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艾灸联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观察

2021-08-31 12:06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间歇尿量艾灸

罗 旦

(金华市中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往往会导致神经性膀胱麻痹,从而引起膀胱功能受损[1],我国每年新增NB患者在50 000人以上,其中年龄<40岁的约占总患者数的80%[2]。此类患者需要常规留置导尿管以协助排尿,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且易导致尿道堵塞以及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3]。目前,间歇导尿术(IC)能够有效预防尿道感染、尿潴留以及重建SCI后膀胱功能[4];然而,临床上仅采用间歇导尿治疗NB的疗效不甚理想。对此,本研究在间歇导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子艾灸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理想,今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2021年4月金华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SCI伴N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对照组:男、女患者数分别为24例、16例;年龄25~58岁,平均(40.29±10.11)岁;病程3~29 d,平均(16.67±2.22)d;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B、C、D级例数分别为20、8、7、5 例;损伤平面:颈髓、胸髓及腰髓例数分别为19例、12例及9例。观察组:男、女患者数分别为23例、17例;年龄24~59岁,平均(40.56±10.28)岁;病程2~31 d,平均(16.59±2.18)d;ASIA分级:A、B、C、D级例数分别为21、7、7、5 例;损伤平面:颈髓、胸髓及腰髓例数分别为20例、10例及10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诊断标准 SCI诊断参考美国脊柱损伤学会2000年制订的诊断标准[5],外伤史明确,均属于骶上节段损伤,均经MRI检查确诊为SCI;NB诊断参考朱有华主编的《泌尿外科诊疗手册》(第2版)中的关于NB的临床诊断标准[6]。

1.3 入选标准 1)均符合上述SCI伴NB的临床诊断标准;2)年龄大于18周岁,小于60岁;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已度过脊髓休克期,未合并其他并发症;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SP20181022号)。

1.4 排除标准 1)接受治疗前7 d内服用过可能会对患者膀胱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2)存在泌尿系统感染者;3)仍留置尿管者;4)合并心、肺、脑、肝、肾严重疾病及功能障碍者;5)合并精神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者;6)既往尿道结构及排尿功能异常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制定饮水计划,每日进行间歇性导尿(IC)治疗。饮水计划每日液体摄入量控制在2 L以下,夏天可增加至2.5 L,根据患者饮食习性,尽可能地保持均匀以及定时、定量。临床医师按照患者的排尿日记与护理人员的记录,并注意对每日导尿频次及时加以调整,当残余尿量在100 mL以内或者为膀胱容量小于20%时,则停止导尿。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电子艾灸俞募穴刺激疗法,具体方法为:电子艾灸取肾俞、膀胱俞、次髎、关元、中极、气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以及太溪穴。患者取侧卧位,选穴、取穴后常规消毒,将艾片放入电子艾灸治疗仪(为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中,连接电子艾灸治疗仪,参数:输出电压12 V,输出功率30 W,疏密波与电流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适宜,调节温度为45 ℃,治疗时间为25 min,每周共治疗6 d,休息1 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

2.2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膀胱残余尿量拟定[7]。1)治愈:经治疗后,尿潴留等症状完全消失,可自行排尿,导尿管拔出之后,残余尿量在80 mL以内;2)好转:经治疗后,尿潴留等症状基本消失,基本可自行排尿,导尿管拔出之后,残余尿量在80~100 mL范围之内;3)无效:尿潴留等症状未见改善。

2.3 观察指标 1)疗前、疗后2组患者日均单次排尿量、排尿频次、尿失禁频次、膀胱残余尿量;2)疗前、疗后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采用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检测(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以及逼尿肌漏尿点压)水平。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疗前、疗后日均单次排尿量、排尿频次、尿失禁频次、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疗前、疗后日均单次排尿量、排尿频次 尿失禁频次、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3.3 2组患者疗前、疗后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疗前、疗后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

4 讨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依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其病位在膀胱,与脾肾关系密切。肾与膀胱相表里,主水,主蒸腾气化;脾主运化水湿。本临床观察中,观察组在IC基础上,联合电子艾灸治疗。观察组所取穴位中肾俞、膀胱俞、次髎属膀胱经腧穴,位于病变局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艾灸3 穴可行气利尿,对膀胱功能具有障碍直接调治作用;太溪属于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艾灸原穴可以激发振奋脏腑功能;肾俞、太溪穴相配,培补肾之原气,加强“肾主液”和肾的气化功能,从而更好地司膀胱之开合;关元、中极、气海,位于膀胱体表投影部位,艾灸关元穴可温补下元、助膀胱气化,并能调理三焦;中极穴为膀胱经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针灸该穴能温补下元、通利水道;阴陵泉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针灸该穴可健脾益肾、利水湿,治疗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主要穴位之一,针灸该穴可益气健脾燥湿,有助于脾司运化水湿之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针灸该穴可调补脾经、肾经之气血,疏通脾经、肾经经气,通利下焦以利小便。

电子艾灸治疗仪将传统艾灸疗法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其发射频率引起人体血液肌肉组织共振,增强能量传递,具有比传统艾灸更快发挥治疗作用的物理学基础,热传导效果较传统艾灸更好[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日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P<0.05),排尿频次、尿失禁频次、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少,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2组患者治疗后最大膀胱容积比治疗前皆明显增大(P<0.05),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以及逼尿肌漏尿点压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此结果提示,电子艾灸穴位刺激疗法联合间歇导尿疗法能够有效改善SCI后NB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电子艾灸穴位刺激疗法联合间歇导尿疗法治疗SCI后NB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值得推广借鉴。

猜你喜欢
间歇尿量艾灸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