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彩红,黄金爱,吴海冰
(鹤山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广东 江门 529700)
机械通气是临床常用的呼吸支持技术[1]。机械通气主要是针对患者换气功能出现障碍或不能正常通气时,通过机械装置(通气机)帮助患者恢复有效通气,改善患者体内的氧合情况[2]。机械通气还能帮助患者稳定血流动力学,对于临床预防肺损伤具有较好效果[3]。机械通气的应用能让患者的呼吸肌得到休息和适当锻炼,能及时改善患者自主呼吸功能[4]。但同时也需注意,在对患者进行排痰等操作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避免排痰效果不佳,对患者呼吸道造成刺激,引起不良反应[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旨在探究体表定位振动排痰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9~62岁,平均(51.4±2.3)岁。对照组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40~61 岁,平均(51.8±2.5)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排痰护理。观察组采用体表定位振动排痰法。排痰前对患者进行常规雾化吸入治疗,使用胸部CT观察患者的痰液积累部位并做好标记,作为重点排痰区域。结合使用NHZ-OSIA振动排痰仪,选择常规标准排痰模式,患者保持侧卧位或坐位,由护士使用振动把柄,对患者进行振动排痰,在患者背部缓慢移动。排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身体反应等。排痰时间以10 min为宜,每天2次,排痰顺序由下至上,先左后右,缓慢移动。根据物理定向叩击的原理,对重点排痰的区域进行叩击,通过振动的方式,使痰液从肺部脱落并排出。并结合呼吸道清理技术,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注意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对于黏稠的痰液,选择稀释后吸出,使用0.9%氯化钠溶液、庆大霉素等对患者进行雾化,可有效稀释痰液,还能对气管起到消炎的效果。另外,观察排痰管的通畅度,每次使用前对排痰器械进行消毒清理,避免患者受到感染。此外,还要对患者做好肺部护理,对患者进行叩背等操作,能通过适当的外力振动,让肺部的痰液松脱,还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皮下气肿、纵膈气肿、气胸[6];比较两组住院情况[7],包括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d)
表2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d)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机械通气时间12.4±2.3 18.9±2.5 12.102 0.000住院时间21.4±2.6 30.7±2.8 15.394 0.000
近年来,机械通气在临床的应用广泛,机械通气可选择无创通气方式,使用鼻面罩对患者进行正压通气,不仅能保留人体的正常呼吸交换通路,还能减少有创正压通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8-10]。机械通气可及时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等,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不全的情况,缓解呼吸肌疲劳,还可提高危重症患者生存率。对于肺功能严重受损、年龄>70岁的患者,也可通过实施机械通气疗法,避免患者身体出现呼吸衰竭。传统的排痰方式安全性不高,且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伤害。应用体表定位振动排痰法,及时将痰液振动脱落并排除,排痰效率高,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也较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采取体表定位振动排痰法进行排痰护理,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且能缩短患者的通气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