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岚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东 广州 510060)
麻醉是各类手术的重要环节,能对手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尽管大多数麻醉药物具有较高安全性,但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容易出现躁动、疼痛等情况,对手术及麻醉效果造成影响[1]。鉴于此,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预防苏醒期躁动意义重大[2]。PDCA又称戴明循环,是临床常用的管理方法,已逐渐被应用于医疗管理[3]。为进一步降低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我科于2019年1月引入PDCA循环管理,观察实施前后麻醉恢复阶段躁动发生情况,现介绍如下。
我院于2019年1月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麻醉恢复室护理,截至2019年12月,共收住患者160例(干预组),男性73名,女性87名;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52±6.84)岁,手术时间 35~421 min,平均时间(159.38±20.65)min;ASA 分级:I级62例,Ⅱ级98例。选取2018年1—12月麻醉恢复室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158名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其中男性78名,女性80名;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40.48±7.26)岁;手术时间 29~435 min,平均时间(161.38±22.43)min;ASA分级:Ⅰ级59例,Ⅱ级9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抽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麻醉恢复室的20名医护人员,男女比为2∶18,年龄21~56岁,平均(35.56±4.28)岁;工作时间 1~22年,平均(10.35±6.24)年。实施 PDCA循环管理前后无护理人员变动。
纳入标准:(1)手术进展顺利,术中未见明显并发症[4];(2)精神、智力正常;(3)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术前通过详细评估无法行全麻者;(2)预估生存时间不能达到1个月者;(3)身体重要系统器官有严重疾病者;(4)妊娠、分娩和哺乳期女性;(5)精神异常、配合度欠佳者;(6)无完整资料者。
对照组实施传统复苏护理模式。干预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成立专业化的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和麻醉师。护士长负责给组员分配任务,监督计划落实情况,安排组员进行相关培训,其他人员配合护士长工作。具体如下:(1)计划阶段(P):通过详细检查,评估和记录目前麻醉恢复期患者的状况,分析躁动与物品、环境、方法、人员等有关,如机械性医疗操作的刺激、疼痛不适、寒冷刺激、心理应激等,同时明确需解决的问题[5]。(2)实施阶段(D):在手术开始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抚和鼓励,介绍麻醉、复苏相关知识,使其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①术后安排一名护理人员予以陪伴,在复苏初始阶段患者有睁眼或者肢体动作后,轻唤其姓名,告知手术已经顺利结束,安抚患者情绪,减少应激源。另外,可通过肢体接触,如抚摸双手或额头,表达关怀,消除其不安心理。②随着时间的延长,麻醉药物逐渐失效,患者痛感逐渐恢复,手术切口的疼痛与长时间制动可导致患者出现躁动。此时,为患者讲解疼痛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疼痛属于正常生理反应,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疼痛,介绍镇痛泵的正确用法。③合理吸痰:对于自主呼吸没有恢复、镇静评估得分<1分者实施吸痰操作[6],告知该项操作的必要性及安全性,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每次吸痰≤10 s,尽可能降低给呼吸道带来的刺激。④护士妥善加用约束用具,了解躁动发生的先兆,及时进行躁动评分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于躁动评分>2分者[7],遵医嘱使用药物镇静,进行镇痛有关的护理操作;对于烦躁、无法平静者,需与其充分沟通,耐心劝说及安慰,使其情绪平稳。⑤对于可拔管者,应避免一次拔出。拔管过程中为防止躁动发生可为患者佩带手腕约束手套,拔管后鼓励其自主咳嗽、咳痰,并适当叩背,指导其进行呼吸功能康复锻炼。(3)检查阶段(C):每月需要护士长做好相应的质控工作,小组组长需做好每日监控工作,选择一名护士负责各班次的质量控制工作,分析当日躁动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处理措施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开展核查,积极查找新出现的问题。(4)处理阶段(A):对检查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好反馈工作,分析讨论实施流程,按照流程认真操作,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持续改进,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1)苏醒期躁动程度。采用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8]评价,评分标准:0 分:术后安静无躁动;1分:吸痰操作肢体躁动,予以安慰后改善;2分:无刺激情况躁动,企图拔除身上导管,需要制动;3分:反应强烈,需要多人强制制动;4分:有攻击性,有暴力行为。躁动发生率=1~4分的例数/总例数×100%。(2)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3)PACU滞留时间(术毕至Aldrete评分≥9,允许离开PACU的时间),睁眼时间(停药至自主睁眼或他人呼唤后睁眼的时间),意识完全恢复时间(停药至对答如流,感知力及认知力均恢复正常的时间)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停药至气管拔管的时间)[9]。(4)总体满意度:自主设计调查表,满分为10分,≥9分为非常满意,7~8分为较满意,6~7分为一般,<6分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的人数计算总体满意度。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程度较实施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躁动发生情况及程度比较[n(%)]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与躁动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实施前比较大大降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术后PACU滞留时间、睁眼时间、意识完全恢复时间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较实施前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PACU滞留时间、睁眼时间、意识完全恢复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对比(±s,min)
表3 两组PACU滞留时间、睁眼时间、意识完全恢复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对比(±s,min)
对照组干预组158 160 t值P组别 意识完全恢复时间26.54±4.81 18.60±5.26 8.629<0.05 n 睁眼时间27.84±6.12 18.03±6.92 12.712<0.05拔除气管导管时间32.40±8.05 24.19±6.73 6.061<0.05 PACU滞留时间50.06±4.27 32.85±3.22 24.927<0.05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4。
表4 两组满意情况比较(n)
全麻患者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程度不一的躁动及疼痛,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其中,多数患者会出现躁动,主要表现为狂躁、兴奋、拔管以及血压、心率升高,若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术后恢复,而且会危及生命安全[10]。PDCA循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类新的管理手段,包括计划(P)、实行(D)、检查(C)、处理(A)几个步骤,可促进管理质量及效果提升[11]。已有研究证实PDCA循环管理在麻醉复苏期患者中的有效性及重要性,如揭国丽[12]的研究显示,PDCA循环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麻醉复苏室气管脱落率,证实该管理方法具有显著的防气管脱落作用。张永洪等[13]认为,在围麻期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复苏时间,降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显示,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术后复苏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程度较实施前明显降低,躁动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说明PDCA循环管理能减少躁动与各类不良事件出现,考虑原因可能是利用PDCA循环分析躁动产生的原因,之后制订相应方案,将管理工作分成几个阶段,使护理工作更加全面,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相应处理,进而减少躁动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14]。
随着麻醉手段的不断进步和短效类麻醉药的应用,全麻后患者能较快苏醒,且苏醒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但恢复期依然会出现躁动等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恢复质量。本次研究发现,干预组术后PACU滞留时间、睁眼时间、意识完全恢复时间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说明PDCA循环管理可提升复苏效果。分析原因在于成立专业化小组,开展PDCA循环管理,结合躁动原因确定相应护理方案,严格按流程操作,针对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纳入下个循环,有助于麻醉复苏效果的提升,使患者平稳渡过麻醉恢复阶段。
患者满意度属于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显示,患者对此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5),与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相符。考虑原因可能是PDCA循环管理期间护士工作积极性得以调动,护理理念和行为有了明显变化,能充分结合患者需求以及病情,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逐渐从被动遵医嘱护理转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护理,工作效率和能力显著提升,获得患者高度认可[15]。
总之,对麻醉恢复期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取得理想效果,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躁动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有利于医院未来发展。