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波 付伟 郭志博 肖遥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103 — 03
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等10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试点工作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意见》高度关注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明确列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其中妇幼、中小学生、老年人等是专项行动关注的重点人群。
社区是心理问题发生、加剧的初级环境,也是心理健康服务促进与心理问题缓解的基本单位。了解和把握居民心理问题的倾向、心理服务述求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社区心理服务内容,才有科学、合理的心理技术予以介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产业工人群体在收入上、社会地位上均高于其它行业,产业工人及家属所在社区是被其它社区居民所艳羡的对象,心理满足感强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制,经济转型,曾经辉煌的企业开始了艰难的转型。部分企业解散,存在的企业举步维艰,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分流,不少家庭生活一瞬间陷入困顿状态。从受人瞩目到生活艰难,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心理失衡现象普遍存在。随着近几年东北经济提振乏力,大量的产业工人迫于生计外出务工,导致社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老人需要赡养,妇女需要爱人,儿童需要陪伴,这些群体受年龄、身体原因及社会资源扶持的缺乏,只能长期待业在家或者在附近打一些零工贴补家用。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和社会支持度的缺失,也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问题更加凸显,亲情缺失让留守儿童成为“精神孤独的长跑者”,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忍受著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孤单、无助乃至痛苦,度过难以言表的留守时光。这些人群急需专业心理辅导和大量的社会支持。
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相关的研究活动,以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城市——齐齐哈尔市社区居民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为研究内容,以社区产业工人群体、城市留守儿童群体、下岗女工群体、特困家庭群体、失独家庭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心理水平、心理结构、心理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利用社会工作学和心理学的社区、小组、个案等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抚慰、心理干预等活动,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入能力,增进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在相关样本数据的分析基础上探索东北老工业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架构、机制、内容及方法,并为国家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东北范式。
为了了解目前齐齐哈尔市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服务需求,笔者所在团队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区顺意小区(原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小区)、铁锋区龙华小区(原齐齐哈尔和平厂职工小区)、铁锋区跃进社区(原齐齐哈尔车辆厂职工小区)、富拉尔基区园丁社区(原齐齐哈尔市富区钢厂、化工厂职工小区)等4个老旧社区开展了心理需求基线调研活动,以发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自编的问卷《齐齐哈尔市社区心理服务需求问卷》为主并结合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访谈为辅的方式开展了相关调研活动。共发放问卷875份,回收有效问卷856份,调查年龄在14-70周岁之间人群,从主观感受心理存在的困惑、对社区心理服务的认知度及社区心理服务需求三个维度进行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进行,之后采用描述统计分析、交互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形成基线调研报告。结果显示:
1.在心理困惑主观感受方面具有心理焦虑感占29.3%、孤独感的占23.9%、人际关系敏感的占19.4%,无助感占16.9%,生活无望感占16.5%排在了前五位。其中老年人的孤独感、无助感最高,中年人的焦虑感、人际关系敏感最高,居民普遍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压力巨大,生活缺乏陪伴,缺少交流,部分居民对前途感到渺茫不确定,没有方向和希望感强烈。
2.在社区心理服务认知方面,调查显示,64%的人不太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认为心理健康等同于道德品质良好。对心理健康以及心理不健康的人的表现特点了解片面,82%的人不知道正确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认为自己想开点,多看些书就能够解决心理问题。相较于男性,女性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关注度更高,56%的人没有经常关注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意识。面对自己无法排解的心理问题时只有17.8%的人愿意选择去找心理专业人员寻求帮助,48.9%的人都选择忽略自己的心理问题,选择看书解决,由此可以看出现如今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接受心理服务意识还是比较薄弱,需要相应的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
3.在社区心理服务需求方面,调查发现,60%的人都更希望在社区心理服务中多开展有关于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服务活动,50.4%的人希望学到有关于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帮助,23.8%的人希望获得情绪疏导方面的服务,23.8%的人需要开展一些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活动,62.2%的人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工作为对心理健康、心理保健、情绪管理知识的宣讲活动。由此看出,居民希望能够多被普及一些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51.1%的人希望社区开展个案心理服务活动能通过微信、电话等私密的方式来为居民提供服务,可见,居民对自己个人隐私问题比较注重,希望社区心理服务中心能够有隐蔽,应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居民倾诉自己的问题。
通过前期基线调研及在社区开展对街道主任、社区书记、专职社工、网格管理员群体的小组、个案访谈,重点是对部分社区开展了系列社会心理服务活动,我们发现目前社区心理服务建设存在着一下几个问题:
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是整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核心基础,也是预防与化解矛盾这一核心任务的实践载体,同时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成败的关键。基层心理服务平台要求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或者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者社会工作室,开展社会心态预警,定期分析研判安全形势及评估风险,发现问题苗头,摸排各类矛盾,及时疏导化解等等。
在我们对齐齐哈尔市部分老企业社区开展的服务及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忙于各种政策落实,居民各种资料的汇总上报,还要承担许多防汛、维稳、疾控等临时性工作,都是满负荷运行,根本没有多余精力开展心理服务活动。每一个被访谈的社区人员一听说是否有精力开展心理服务活动,均摇头表示自己实在没有精力了,并且表示在目前这么大的工作压力下自己本身就需要接受心理援助。在走访社区中我们发现部分社区虽然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心理调节室等,也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但实际情况是80%都流于形式和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已,相关工作基本上都没有开展过。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在社区建设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困难较大,任重道远。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其核心目标是要培育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社会居民,增强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主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培育、增强主观幸福感三个维度的心理建设,其核心是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工作学、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社区居民开展相关的服务活动,心理服务不等同与一般的社会服务,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我们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社区没有一位工作人员是具有心理学或者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只有少部分工作人员是后期通过职业社工师考试而获得社工师资格证书的,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均不完备。可以看出目前至少是齐市地区社区心理专门化人才匮乏,以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心理服务活动根本无法科学、有序的予以实施。
社会心理服務活动的开展既有知识的宣讲,还要有相关个案、小组、社区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和配套设施。通过对四个老企业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的走访考察,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社区均存在着办公场所狭小,房间功能叠加,没有可利用的空间,更无法提供比较安全、私密的房间用于个案咨询与治疗,也没有能够满足至少30人一起进行活动的社区活动室,硬件条件现阶段无法保证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对社区工作人员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开展居民心理服务活动知之甚少,对于心理健康知识也不甚了了,缺乏心理服务意识,热情也不高,许多工作人员都抱有只管解决好居民的生活困难、生活问题、发放国家给予的各项补助或者救济金就行了,还开展什么心理服务的态度,这也为心理服务活动的宣传、人员招募等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直接影响服务活动的效果。
在对一些社区居民进行访谈中我们发现部分居民对于参与心理服务活动认识不够,认为组织这些活动没啥用处,还不如发点物资更实惠。更多的居民对于组织孩子参加心理活动热情较高,但是自己参加活动就要找借口予以推脱。居民参与热情还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来提升。
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主体建设内容。社区心理服务拥有“第一接触”和长期性等优点,是公众接受心理服务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因而也成为对各种心理障碍早发现、早治疗的最佳途径,也是发现社会矛盾、潜在危机事件的最佳阵地;另一方面,心理服务人员对患者的帮扶关系可以长期存在,服务人员还可以在日常情境之下,根据患者需要提供灵活实用的指导,使之更快融入正常人的生活。
根据国家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设想,基层心理服务平台要求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或者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者社会工作室。通过前期的调研与走访我们认为从目前东北老工业地区现实状态来看,在社区建立心理服务平台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先在街道层面搭建心理服务平台,建立社区心理服务中心,一方面要为服务中心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设施,比如个案咨询室、小组活动室、社区活动室,还要购买沙盘、音乐治疗仪、心理测试软件等基本工具和仪器。另一方面服务中心还要具有相应的心理功能,主要包括:
(1)落实上级部门的社区心理服务要求。
(2)收集、汇总所辖社区社工、网格管理员有关居民心理问题、心理述求信息。
(3)根据信息来组织、协调相关专业人员开展个案咨询、主题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
(4)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社会心态培育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心理服务活动是一项专业化、专门化要求较高的社会服务活动,对于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在现阶段应着力于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提高教育工作,提升社区人员的心理素养,培育心理服务意识。同时要为街道心理服务中心配备2-3名专职社工,他们要具备社会工作学或者心理学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具备初步的心理筛查、信息研判、初步接诊的能力。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来参与其中,它需要整合心理学、社会工作学、医学、法学等学科的专业人才形成合力才能完成。为此,社区心理服务平台单凭几个专职社工是无法实现心理服务目标的,它只是起到一个枢纽的作用,它要根据居民不同的心理诉求,与相关人员进行信息研判来组织开展服务活动,要广泛的链接资源,让高校的专业教师、专业的社工机构、社会团体介入社区心理服务活动,这样才能实现服务目标。
为了更好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各市、区、县级政府应在政府層面搭建一个涵盖民政、卫健委、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的指挥、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共同研究出台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现状的社区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政策、制度、措施,制定对于企业投资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的税收减免政策,并应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拨付专项建设、发展资金。同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需要大量的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介入,这就要求市区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府购买服务的长效机制,与一些拥有专业资质,服务声望较高的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服务的可持续性,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部分居民对于心理服务活动的不理解、不认可现状,要做好前期的社区宣传活动,让居民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增进老百姓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心理压力的必要途径,提高居民对心理服务的认知水平。同时,要加强心理服务质量,让居民真实感受到心理服务给她们带来了改变,促进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中,这样才能让心理服务活动在社区更好开展下去。
总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发展战略方向,是构建和谐社会,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必然路径,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完成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调动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的参与热情,形成资源共享、互补、合作机制才能推动和促进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社会治理的战略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王俊秀,陈满琪.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05),257-261.
〔3〕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04),433-439.
〔4〕傅小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J〕.人民论坛,2011.
〔5〕李美英,肖汉仕.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服务期望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9):1065-1067.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