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现
感受穿越岁月的文化魅力
白龙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20周年,那些气象盛大、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在网上,敦煌莫高窟推出线上免费参观和研学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在线下,游客们走进西北大漠,感受穿越岁月的文化魅力。历史与现实,在此刻融为一体。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穿透时光的,是坚守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一代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用无数个日日夜夜丈量千年时光,将一生的热情投射在洞窟的壁画和雕塑上,也把敦煌的文化气韵留存在自己的生命之中。为了“探寻民族艺术的宝库”而毅然回国的常书鸿,生命最后时刻还呼唤敦煌的段文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他们用无悔坚守诠释了“莫高人”的情怀,也以默默奉献回应着历史深处的文化召唤。
敦煌所在的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作为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敦煌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上千年来,沿着中国的西北边陲,在那条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上,无数使节、商队与探险家走过,无数画师、僧人、学者们也走过,朔风拂去漫漫黄沙,浮现出的都是文明交往、文化交流的足印。如今,千年古道再启文化新篇,从“数字丝绸之路”,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建设,正构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丰富着丝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正在为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增添新的光彩,更充分展示和弘扬辉煌灿烂的敦煌艺术。通过数字展示技术,精美的古代艺术纤毫毕现地呈现于游客眼前。实景漫游厅、多媒体展示厅等相关配套设施,为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数字存储与再现技术也正在助力敦煌艺术数字档案建设,为人类尽可能完整地留下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也在逐步实现“数字化回归”。相信科技的不断发展,将更好推动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现代魅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敦,意为大;煌,意为盛。辉煌盛大的敦煌文化,无比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曾经,藏经洞5万多卷文献的发现,孕育了后来的敦煌学,也呈现了多元文化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谐相处。今天,我们倡导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促进各国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必将更加凸显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信心和底气,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书写更加璀璨的文明篇章。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7日)
技法提炼
1.诗词名句让语言文采飞扬。
在作文中巧妙地引用古诗名句,是使作文语言文采斐然的重要诀窍。在引用古诗名句时,有时可以直接引用,有时可以巧妙化用,要据情况而定。考生在写作中,可让古诗名句在句中作修饰语,即作定语,来修饰想要突出强调的中心词;可以让古诗名句做句子的主语;可以让古诗名句做句子的宾语;可以让古诗名句做作文的标题。还可以巧用诗词做论据——在议论文写作中,巧用古典诗词的名句做论据,简洁有力,意蕴深厚,能使论证有力度,作文添华彩。巧用诗词作结尾,则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使作文内涵厚重,余味无穷。
2.整散结合让语言变化多姿。
各种句式交错使用,尤其是整句与散句的交错使用,能起到引人入胜,令人炫目之妙用。在整句中插入散句,在散句中插入整句,整句和散句相互结合,交错运用,会使得作文语言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整句工整而有力度,散句舒缓而多变化。整散结合,开合有度,富有节奏,韵味无穷。
3.修辞让语言绚丽华美。
比喻是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它能化平淡为生动有趣,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排比是锤炼语言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我们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起来,能使语势得以强化,感情得以加深。排比可用于句子和段落,构成排比句或排比段。用排比说理,可增强语势,层层递进,贯通文气。
佳作展示
美丽乡村,中国大美
刑锐杰
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依靠土地生存,所以在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系里永远不能缺少农村的美。一個破败凋敝的乡村,支撑不起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有了美丽乡村,才有大美中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意乡村, 环境大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一批批精准扶贫干部和乡村百姓的努力下,美丽乡村初见雏形。远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近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世外桃源已经成为普遍现实。我们再雅致一些,可以学学古人“调素琴,阅金经”,尽情沉浸在“湖光山色两相和”的美好境界中。随着持续的生态治理与修复,一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的乡村诗意画卷正徐徐展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富裕乡村,精神大美。
丰收是物质上的富足,迈入“十四五”新征程的乡村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富裕上,还要打造人们心灵和精神上的“丰年”。现如今,行走在中国乡野,丰富的文艺演出一场接一场,草根舞台秀出老百姓的风采,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盛宴”;一批乡贤出力建设数字影院,为村民搭建更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平台,以此回报父老乡亲,让他们“打开家门”就能够和城里人一样体验到现代数字影院的观影乐趣;家乡赤子共建乡村文化传习所弘扬传统文化……一系列措施纷纷出台,化作一股股沁人心田的力量引领着文明风尚,打造出乡民们心灵和精神上的“丰年”。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回归乡村,共建共享。
费孝通先生说:“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而只是这有机循环的一环。甚至当生命离开了躯壳,这臭皮囊还得入土为安。”漫长历史中,无数官员或卸任而还,或辞官而返,或遭贬黜而回,他们都殊途同归,喜欢晴耕雨读,喜欢终老家乡。这一群体为乡村社会维持着地方治理和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乡村一直是我们的根,走出乡村,并不代表离开乡村。
在新时代,需要我们年轻人扎根乡村沃野,挥洒才智,奉献热情,成为“新农人”“农创客”和“土专家”“田秀才”们,书写美丽乡村的壮丽史诗,建设文明和谐的大美中国。
【湖南新化县第一中学,指导老师:高星云】
◆点评
作文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说理透彻,本文采用并列结构,使得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本文所引用的古诗,不仅契合分论点,而且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底蕴。文中还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气势。
作文脉络清晰,两两对照,比较说理。文中运用事例论证、引用论证与因果论证等多种方法,使得说理灵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