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文化·聚焦理性思辨·彰显中国智慧

2021-08-31 05:10刘小忠高星云
美文 2021年16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材料

刘小忠 高星云

2021年高考作文一共命制8道题,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4 道,分别为全国新高考Ⅰ卷(供山东、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苏、河北7省使用)、全国新高考Ⅱ卷(供海南、重庆、辽宁3省使用)、全国甲卷(供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5省使用)、全国乙卷(供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12省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试题紧扣“百年建党”的时代背景,将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入试题,引导考生懂得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续写新的时代篇章。8道作文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传统文化,聚焦理性思辨,彰显中国智慧。试题材料亲切平实,写作指令清晰平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懂中国文化,体会中国精神,领略中国智慧,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合、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作文主题与传统文化对接情况详见下表:

2021年高考作文主题与传统文化、理性思辨、中国智慧对接表

8道作文无论是材料选取还是写作指令,甚至包括具体要求,都让考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既借鉴历史,回归传统,又观照当下,着眼发展,让考生在写作运思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下面分类析之。

1.命题取材:立足传统文化

多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多指向三个维度:传统文化、时政热点、个人生活。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许多传统文化素材进入命题人的法眼,成了作文命题的首选材料。

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精心选取 “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传统节日,《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传统歌曲,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等革命烈士作为命题材料,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

全国乙卷作文“追求理想”以扬雄的“弓矢的”设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则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人看来重要性是不同的,在传统文化中聚焦理性思辨,彰显中国智慧。

新高考Ⅰ卷作文的材料选自青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关于“体育之效”的精短论述:“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观念。任务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北京作文“论生逢其时”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背景,引导考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天津作文“纪念日”以富有意义的时间点为切口,让考生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激扬奋斗精神。

这些传统文化和纪念节日都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自然也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滋养。命题取材与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2.考查重点:聚焦理性思辨

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高考作文淡化情境设计,聚焦理性思辨,改变了实用写作方向,突出考查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体到全国乙卷,试题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等,再以扬雄观点进行举证,任务驱动则是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其思辨性可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针对“基础”“方向”“行动”等要素与“实现理想”的关系展开深入思考,而不是孤立地谈“追求理想”;二是要把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复兴大业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论述;三是辩证地看待“知”与“行”的关系,重视学习与基础,更要身体力行,做实践者,奋斗人。原文中关于强弱转化的理论、对于滥用其强终转为弱、勤自锻炼弱变为强的理性思考和天诱至强的一股子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对人们看待事物发展变化、判断全球时局以及正视人生命运都有启发意义。

再看新高考Ⅰ卷作文,试题材料共五句话,可以分五个层面去解读。第一层,“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交代材料文字背景,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夜,也是一场山崩海啸式大变革的酝酿过程,所以《体育之研究》不止在谈体育,而是体育所能带来的变化。第二层紧接着变化而来,“体育之效”不仅能增强人体魄,还能使原本不明变明、不聪变聪、不强变强、由弱转强,直接改变了事物的性状;第三层说强弱可以互相转化,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天赋不能决定一切,后天的努力奋斗,不断超越自我,倒是能够绘就人生的星河灿烂。至强也许会转为至弱,弱者也会变强。第四层讲心态与状态问题:“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强者无需骄傲自恃、得意忘形,相反需时时保持警醒,让生命处于不断自我超越的状态方能对得起这天赋异禀;“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你觉得它不好,那就建设它。弱者恰是反弹性最高的地方,有更多提升的空间和更好发展的可能。最后一层,“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好一個天诱我强,有没有读出文字背后的那股子不服输、不认命、天生我才不自弃的倔强以及乐观无畏、勇于作为的自信豪迈。生而为弱,怕什么,说不定这就是老天在成全我,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材料自始至终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对考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和区分。

浙江作文“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提供看待“得与失”的多维视角,引导考生在多重、多种关系中确立观点进行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精彩人生赋能,实现了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这个题目的立意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厘清得与失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在得与失是起点和终点之间打转,最高层次是论述得与失是一个过程。视得与失为终点,就缺少对未来的憧憬;视得与失为起点,不免忽略了历史的经验;视得与失为过程,既有对过往的省思,又有对当下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梦想。

3.命题指向:凸显中国智慧

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列举了书法练习的四种技法,要考生根据其内容和寓意写文章。这四种练习方法分别是: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描红。相对应的处世行事之道便是:逆向思维,从常人想不到的地方落子,并且低调潜行;做事做人,走中道,光明正大,不偏激,不入歪门邪道;不要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出头,即便实力允许,也要徘徊观望,然后才缓缓出头,让人不易察觉,以免招来嫉妒围攻;先模仿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相对应的中国策略便是:不轻易随风起舞,而是悄悄地在新的领域布局;走中道,行正轨,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占据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模仿先进,形成自己的特色。这道作文题结合传统与现实、结合艺术与人生,将细微的书法之道和宏大的治国之道合二为一,可谓张力十足。

这道题不仅蕴含着中国智慧,而且彰显着中国策略。如果我们结合新高考Ⅰ卷的题,就会发现,这里实际谈的是一个发展中的“韬光养晦”的策略。如果说Ⅰ卷侧重于“自强不息”,那么Ⅱ卷则是侧重于“韬光养晦”,这两者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总结出来做人做事的智慧。审这两道题,固然要谈书法、谈体育,更是要谈人生、谈发展,谈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大格局和“韬光养晦”的大智慧。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分省命制的4道作文题目也在不同程度上凸显了中国智慧。如北京卷题目(1)要求考生针对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三种不同的人生境况来论述自己的个性化选择,题目(2)要求考生将自然界“成熟的模样”与人类“成熟的模样”对比后根据自身的成长和阅历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成熟到底是一种什么模样”;天津卷以“纪念日”为抓手,启发考生聚焦重要历史节点,激励考生要铭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的前人智慧;上海卷作文“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强调在“时间”背后所体现出的人在认知过程中的艰辛付出与收获多少;浙江卷作文围绕“得与失”提出了三个观点,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辩证地思考“得与失”这一结果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在“得与失”中凸显国人“取舍由时,行藏在我”的人生智慧和“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达胸怀。

4.未来方向:赓续文化薪火

高考作文或许是我国高考所有学科、所有试题中最能承载国家意志的命题。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向也很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 为此,年年作文备考,都需要观清大势。虽然水无常势,兵无常形,但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始终是高考作文备考的第一任务。 那么,高考作文的大势是什么呢?

一是教育大势。高考作文涉及“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命题, 因此,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命题总是关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文化、人与历史等问题的讨论。譬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涉及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国家的强弱转化与个人意志培养;新高考全国II卷的作文题目以“写人与做人”为主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历史;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与全国乙卷作文“追求理想”都涉及人与自我、人与国家。在进行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时,就要按照这些内容、主题分门别类地准备,加强备考的针对性。

二是语文大势。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往往反映语文学界的学术主流意见。譬如近几年学界大力呼吁的理性思辨以及文化自信,都充分反映在2021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例如全国甲卷作文材料有“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其中《为人民服务》号召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沁园春·雪》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充分显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荷花淀》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贞勇敢的精神;《红岩》讴歌了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列举这些考生们曾经学习和熟悉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导考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另一方面引导考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自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然而然就可以领会到作文试题的命意指向——“可为与有为”。由此可以预见,理性思辨、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国精神与中国智慧,势必还将是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方向,大家在备考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是时代旋律。引导高中生关注时代、参与时代是高考作文命题十分明显的意图。而对时代的把握,不仅是针对当下时代,也针对历史时代以及未来时代。所以,熟悉当下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史与共和国历史,以及未来大势,储备相关时代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关注媒体评论。作为高中生,可以日常关注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撰写的千余字的评论员文章。这些文章是时代旋律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不僅能从观点上给大家带来启发,在写法上也可以为大家所借鉴。多关注此类文章,有利于把握时代旋律,赓续文化薪火,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5.备考策略:擘画时代大卷

近年高考作文稳中求变。“稳”的是国家“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对“人才”的要求,“变”的是命题材料与命题方式。高考作文四个大的主题“家国情怀(包括政策导向、时代认知、使命承担)”“时代思索(包括回顾历史、放眼未来、思考当下)”“生活认知(包括感知生活、品格修养、自我规划)”“辩证思维(包括独立意识、全面深刻、理性温和)”不会变,而命题材料可以有多元、二元、一元结构,同时通过选用材料的复杂程度来调整题目的难易度。具体写作情境有社会生活情境、自我体验情境、历史文化情境的不同。面对不同写作情境,如何擘画时代大卷?我认为应该抓好五个落实:

一是训练抓落实。训练高考作文如训练游泳,须分解动作,一项一项求落实,万不可走形式,自欺欺人。备考中,往往有人嫌作文训练见效慢而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这是不足取的。见效慢是不得法,而之所以不得法是动作分解不够细,没有找到问题。譬如作文审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何容易写偏题?一则是阅读能力弱,凭的是经验而非分析;二则是没有追问表述,没有养成随时审视自己思维流程的意识和习惯。问题找到了,就要分解下去,追问阅读能力弱在哪里?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只要如此分解下去,追问下去,训练就容易落实。譬如,抓不到作文材料的重心,如何训练才会落实呢?那就把作文材料分解为句,以句为单位,两两比较,揣摩主次,然后又将选出的主句与下一句比较主次,依次操作下去,材料的重心自然可以找到。一项训练,只有分解到可以操作的层面,训练才是有效的。

二是审题抓落实。审题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只有这一步走对 了才能谈其他的路子。审题问题,实质是阅读问题。读不懂题,往往是阅读思维模式不对。错误的阅读模式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只看见局部信息就下判断,而不习惯对语境做全面的分析,于是不少考生在审题时总是看丢条件,抑或不辨主次。譬如今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问的是“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請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然而有的考生看不到“论述具有启示”几个字,一味大谈“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好处。其实这是对“论述”与“启示”的具体含意缺乏应有的感知。“论述”是“叙述和分析”,统指前面的五句话,不是单指“体育之效”这一句话;“启示”是“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重在探究这一段话背后隐含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如果写作时仅停留在体育锻炼的本身,就不能说切合题意了。

三是清透抓落实。高考作文的阅卷时间是很短的,平均不过一两分钟, 有的作文甚至在几十秒内就被判分了。因此,将高考作文写清透是必要的。 所谓清透,就是清晰透彻,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要含混不清。清透不仅指行文的内在逻辑要清晰,还指行文的外在结构形式也要清晰。要想行文结构清晰,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一段一意,意在段首,意成体系。一段只集中表达一 层意思,证明一个论点, 切不可贪多;而且一段的意思当用一句简短的话提炼出来放置在段首;几个主体段段首句的意思,还得有内在的逻辑推进。只要做到这三点,就做到了行文结构上的清透了。比如新高考全国Ⅰ卷的高分作文《不以强喜,不以弱悲》几个主体段的段首句依次为“生而为强者,理应不以强喜,自强不息,不滥用其强”“生而为弱者,理应不以弱悲,奋发图强,不自甘懦弱”“至强至弱,非一成不变;至弱至强,恰在于自身”,三组分论点紧扣材料内涵形成论述层次,清晰透彻,层层递进,让文章充满思辨性,这是智取考场作文高分的关键。

四是备料抓落实。考生写不好作文之关键,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是输出,输出需要腹中有“货”。但其实各个学校在考前都会给考生印发大量的作文素材资料,可为何这些资料最终极少化为考生笔下的写作素材呢?原因有二:一是理解不深入,二是未曾梳理成体系。能够被考生调遣出来写进作文的素材,一定是经考生充分理解过的。如果考生只是记熟了语料本身,却从未深究语料,那这些语料自然不能让人任意驱遣。这就好比同样面对一大堆奇形怪状的石头,蠢笨的匠人就算挑花了眼也看不出哪一块石头正好可以镶嵌在墙壁上,聪明的匠人则会拿起凿子把石头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要把一则语料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就必须基于对语料的透彻理解。另外,知识能被运用在于已形成结构化的体系。要善于把相关知识、写作素材串编成一个结构体系,如可以按话题编写,按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文化、人与历史等维度进行编写,这样形成结构化的体系后,审题立意时才能把写作主题与写作素材关联起来。

五是书写抓落实。书写非小事,高考作文备考,书写可以占到半壁江山。即便到了高三,大家也该定下心来练练书写:卷面清晰,书写规整,始终是增分之道。许多考生以为书写须长时训练才奏效,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只要静下心来练习,只需一个月,书写就会有明显变化。“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天之诱我以至于强,亦可知也!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命题材料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可爱的小瓢虫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材料
摇摇鹅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