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诺,陈 伟
(1.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 绍兴312030;2.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浙江 杭州310017)
严州曾是浙江十一州府之一,有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还有半朵在严州的说法,所以也叫梅城。梅城自三国时期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置县以来,已有近1800年历史,历为睦州、严州州治及建德县治所在地。解放后,建置梅城镇,为区属建制镇(以下简称严州古城)。严州古城的规模从明初至今的六百多年里再未有大的变化。严州古城作为钱塘江流域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和战略位置的府城,其独特的山水空间环境和州、县双治,内外双城的格局也是较罕见的。古城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处处体现着严州历史文化的精华。千年的历史积淀在带给严州城悠久文化传统的同时也给严州古城的发展带来了难题。古城区内建筑日益危破,公共配套设施落后,交通日益拥堵,空间环境日益局促,空间结构失衡,给古城传统风貌带来重大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严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研究和文化挖掘工作相继展开,编制完成了《梅城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6—2030年)》,并成功创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古城历史建筑及风貌的修复工作也得到很好地推进。当前,建德市政府凭借杭黄高铁的开通和产业转型发展带来的契机,编制严州(梅城)古城保护开发利用概念性规划与城市设计,进一步明确古城发展目标和方向,为严州古城未来发展提供技术依据和规划支撑。以再现严州古城的历史街巷,通过各个街巷空间所承载的具有严州古城特色的商号会馆、茶楼酒肆、作坊客栈、牌坊亭楼等来体现古城的历史故事,达到由观到感,由感到悟的古城文化体验过程。
严州府经历起伏,除少数保护建筑外当前面临着建筑品质低下,街区活力衰退,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不足,环境质量不佳,存在防灾隐患等问题。所以在古城更新设计时,一方面如何在更新过程中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既能适应城市功能又能较为完整地保护该地区的历史风貌,成为该地区城市设计面临的重大难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有机更新,以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和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城市设施,提升区块整体的空间品质,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次古城更新通过对古城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现状分析,确定严州古城发展方向。最终达到在风貌上展现历史文化特色,在功能上复兴老城的服务功能,在环境设施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本文阐述的均以更新为主的严州古城传统风貌区内和以新建为主的东、西湖水街历史文化景观区为对象。
长三角区域留存众多名城古镇及历史街区,严州古城要脱颖而出并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依靠自身特色走差异化路线,避免同质化。古城更新设计研究要放眼长远,整体考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条件下的准确定位,突显古城价值,充分挖掘古城中的街巷、建筑等记录严州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特点。设计应抓住历史文化特点,强调古城独具的文化资源概念,充分挖掘古城发展潜力。建筑与街巷设计时应考虑选择合理的建筑与街道尺度。以古城保护为契机,对历史建筑、街巷道路、景观环境进行系统改造,改善原住民居住条件,保留传统的民居生活场景。古城鸟瞰图见图1。
图1 严州古城鸟瞰图
严州古城建筑以黛瓦、粉墙、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具有浓郁徽派和浙西交融的特色建筑风格,整体塑造黑瓦白墙、古朴典雅、潇洒超然的建筑意境。整体造型风格、天井空间尺度接近徽州民居,呈现出布局紧凑、天井高狭、造型封闭的民居风格。
3.2.1 传统建筑风貌区
传统建筑风貌区主要分布于严州古城内部,沿正大街、南大街、府前街两侧展开,是严州古城传统建筑风貌核心区域。设计要求确保此区域内的格局、建筑及街巷等的风貌不受破坏。应以维修、整改、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允许新建,但应以形成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区风貌为原则。
3.2.2 现代建筑风貌区
现代建筑风貌区主要位于严州古城区的外围,也是严州古城风貌协调的区域。设计要求该区域内的建筑采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同时应依据规划在该区域内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和体量,避免出现造型怪异、体量巨大的异形建筑。合理设计新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取得与老城区整体风貌上的协调。
3.2.3 苏式建筑风貌区
苏式建筑风貌区主要是指建德第二人民医院片区,整个建筑群左右布局且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指的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设计要求严格保护好苏式建筑风貌片区的整体格局,不得在其附近建设影响其格局和轴线的建筑,对于单体建筑按照文物保护法严格控制,整体提升该风貌区的环境。
3.2.4 新中式建筑风貌区
新中式建筑风貌区主要集中位于严州古城西北角和东侧严东关片区,是未来承载古城旅游拓展的区域,因此对于建筑风貌要求较高。设计要求该片区的建筑风貌应延续和继承传统建筑风貌,鼓励采用传统建筑元素。建筑高度控制以两层为主,建筑体量和布局遵循传统天井式格局特征。建筑色彩应体现本地主色调:白、灰色,辅助木色,街巷格局遵循宜人的尺度。见图2。
图2 府衙街南广场效果图
严州古城是依山傍水而形成的团形城镇,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徽派山区城镇平面布局形态。古城现状保存的建筑布局较为完整,且丰富多样,包括典型的沿街单体“一”字型、四合院“回”字型、“L”型以及由它们演变的其他类型。
要求保持原有的建筑尺度,建筑体量应与自然环境和谐,严格继承严州古城传统建筑的风貌特色。
1)拆除重建为主的东、西湖水街历史文化景观区域,依据严州古城传统建筑特色,以低层为主。建筑尺度与空间环境的打造应符合传统历史文化的特色,与传统风貌区的建筑肌理及空间尺度相衔接。
2)在新建为主的现代建筑风貌区应控制建筑高度,街巷与建筑之间的比例以1~1.5之间为宜。街巷步行层面要求具有人体的尺度,并通过景观要素、饰面材料及建筑纹理和韵律的表现、建筑细部等处理手段来获得,通过建筑内部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街道层面。
严州古城的更新应增加古城原有传统建筑的形式,对于缺乏地方特色的建筑进行改建,使之与原有传统建筑相协调,并尽可能采用坡屋顶形式。青瓦、白墙、木构装饰、马头墙、天井式组合可以定义为这些区域的建筑形式基本特征。更新设计时协调建筑立面元素的组成比例,并统一考虑街道、建筑的整体天际轮廓线,保证在统一与协调中寻求丰富与多变。在新建为主的现代建筑风貌区,应鼓励采用传统的建筑元素,结合现代的使用功能,以取得风貌上的整体协调。在稍大体量的建筑设计中,要利用有传统特色、易识别的裙房,来增强城市肌理和地面空间利用,为多层建筑设出入通道。为保证建筑之间彼此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裙房和主楼的立面处理,必须考虑相邻建筑的关系。裙房以上的建筑后退,在满足设计构图和使用功能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光线遮挡。见图3。
图3 合院式改造效果图
严州古城的更新设计中应采用与原有传统建筑相协调的建筑材料,尽量少使用十分现代的建筑材料,如金属、玻璃幕墙等。墙体装饰材料尽可能多地采用砖与木材。材料选用应遵循以下要点:
4.4.1 主楼
外装修材料不仅要与裙房而且要与毗邻的建筑相协调,包括木材、天然石料、砖、白墙、透明浅色的玻璃。鼓励用装饰性的金属来加以强调,不主张使用大面积反光材料,有特殊景观需求的可增加建筑反光面,映射环境。
4.4.2 裙房
选用的材料包括木材、青砖、白墙、石料、透明或浅色的玻璃。沿街店面可用金属材料来装饰;建筑内设有停车库的,其外观应与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一致;街道面可适当采用金属装饰。
建筑色彩采用白、灰色为主色调,木色次之,红、米黄为辅色调。要协调各种色彩与材质的比例关系,既不要过于单一缺少变化,也不要过于复杂而破坏和谐。在新建为主的现代建筑风貌区不宜大面积地使用明亮耀眼的颜色,白色涂料、石料和砖石块要保持自然的色彩。玻璃和金属的颜色,宜选用柔和中性的色调,如透明的窗玻璃、古铜色、灰色和蓝色的材料。可用一定程度的对比,来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
门窗应保持原有的比例和尺度,不宜开大窗或者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多采用传统的木门木窗的样式,严禁使用西式风格的窗套和门套。在新建为主的现代建筑风貌区,可以采用面积较大的玻璃窗和比较现代的门窗材料,也可以吸收传统门窗样式的特色,但必须与建筑形式和整体风貌相协调。突窗、转角窗等特殊形式要慎重使用,在保持风格统一的同时寻求其可变性。
5.1.1 街巷景观控制
古城内街巷应被视为最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除了满足通行的功能,亦应作为行人活动的场所。街巷景观的控制,成为古城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环节。街巷景观控制依据街巷功能不同,包括断面设计、地面铺设、沿街建筑、绿化和照明、交叉口设计等方面,以形成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街道景观。对街道空间的控制,主要包括道路铺装、无障碍设计、台阶、井盖、店招、景观小品等,并以控制其铺装的形式材料、色彩等为主,以达到创造良好的历史风貌空间环境。
5.1.2 街巷家俱控制
第一步:建立层次结构图。图1的指标体系图转化为层次分析中的层次结构图,将B2C电子商务企业成长能力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B)、因素层(C)和指标层。
街巷家俱是指陈设于街巷中的街灯、交通、标志、路牌、消防栓、火灾报警机、邮政信箱、电话亭、报纸取贩机、垃圾箱、停车场指示牌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功能,但设置不当,同样会破坏古城风貌与环境,并相互干扰。为创造有秩序的街巷环境,街巷家俱必须有统一的设计,包括设置的位置、色彩、形式而不应由各系统各自为政,街巷家俱的造型应与整个区域范围内的风貌环境相协调。
5.1.3 街道地面铺装控制
铺装原则是铺装材料宜选用质感粗朴、色彩沉稳的材料,不宜使用质地光滑、色彩鲜艳的材料;鼓励使用建德地区传统材料和铺装方式;室外、半室外地面铺装应考虑透水、排水要求;木地板铺装应进行防腐处理;公共建筑严禁使用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作为地面铺砌材料;在景区内严禁出现水泥、瓷砖等现代铺装材料。
引导要求是铺装材料宜选用块石、砖、碎石等,以条石为主。车辆禁行、人流密集街道铺砌材料宜选用块石、砖,铺砌形式为中间一或两块石纵砌,两边横砌。车辆禁行、人流稀少街巷铺砌材料宜选用块石、碎石、卵石、砖、黏土等,块石与砖的铺砌形式为横砌。
在严州古城内的街巷空间中,街巷宽度一般在4~6 m之间,但是在这种空间中行走,人并不感觉到压抑,反而有种舒适感。那是因为沿街街巷的长度有限,且街景变化丰富和街巷曲折多变的原因。街巷空间尺度控制如下:
1)对府前街、正大街、南大街、三星街、东门街、西门街、总府街、字民街、总府后街、北门街等,街巷空间尺度维持现状,严禁改变其宽度和走向。
2)古城外围街巷应控制合理的长度,控制在适宜人体步行的距离范围之内,避免了街道太长带来的单调和心理疲劳。
3)街巷两侧应以多重业态形式的传统商业为主,门前多做退让处理,形成有效的灰空间,将游人视线引入庭院内部,增加了街道的趣味性和行人的参与性。
在古城更新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营造丰富的河、街空间模式,运用建筑结合水系形成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水街相依、水陆交织的空间格局。具体形式如下:最常见的为“一街一河式”,即街道沿河流而生,走向沿河道因势而成,旁边的建筑与其平行。一般还会从建筑中延伸出廊棚,即从建筑沿街的一面加盖屋檐,这样就形成了建筑中非常受人喜爱的“灰空间”,为人们遮风挡雨,也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空间,非常具有水乡特色;还有“有河无街”,即房屋紧邻河道,一般是前门临街,后门枕河,是真正意义上的“枕河而居”,在河道中摇船而过,就能看到当地居民河边洗衣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两街夹一河”,即河道两侧均为街道,街道另一面是房屋,这种布局一般出现在主要的河流干道上,因为旧时此处交通便利,商贾聚集。见图4。
图4 规划水街透视图
严州古城内街巷中的桥梁,历史上多与玉带河相连,形成比较拥挤、单一的桥头空间。在古城更新过程中应积极营造丰富的桥头空间。具体形式包括:桥头连接广场,桥头两侧连接建筑,桥头连接横向街道三种类型。桥头连接广场在营造桥头空间的同时,解决古城集散、游客停留以及中心景观标志性景观形成的问题,此种模式应积极推广;桥头连接街巷更利于人流的疏散,同时利于桥头景观与街巷景观的衔接;桥头连接建筑也是江南地区中常见的空间布局形式,利于营造多样化的桥头空间,丰富古城水乡景观。
严州古城在明清时期因发达的水运交通形成了沿岸多处货物集散及生活取水等码头,成为街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恢复玉带河沿岸景观过程中应积极营造滨水河埠的空间特色。更为抽象的概念是河埠促进了古城生活、交往、流通、交换、贸易、聚居,河埠文化,也是彰显古城文化的重要要素之一。严州古城在更新过程中应恢复多样式的河埠,形成丰富多样的驳岸景观。见图5。
图5 宋家湖建筑与街巷效果图
严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是对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再利用。在严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对历史建筑等街区房屋进行修缮整治,极大提升了严州古城的整体形象。最终达到在风貌上展现历史文化特色,在功能上复兴老城的文化服务功能,在环境设施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当前严州古城的综合保护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严州抓住“拥江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的总目标,成就“千年古府”“美丽城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