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吉林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

2021-09-01 01:41:40郝景锋李高谦张宇航王永生付连军刘立明
中国兽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奶量致病菌牧场

郝景锋 , 李高谦,2 , 张宇航 , 王永生 , 付连军 , 刘立明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 吉林 吉林 132101 ; 2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 吉林 长春 132118)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子宫黏膜表面及深层组织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它不仅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功能,还会导致奶牛长期不孕,甚至造成终生不育而提前淘汰[1]。资料显示,国内成年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率平均为18.97%,在奶牛不孕症中占60%~70%[2]。在乳制品工业快速发展的促进下,吉林地区奶牛的养殖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随之产生的奶牛疾病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其中子宫内膜炎、蹄叶炎、乳房炎是阻碍奶牛养殖发展的三大顽疾[3]。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最常发生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在治疗中经济耗费量大,常使用大量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危害牛奶品质,甚至危及人们身体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4]。本试验调查了2017—2019年吉林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特点与胎次、月份、淘汰率以及牧场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以期探索本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的基本规律,为科学有效防控该病寻找安全并且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吉林地区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7年1月—2019年12月,对吉林地区10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以及散养户共计5 673头 奶牛,进行奶牛子宫内膜炎相关因素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诊断 根据临床检查、直肠检查、B超检查以及白细胞检查共4项指标进行综合诊断[5]。

1.2.1 临床检查 患畜体温升高,食欲降低,反刍机能降低,屡配不孕,子宫处黏液增多,可初步疑似奶牛子宫内膜炎。

1.2.2 直肠检查 无菌条件下直肠检查,子宫角肿大变硬、敏感性增大、局部温度升高可初步判定奶牛子宫内膜炎。

1.2.3 B超检查 通过直肠采用B超检查奶牛子宫,在B超声像图上显示子宫壁增厚且内缘不规整,有低回声影或者子宫内液性暗区,可判定为子宫内膜炎病牛[6]。

1.2.4 白细胞检查 于发情期,采用棉拭子法无菌采集子宫内容物,用95%酒精固定,姬姆萨染色,根据白细胞数量判断[7],结合临床检查、直肠检查以及B超检查可确诊奶牛子宫内膜炎。

1.3 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判定标准 根据产奶牛平均牛奶日产量、奶细菌数、料奶比、牧场总受胎率、奶牛存栏年增长率、发病率、总死亡率、产犊间隔以及空怀天数等因素,将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分为优、良、差共3个等级[8],具体标准见表1。

表1 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判定标准

1.4 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吉林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情况与月份、胎次、产奶量、季节、致病菌类型、淘汰率以及牧场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的相关性。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试验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数据根据其特性用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处理,其中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P<0.05 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地区的相关性 吉林地区按照行政区域包括吉林市区、磐石市、桦甸市、蛟河市、舒兰市以及永吉县等地,调查了吉林地区共计5 673头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其中吉林市区发病率最低,为15.88%,发病率最高的是舒兰市,达到60.26%。

表2 2017年1月—2019年12月吉林市及周边各县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2.2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胎次的相关性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胎次的相关性调查结果见表3,其中2胎次、6胎次以上胎次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较高,6胎次以上总发病率达48.46%,发病率最低的是3胎次,为19.70%。

表3 胎次与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关系

2.3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月份的相关性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月份相关性调查结果见表4。数据表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月份关系密切,其中7~10月份发病率较高,与其他月份差异极显著,7~9月发病率差异不显著,发病率最高月份为8月份,发病率达64.03%,1月份发病率最低,为19.17%。

表4 月份与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关系

2.4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产奶量的相关性 不同产奶量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见表5,全年产奶量<5 000 kg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最低,为21.84%,发病率最高为全年产奶量>7 000 kg奶牛,达到59.12%,与其他组别奶牛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

表5 不同产奶量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统计

2.5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养殖类型的相关性 不同养殖类型奶牛子宫内内膜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见表6,其中规模化养殖发病率为28.78%,而散养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高达76.40%,与规模化养殖场相比发病率明显提高,差异极显著(P<0.01)。

2.6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牧场管理水平的相关性 不同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见表7,其中饲养管理水平优的奶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为18.73%,而饲养管理水平差的奶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为74.56%,饲养管理水平优、良、差的奶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

表7 不同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统计

2.7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致病菌类型的相关性 经调查发现,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具体情况见表8,其中奶牛子宫内膜炎单一性致病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而2种以上致病菌混合感染为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性因素,其发病率高达46.25%,与其他致病菌相比,感染率更高,差异极显著(P<0.01)。

表8 致病菌类型与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关系

3 讨论

3.1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地区、月份以及胎次的相关性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吉林市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最低,为15.88%,而永吉县较高,为47.40%,舒兰市发病率最高,为60.26%,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舒兰市所调查的奶牛中奶牛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多为散养,且养殖时间较短,经验不是十分丰富,与以往调查数据不尽一致,以前养殖经验丰富的中青年人员外出务工,现养殖户多为“年轻”的老年人,从事奶牛养殖业时间短、经验不丰富,而吉林市区养殖多为规模化养殖,与高校校企合作密切,技术相对先进,防疫与免疫意识较好,故发病率较低。月份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每年7~10月份发病率较高,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致病性因素为细菌感染,本段时间本地区气温较高,天气闷热,易造成细菌滋生,感染率居高,而其他月份吉林地区相对气候寒冷,不利于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故而发病率相对较低,与Sun等[9]调查结果一致。从发病胎次来看,2胎次以及6胎次以上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较高,这与王子恒[10]调查结果相符,究其原因可能与奶牛生长周期生理特点相关,2胎次基本为初产阶段,各器官发育不是十分完善,产道狭窄,易发生难产及胎衣不下等产科疾病而导致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2胎次奶牛泌乳量较大,消耗过多,机体抵抗力较弱,也会加剧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而初养奶牛的养殖户经验亦不是很丰富,故发病率较高,而6胎次以后奶牛各器官功能下降,尤其是8胎次以上胎次,奶牛繁殖能力降低,导致机体自身抵抗力在一定程度降低,因此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上升,从长远发展来看,适当淘汰老弱病牛、繁殖能力差的牛,有利于种群发展和奶牛健康养殖,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3.2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产奶量、牧场饲养管理水平以及养殖类型的相关性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与产奶量存在一定关联,全年产奶量< 5 000 kg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最低,可能与初产奶牛数量多有关,初产奶牛子宫受损较轻,免疫力强,机体抗病能力强,发病率低,随着奶牛产奶量上升,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直线上升,当全年产奶量 > 7 000 kg时,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最高,大量泌乳消耗过多,奶牛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下降,机体条件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可能成为致病菌导致机体发生奶牛子宫内膜炎,这与高治国等[11]研究结果相近。牧场饲养管理水平也是影响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的重要因素,Chen等[12]研究发现,牧场饲养管理水平优时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低,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差时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高,与本调查结果一致,饲养管理水平高,奶牛日常营养均衡、运动适当、休息及时合理、畜舍环境卫生优良、有害气体少、通风换气好、冬季保暖、夏季温度适宜、及时免疫以及科学合理防疫等因素均可促进奶牛健康生长,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提高,故而发病率下降。养殖类型也会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产生较大影响,本调查发现,规模化养殖比散养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大大降低,与Xia等[13]研究结果一致,规模化养殖养殖户饲养管理水平高,养殖经验丰富,人员分工明确,各个生产环节均有专业人员把关,免疫合理科学,而且养殖场拥有兽医人员,疾病防控更及时,而散养户由于规模小,为节约养殖成本,往往不具备以上条件,奶牛健康得不到根本保障,故此发病率较高。

3.3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主要致病菌类型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吉林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单一性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而2种以上致病菌混合感染为本病的主要致病性因素,与李健[14]研究结果一致,大肠杆菌、沙门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均为环境中常见菌,众多研究发现,混合感染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性因素,Gonen等[15]、Pujol等[16]、Melo等[17]、Perez-Martin等[18]均通过研究证实此观点,而环境性因素亦是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性因素,一旦机体自身抵抗力降低,条件性致病菌可成为致病菌对机体产生致病性作用,奶牛子宫内膜炎与一些产科疾病联系紧密,如难产以及胎衣不下等,在难产助产以及胎衣不下进行胎衣剥离过程中,术者手臂消毒不严、处理不规范等均可导致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不合理、不科学用药亦可导致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科学分析研判本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规律以及流行特点,有利于科学预防该病。本病危害巨大,一旦发病将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牛奶消费者身体健康,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早期有针对性的科学预防该病意义重大,有利于广大养殖户经济效益,有利于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大众健康,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产奶量致病菌牧场
提高母猪产奶量的方法
海上牧场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28
荷斯坦牛各胎次产奶量规律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中国奶牛(2019年12期)2020-01-08 07:15:38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8
瘤胃可降解缬氨酸对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饲料博览(2016年3期)2016-04-05 16:07:52
叮当牧场
猕猴桃采后致病菌的分离及中草药提取物对其抑菌效果初探
Gift Horse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