辩证跳跃为历史的绉折运动,而德勒兹强调世界流变是不断推挤的绉折运动。但是他们的理论都表示“行势”(力量的关系、力量的曲折或特异点的力量布置)大于“形式”,从而使得我们可以进行中国时尚现代性的思考。
如何理解关于现代性的阐释。第二章继续对“绉折”的概念提问,找出翻译是否也可以在探寻“翻译折学”中帮助我们处理“时尚现代性”的跨语言、跨文化实践,希冀在本雅明的观点中寻找到转化“现代性”论述的新契机。波德莱尔在他的文章《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提出了美学“现代性”的特质,即“朝生暮死”“稍纵即逝”“变动不居”。过去与现在、古代与现代形成清晰的时间对比,正是“时间性”与“新”的延展关系,强调了“现代性”稍纵即逝和“辞旧迎新”的特点。
服饰装扮细节项目的可阅读性
辫发、缠足、旗袍和蓝布怎么谈,一头扎进史料里,会有踏不到底、探不出头的恐惧,但是理论给出了新的开场白,所以才讲出了不一样的辫子故事、小脚故事、旗袍故事和蓝布故事。作者对近代审美的复盘,告诉我们时尚变动不居的背后是每一个阶段的人们不同的现代化视角和立场。
鲁迅的头发与张爱玲母亲的小脚,引发我们对时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在苦难的晚清,男人被迫让西方“窥见”他雌雄莫辨的发式,第一个被窥见的是“长毛状元”王韬,出国后遭受了“西式”侮辱,如果这是旧耻,那么“豚尾”就是新耻。维新变法之后,剪辫成为国族想象中的身体视觉象征。鲁迅也在日本留学期间剪掉了辫子,而受国内政治环境影响,留了胡子的鲁迅由于胡子不是中国式“尖端下垂”的样子,遭到“国粹家”的诽谤:两面不是人,竟然学习可恶的日本人的胡子。于是他对着镜子拿起剪刀发明了“一字胡”,使他的胡子不再背负中国存亡的责任。此后,鲁迅穷其一生让“辫发”去象征化,让简便和实用性成为去象征化的先驱说服力量。“不利行动”“不利卫生”“不利显现男性健康美”是现代去象征化的科学性说服力量。从此,这个在作者笔下左缠右绕的男人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师,而是中国时尚现代性的头号代表。
同样,女人的小脚也遭到西方讥嘲,比我们批判西式高跟鞋(洋缠足)对女性脚的“伤害”严重多了。也许我们知道缠足的生理伤害性,但是在“时尚政治性”的作用下,只有服从才是正常人的反应。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又名黄素琼)自幼缠足,但是她不仅以一双金莲走遍世界,而且还能在瑞士阿尔卑斯山上滑雪自娱。当“自由、健康”的思想终于拯救了中国女人的时候,我们才彻底认识到:天足就是现代化,天足是自然科学的产物,我们的身体和服饰要用科学的审美眼光来发展它的现代和未来。谈及“辫子”与“小脚”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年的嘲笑,如何重新处理“耻辱”,作者用不一样的辫发故事和小脚故事让它们不再是民族创伤记忆中不堪回首的痛处,不再是西方凝视下落后封建的中国形象,让我们不要再纠结于辫发与缠足的“前世”,要更加关注于辫发与缠足的“来生”。
从时装美人、封面男女和“旗装”制衣曲线出发,向旗袍和蓝布的延展。作者强调时装美人的重点不在“美人”,而在“时装”,而时装的重点不在“装”而在“时”。张小虹对比《眉语》第十二期封面与《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发现,一個是中国传统书法形式的刊名,一个是新式西洋美术字体形式的刊名,并附有法语刊名。在人物上,前者采用“红窗闲倚”的新时装美人,后者则是穿着学生服的一列学生和美国实业家卡内基的半身侧面照。两个封面所反映的“阴”与“阳”十分鲜明,于是前者就在批判家的“推陈”中被指摘为“旧文化”而“就地正法”,后者被“出新”为“西方现代”。这种另类的“推陈出新”模式所展现的其实是文化翻译上的性别美学政治。例如,《礼拜六》的创刊号封面上,展示了两位穿着文明新装的女学生或者知识分子的亲吻之举,此是突破社会禁忌的开明先进之举,还有《眉语》第十八期封面《惊鸿一瞥》,展示了女子驾车的姿态,并成为本书封面。这些时装美人封面让时装以“微绉折”的模式供人阅读,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时尚才是“此时”的时尚。
然后作者从中西的服饰轮廓入手,发掘现代性的曲线。我国女子的衣服重直线,西洋女子的衣服重曲线,但是对比醇亲王福晋与洋夫人的合影,洋装与旗装在曲直宽窄上高度相似。旗装并不宽,洋装也没有体现出曲线;旗装没有很传统,洋装也没有很现代,使旗装开始很容易被“改革”为现在的旗袍(旗装的常用名)。不管旗袍从男女同制如何分化演变为现代的旗袍样式,但是它剪裁合身、实用便捷的特点,象征着女性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可以争取参政权和教育权的历史性变化。这种旗袍变革背后的精神性,为现代开放、多元的女性服装的变革打下基础。关于衣服的颜色,作者从合成染料阴丹士林的引进,为我们展现了从战前“以西为新”“以中为旧”“以旧为耻”的思想下“爬向”阴丹士林布,到战时爱国主义情结下阴丹士林蓝布逐渐转化为民族认同和爱国消费的特征:阴丹士林蓝布旗袍不仅爱国又时尚,而且还实用整洁,象征着全国军民一体。无论是剪辫、放足带来的“健康时尚”,还是旗袍、蓝布带来的“实用时尚”,每一阶段的时尚都是置于“政治时尚”的背景下,我们对时尚的认知到“蓝布”戛然而止,中国近现代的时尚现代性论断才阐释完毕。
至此我们恍然大悟,时尚的变动不仅是现代审美者思想跃迁的结果,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每一阶段时尚产品的现世都印证着每一阶段人们不同的审美观。该作品带给读者不同方向的思考和启发,引发头脑风暴。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