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川渝毗邻地区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思考

2021-09-01 06:33苏亚红
当代县域经济 2021年8期
关键词:共治协同机制

苏亚红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加快推进,打破地域界限,推进协同发展,正逐步成为川渝地区社会治理的新常态。川渝毗邻地区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经济相融,推进跨区域社会治理协同发展基础坚实、优势突出、需求迫切。同时,实施“跨界”治理、推进“并行”施策,具有灵活精准的治理优势,能有效推动治理效能向更深更广领域延伸。

实践与成效

川渝毗邻地区(以下简称“毗邻地区”)涉及四川6个地级市和重庆13个区县。近年来,毗邻地区社会治理协同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呈现以下特点。

——突出政策指引。川渝毗邻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排头兵和先锋队,在两省市统筹领导下,从不同层面开展了社会治理协同共建。省级层面,两省市先后签署了各类合作协议240余份,特别是重庆市较早制定了推动毗邻四川的区县加快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毗邻地区推动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地市层面,毗邻地区主动作为,启动村干部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对基层治理主体之一的村干部进行管理考核。

——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毗邻地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民生领域开展协同共建,为社会治理协同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川渝两省市已联合发布两批共210项“川渝通办”事项,户口迁移、身份证换领、驾驶证核发、残疾人证办理等均可在两地通办,大幅减少了群众“往返跑”。特别是两地在毗邻地区建立110、120跨界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等跨区域协作合作,通过高效的协同治理工作增强了两地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试点探索。在部分毗邻地区探索推进基层治理人才共育、智库共享、创新互鉴新模式,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多方协同”新机制,项目化推进组织联建、活动联办等合作,增强区域社会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在毗邻地区发展较快的地区,基层镇之间还签订了党建合作联盟协议,以深化毗邻区域基层治理为主线,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共同推进党建共抓、基层共治、环境共护、产业共兴、文旅共融等方面合作,为毗邻地区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问题与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了毗邻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加速流动,跨区域公共事务日趋增多,跨区域公共问题大量涌现,如百姓就医、孩子上学、社保养老、社会治安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发公共事件协调处理等。

——治理动力不够足。基层社会治理实行“属地管理”,各地方政府重点是对本辖区内开展社会治理,对属地以外的区域治理没有足够动力。在面临毗邻地区同一公共问题时,如果相邻地区制定的政策及应对办法相互冲突,将导致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失灵,甚至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

——治理主体不够广。社会治理本身就有跨区域、跨群体、跨组织的特点,仅凭基层行政部门一家“单打独斗”远不能胜任,所以要求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毗邻地区社会治理面对的对象复杂,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不同区域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很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参与共建共治。

——治理机制不够全。目前,毗邻地区合作多集中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等经济发展领域,社会治理跨区域的常态化“合作渠道”以及长期“共享平台”仍处缺失状态。特别是跨区域社会治理方面的制度和协同治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利益协调机制亟待建立。

对策和建议

社会治理得好不好,党建引领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党建引领川渝毗邻地区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是打破行政区划藩篱、解决跨区域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探索解决跨区域公共问题为突破,以推进毗邻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建设贯穿于毗邻地区协同治理全过程,推进毗邻地区社会治理协同发展,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协同治理优势,不断提升毗邻地区社会治理效能。

——构建跨区域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模式。借鉴长三角地区“毗邻党建”模式,在川渝毗邻地区进行组织共建,推进跨区域治理,强化组织连接,努力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党建格局。一是建立联合党支部。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激发毗邻地区基层党组织主动性,建立联合党支部。二是实施双委员制度。探索基层党组织委员相互交叉任职,突破行政边界,提高处理毗邻地区事务的效率。三是定期召开跨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建立跨区域共治议事机制,定期对接协调解决社会治理相关问题。四是建立联合党群服务中心。搭建起联系党员和群众的纽带,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有声有色”的互联活动,打破体制、隶属、级别壁垒,提升区域社会治理合力,实现从彼此隔离到共建共享。

——打造跨区域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平台。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引领优势,凝聚区域联动发展“一盘棋”共识,促进社会联动共治,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毗邻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打造协同治理载体。坚持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深挖细查基层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聚焦问题解决形成具体项目,吸纳民众广泛参与进来,形成共治力量,让治理走近群众、走进民心。二是建设协同治理队伍。在联合党组织主导下,依靠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基层干部等力量,打造毗邻地区社会治理联动专门化队伍,引导区域内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推动“袖手旁观”转变为“大家的事一起做”。三是拓展协同治理领域。推进不同行政区域间加强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进跨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制度化,把跨区域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区域内全体公众,让两地百姓“两家人”感受到“一家亲”。

——丰富跨区域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取相邻各地区社会治理之长、补社会治理之短,完善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功能,最大限度整合社会治理力量。一是相互比较“选优”。对毗邻地区相关领域党建做法及成果进行横向比较,选取最契合实际的模式,形成满足跨区域社会治理需求的配套方案,让治理举措接地气、行得通。二是结合实际“增减”。一方面做好“加法”,及时借鉴吸纳毗邻地区务实管用的举措,进行组合优化,强化社会治理功能配备,增强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做好“减法”,及时甄别不符合区域协同发展的治理措施,淘汰不符合实际的做法,让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协同的工作更聚焦、功能更完善、落點更精准。

——健全跨区域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机制。构建毗邻地区社会治理“多方协同”机制,增强区域社会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是建好人才共育机制。坚持把人才放在第一位,用好党校、行政学校等平台开展专业化培训,通过工作交流、现场观摩、选派干部挂职等方式,促进毗邻地区治理人才迅速成长。二是建好智库共享机制。通过项目共立、课题互研、成果共推,做实高端智库“共享”路径,深化跨区域治理协同问题研究。三是建好利益协调机制。针对毗邻地区利益矛盾复杂,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四是建好法律服务机制。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网点,探索“党建引领+实体阵地+精准服务”模式的毗邻地区法治建设协作机制,满足百姓法律服务需求。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共治协同机制
“三创三树”工作法形成共治合力
“多元共治”乐融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协同治理理论下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共治措施分析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
汪毅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